- 黄湘迪;吴锋;侯会玲;王丹彤;张永刚;
目的:探究不同种质类型朝鲜淫羊藿的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挖掘调控其黄酮类成分积累和植物器官颜色差异的关键基因与转录因子。方法:以朝鲜淫羊藿叶片为材料,采用HPLC法分析不同种质类型朝鲜淫羊藿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差异,并利用Illumina HiSeq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结合定量与转录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紫杆褐边叶型(Z-H型)的黄酮类成分含量显著高于绿杆绿边叶型(L-L型);Z-H型和L-L型种质转录组测序共获得77 140条Unigene,鉴定出20 50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2 777个基因在Z-H型中表达上调;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主要富集于有机氮化合物生物合成过程、细胞酰胺代谢过程、酰胺生物合成过程等;KEGG代谢主要富集于核糖体、碳代谢、光合作用、苯丙烷及类黄酮合成等通路;Z-H型相对L-L型而言,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PAL、C4H和部分4CL基因均呈上调表达;类黄酮和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CHS、FG2、FG3、ANS基因均呈上调表达;鉴定出34个MYB-related、WRKY、bZIP、bHLH转录因子,多数表达上调。结论:挖掘出的PAL、C4H、4CL、CHS、FG2、FG3、ANS基因及MYB-related、bHLH等转录因子,对朝鲜淫羊藿的黄酮类成分积累及茎杆、叶缘颜色变化具有调控作用,该结果可为朝鲜淫羊藿的遗传改良和黄酮类成分合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024年12期 v.47;No.490 2947-2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8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武君;赵云青;刘保财;黄颖桢;蔡净蓉;陈菁瑛;
目的:以福建林下栽培金线莲为对象,研究其不同栽培月龄的鲜重、干重及品质变化,为其最适采收期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逐月采收林下栽培0~9个月的金线莲样品,测定其鲜重、干重、水提浸出率、醇提浸出率、灰分及蛋白质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水仙苷、芦丁、槲皮素、槲皮苷、山柰酚、异鼠李素、金线莲苷含量;紫外法测定粗多糖、总黄酮、总多酚含量;采用DPPH和FRAP法比较不同采收期金线莲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品质评价指标和最适采收期。结果:金线莲林下栽培6~8个月可获得较高的干品产量;未栽培的组培苗及短期林下栽培即可具有较高的金线莲苷含量;未栽培的组培苗的灰分和蛋白质含量最高,在栽培过程中呈大致下降的趋势;林下栽培2个月、6个月和8个月的金线莲抗氧化活性高于栽培0个月和4个月;种植月龄和折干率、水提浸出率、粗多糖含量、水仙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品质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林下栽培6、8、7个月的金线莲。结论:林下栽培金线莲最适采收期为栽培6~8个月。
2024年12期 v.47;No.490 2957-2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3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丽辉;陈妮;杨哲;江海都;韦霄;柴胜丰;曾丹娟;
目的:通过研究具槽石斛Dendrobium sulcatum、球花石斛Dendrobium thyrsiflorum和红灯笼石斛Dendrobium amabile共3种石斛属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为其合理栽培、资源开发利用及野生资源的保护提供参考。方法:以引种栽培的具槽石斛、球花石斛和红灯笼石斛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叶片的光响应曲线、CO_2响应曲线、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片解剖结构和叶表皮特征,比较3种石斛属植物光合特性和叶片结构的差异,并探讨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3种石斛属植物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数值均较低,为典型耐荫性植物,其中球花石斛的光合能力最强,其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为3.72μmol/(m~2·s)。红灯笼石斛的潜在最大净光合速率(A_(max))最大,其利用CO_2能力最强,3种石斛的A_(max)值较P_(max)值显著增加。叶片SPAD值表现为球花石斛显著高于具槽石斛和红灯笼石斛(P<0.05),SPAD值与其P_(max)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3种石斛属植物叶肉细胞均未分化出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红灯笼石斛叶片最厚,气孔密度最低和气孔面积最大,与其适合弱光环境生长的特性相匹配。结论:3种石斛属植物均为耐荫性植物,对光的利用范围狭窄,宜选择光强为400~600μmol/(m~2·s)的阴生或半阴生环境进行栽植,适当增加CO_2浓度有利于3种石斛属植物的光合作用。
2024年12期 v.47;No.490 2966-2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4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浩博;侯对虎;吴宇涵;侯梦梦;杨泽敏;高旦;李西文;
目的:从生物学性状、药效成分含量和根鲜重等多个方面开展不同表型蒙古黄芪的种质资源评价,为蒙古黄芪农田栽培生产和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对收集的黄芪样品采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基原鉴定,并依据表型进行分类;采用HPLC法测定了药效成分含量;并通过TOPSIS模型,对不同表型的蒙古黄芪种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收集到的不同表型黄芪样品均为蒙古黄芪,生物学性状相对标准偏差为18.89%~35.09%,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7598~2.1701;绿杆粗表型黄芪的根鲜重显著高于其他表型;混合色杆细表型黄芪的黄芪甲苷含量最高(0.109%),绿杆粗表型黄芪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最高(0.038%);TOPSIS模型综合评价排序前三依次为:绿杆粗、绿杆细、混合色杆粗。结论:基于综合评价模型,建议在大面积种植和推广时优先选择表型为绿杆粗的种质。本研究结果对药用黄芪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
2024年12期 v.47;No.490 2974-2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1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尹子寒;段飞;魏朝霞;
目的:明确云南白及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有效的植物源防治药剂。方法:采集白及叶斑病典型发病叶片,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性及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结果:本研究分离获得的白及叶斑病病原菌为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室内防治药剂筛选结果显示,植物源杀菌剂中,0.5%苦参碱水剂抑菌效果显著,EC_(50)为1.759μL/L,4%小檗碱硫酸盐水剂、5%香芹酚可溶液剂和5%d-柠檬烯可溶液剂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化学药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与1%苦皮藤素水乳剂的抑制效果较差,EC_(50)值分别为397.283、619.869μL/L。结论:本研究确认云南白及叶斑病病原为高粱附球菌,0.5%苦参碱对其具有最佳防治效果,为白及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控提供了有效参考。
2024年12期 v.47;No.490 2980-2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静;张宏伟;田恩伟;陈秋娟;陈兴兴;黄光胜;晁志;
目的:摸清吴川市药用植物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为后续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样方和样线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野外实地调查,对栽培基地以及相关人员采用走访式调查等方法,详细记录吴川市药用植物资源相关信息,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吴川市共录得药用植物520种,隶属于112科364属,常见的药用植物大多为豆科、菊科、茜草科和大戟科植物,其生活型以草本植物居多,占比超过半数(52.88%)。药用部位排位前三名的分别是全草类、根及根茎类和果实种子类药材。重点药用植物有70种,均为2020年版中国药典的收载品种。结论:吴川市药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当地民间具有浓郁的利用中医药强身健体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今后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和人文优势,寻求适合吴川市中医药发展的新路径。
2024年12期 v.47;No.490 2985-2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勇;李宏宇;林梦婷;王乙淋;蒙泳成;
目的:针对来源于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的蟾酥建立特异性PCR分子鉴定方法。方法:根据中华大蟾蜍及其混淆品线粒体中编码NADH脱氢酶2(MT-ND2)基因序列的变异位点,设计特异性鉴别引物,提取样品总DNA后建立PCR反应体系,分别对影响特异性PCR反应的主要因素如退火温度、循环次数、DNA模板量、引物量、不同聚合酶及用量、不同品牌PCR扩增仪等进行优化筛选,并对该方法进行了可行性验证。结果:当模板DNA质量符合要求时,中华大蟾蜍样品均在291 bp处有一清晰的特异性条带,而其他样品无此条带出现。结论:该研究所建立的特异性PCR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出蟾酥的基原动物中华大蟾蜍,其方法准确度高,稳定性和灵敏度良好,为蟾酥药材的物种真实性鉴定和品质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
2024年12期 v.47;No.490 2991-2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熊希然;李莎;金凡森;向玉林;马晓晶;李娟;
目的:从分子水平分析九香虫类药材物种之间的分类关系,验证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作为DNA条形码对九香虫类药材物种鉴定的有效性。方法:利用PCR扩增及测序方法获得COⅠ基因序列,使用MEGA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算碱基信息与遗传距离,构建邻接法(NJ)系统进化树,通过ABGD网站检测COⅠ基因是否存在明显的DNA barcoding gap,并预测九香虫类药材的品种界定。结果:119批九香虫类药材样品的NJ系统进化树显示,九香虫种内均聚为两支,九香虫平均种内遗传距离为0.059,推测九香虫内部可能存在亚种或者隐种。除九香虫外,无刺蝽等混伪品在NJ系统进化树中均可单独聚为一支,九香虫与其他混淆品平均种间遗传距离为0.207,COⅠ基因存在明显的DNA barcoding gap,其物种界定预测结果与系统进化树结果一致。结论:COⅠ基因在九香虫类药材中可作为有效的DNA条形码基因,为九香虫类药材的分类及物种鉴定提供了新的依据。
2024年12期 v.47;No.490 2996-30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3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谷函泽;王其然;董文光;梁铁双;沐先运;
目的:了解平贝母Fritillaria usuriensis Maxim.分布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分析影响其野生资源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平贝母资源保护以及人工种植选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优化后的MaxEnt模型,分析平贝母的分布位点和环境变量,模拟出平贝母在历史、当代和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适生区分布范围。结果:经测算AUC值为0.991,表明MaxEnt预测效果良好;当代平贝母总适生区面积为79.76×10~4 km~2,最适生区面积为31.53×10~4 km~2,主要位于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和乌苏里江周边区域;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平贝母最适生区均呈现扩张的趋势;影响平贝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最暖季降水量、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和最冷季平均温度,4个环境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9%。结论:建议今后应针对最适生区内野生平贝母资源开展专项调查,加大就地保护的力度。在最适生区域推广道地药材的人工种植,以保障平贝母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24年12期 v.47;No.490 3001-30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晓倩;李国超;姬生国;
目的:对藏药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Maxim.)Mattf.进行生药学研究,为后续建立药材质量标准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原植物鉴定、药材性状和显微鉴定等方法,筛选并确定具有鉴别意义的特征;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分析黄帚橐吾与近缘物种的遗传进化关系;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活性成分总黄酮的含量。结果:黄帚橐吾的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特征、组织切片及粉末显微特征明显。总黄酮含量为2.09~4.78 mg/g。经过黄帚橐吾核基因组的ITS2序列的PCR扩增和测序,与其他近缘5种植物构建NJ系统发育树的分类结果与中国植物志中的分类结果一致。结论:该研究为藏药黄帚橐吾的质量研究以及药用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2024年12期 v.47;No.490 3006-30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研洁;张晓祎;张亚伦;薛贵民;孙彦君;陈辉;
目的:研究肉桂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对胰岛素抵抗HepG_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孔树脂、MCI、硅胶和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以及制备型HPLC等色谱分离技术对肉桂叶的醇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HepG_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结果:从肉桂叶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S,8S)-threo-4,9,9′-tri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7-O-β-D-glucopyranoside(1)、(7S,8R)-erythro-4,9,9′-tri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7-O-β-D-glucopyranoside(2)、sargentodoside C(3)、山柰酚-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4)、山柰酚-3,7-O-α-L-二鼠李糖苷(5)、山柰酚-4′-O-β-D-呋喃芹糖-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6)、kaempferol-3-O-[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furanoside]-7-O-α-L-rhamnopyranoside(7)、kaempferol-3-O-[β-D-apiofuranosyl(1→2)α-L-arabinofuranoside]-7-O-α-L-rhamnopyranoside(8)、山柰酚-3-O-新橙皮苷(9)、脱氢地芰普内酯(10)、黑麦草内酯(11)、异黑麦草内酯(12)、(3S,5R,6S,7E)-3,5,6-三羟基-7-巨豆烯-9-酮(13)、wilsonol H(14)、safflowerine A(15)、3,4,5-三甲氧基苯酚(16)、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17)、对甲氧基苯酚(18)、对羟基苯甲酸(19)。结论:其中,化合物1~4、6、9~13、15、1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3、15、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降糖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1~3、6~9在浓度为10.0μmol/L时可以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HepG_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
2024年12期 v.47;No.490 3021-3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颖;金晨;刘会珍;赵灼斌;黄新文;黄祥威;黄慧莲;
目的:研究番荔枝科馥木属植物凹叶瓜馥木Fissistigma retusum(Lév.)Rehd.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技术对凹叶瓜馥木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凹叶瓜馥木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goniopedaline(1)、aristolactam AⅢa(2)、piperolactam A(3)、piperolactam B(4)、aristololacttam AⅠa(5)、aristolactam BⅡ(6)、aristololactam AⅡ(7)、O-methylmoscatoline(8)、lysicamine(9)、对羟基苯甲酸乙酯(10)、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11)、telisatins A(12)、telisatins B(13)、5,6,7,8-四甲氧基黄酮(14)、7-羟基-5,6,8-三甲氧基黄酮(15)、2-羟基-3,4,5,6-四甲氧基二氢查耳酮(16)、(+)-syringaresinol(17)、(+)-异落叶松树脂醇(18)、2,6-二甲氧基-1,4-苯醌(19)和(+)-bosciali(20)。结论:其中,化合物4、12、13、16~2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4年12期 v.47;No.490 3028-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浪;李齐激;廖秀;王瑜;杨娟;杨小生;
目的:研究樟科樟属植物米槁Cinnamomum migao H.W.Li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Rp-C18反相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米槁枝叶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理化性质结合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米槁枝叶中分离得到2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nt-4β-hydroxy-10α-methoxyaromadendrane(1)、斯巴醇(2)、4β,10α-香木兰烷二醇(3)、guaia-6α,7α-epoxy-4α,10α-diol(4)、pancherione(5)、ent-4(15)-eudesmene-1β-6α-diol(6)、(+)-ent-epicubenol(7)、trans-4,5-dihydroxycorocalane(8)、oxyphyllone E(9)、1,10-seco-4ζ-hydroxy-muurol-5-ene-1,10-diketone(10)、T-cadinol(11)、anomallenodiol(12)、oxyphyllin I(13)、humulene diepoxide A(14)、caryophyllene-4β,5α-epoxide(15)、(±)-humulene epoxideⅡ(16)、alpinolide(17)、furopelargone B(18)、4-hydroxy-4,7-dimethyl-1-tetralone(19)、mustakone(20)、(R)-8-hydroxycarvotanacetone(21)、3,4-二羟基苯甲酸(22)、4-羟基苯甲酸甲酯(23)、落叶松脂醇(24)、木姜子醇(25)、白藜芦醇(26)、3-methyl resveratrol(27)、天然维生素E(28)、quercetin-3-glucoside(29)。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4年12期 v.47;No.490 3034-3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贵兰;陈日荣;李佳东;吴弢;
目的:研究莲房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ODS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对莲房醇提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ESI-MS、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莲房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羟基-白桦酸-28-O-β-D-葡萄糖酯苷(1)、墨沙酮-6-O-β-D-葡萄糖苷(2)、鼠李素-3-O-β-D-葡萄糖醛酸-6″-甲酯(3)、(22E,24R)-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4)、槲皮素-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5)、nelumnucifoside B(6)、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7)、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8)、观音莲明碱(9)、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10)、金丝桃苷(11)、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12)、异鼠李素-3-O-β-D-半乳糖苷(13)、丁香亭-3-O-β-D-葡萄糖苷(14)、异槲皮苷(15)、鹅掌楸碱(16)。结论: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9、12、16为首次从莲房中分离得到。
2024年12期 v.47;No.490 3042-3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佳;范苏苏;唐丽萍;李鲜;杜晓华;
目的:研究狗牙根的木脂素和酚类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波谱学方法和Griess法对狗牙根95%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抗炎活性研究。结果:从狗牙根中分离得到11个木脂素类和13个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左旋松脂素(1)、(5S,6S)-5,6-dihydro-3,8,10-trihydroxy-5-(4-hydroxy-3-methoxyphenyl)-6-hydroxy methyl-2,4-dimethothoxy-7H-benzo[c]xanthen-7-one(2)、4-酮基松脂醇(3)、ficusesquilignan A(4)、oryzativol C(5)、丁香脂素(6)、erythro-guaiacylglycerol-β-O-4′-dehydrodisinapyl ether(7)、rel-(2α,3β)-7-O-methylcedrusin(8)、(+)-(7R,7′R,7″R,7R,8S,8′S,8″S,8S)-4″,4-dihydroxy-3,3′,3″,3,5,5′-hexamethoxy-7,9′∶7′,9-diepoxy-4,8″∶4′,8-bisoxy-8,8′-dineolignan-7″,7,9″,9-tetraol(9)、(7R,8R,8′R)-4′-guaiacylglycerylevofolin B(10)、(-)-(7R,7′R,7″R,8S,8′S,8″S)-4′,4″-dihydroxy-3,3′,3″,5,5′-pentamethoxy-7,9′∶7′,9-diepoxy-4,8″-oxy-8,8′-sesquineolignan-7″,9″-diol(11)、1-O-feruloyl-3-O-p-coumaroylglycerol(12)、3-hydroxy-1-(4-hydroxyphenyl)-1-propanone(13)、反式对羟基苯丙烯酸(14)、香草酸(15)、1,3-di-O-feruloylglycerol(16)、cis-1-O-p-coumaroylglycerol(17)、trans-1-O-p-coumaroylglycerol(18)、1-O-feruloylglycerol(19)、3-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propanone(20)、(erythro)-1-(4-hydroxyphenyl)-1-methoxyl-2,3-propanediol(21)、对羟基苯甲醛(22)、香草醛(23)、对羟基苯甲酸甲酯(24)。结论:其中,化合物3~5、7~21、2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6、9、11对RAW264.7炎症细胞NO释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024年12期 v.47;No.490 3048-3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俞静;李宜航;尹翠云;邓招游;袁茵;张丽霞;
目的:研究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 Bremek.叶内生真菌Diaporthe sp.Nb 14次生代谢产物。方法:综合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以及重结晶方法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CCK-8法测定部分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马蓝叶内生真菌D. sp.Nb 14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纯化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细胞松弛素H(1)、细胞松弛素J(2)、细胞松弛素J_1(3)、细胞松弛素J_2(4)、磷杂蒽酮A(5)、狄瑟酚B(6)、环-L-甘氨酸-酪氨酸(7)、脑苷脂C(8)、二氢-4-甲基-5-戊烯基-2(3H)-呋喃酮(9)、白桦脂醇(10)。结论:其中,化合物4、7、9和10为首次从该菌分离得到。活性研究表明细胞松弛素类化合物对多种癌细胞表现出中等强度活性。
2024年12期 v.47;No.490 3055-3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洋;王睿;陈淑静;郝佳;李晋;常艳旭;
目的:建立莲须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12个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Zafex Supperfex AQ-C_(18)(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以乙腈-0.2%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建立H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SPSS 19.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同时测定12个成分的含量。结果:25批莲须指纹图谱确定19个共有峰,相似度≥0.916。12个成分在其各自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RSD<5.0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12%~103.05%,RSD为0.28%~0.96%。结论:该研究建立了莲须指纹图谱及同时定量12个黄酮类成分的HPLC方法,可为莲须药材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2024年12期 v.47;No.490 3060-3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岑如愿;纪瑞锋;班建平;程感桃;何新;
目的:对京大戟、狼毒、甘遂药材中没食子酸、柯里拉京、老鹳草素、鞣花酸4个鞣质类成分的含量进行差异性分析。方法:采用Ultimate~? AQ-C_(18)(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以乙腈-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35℃;进样量为10μL。结果:上述4个成分在一定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00%~106.37%,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5.00%。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老鹳草素、鞣花酸是京大戟、狼毒、甘遂的差异性成分;柯里拉京、鞣花酸是狼毒、甘遂的差异性成分。结论:该研究建立了简便可行的大戟属类3种药材鞣质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可为大戟属中该类成分的研究利用提供参考。
2024年12期 v.47;No.490 3065-3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沛;文敏;王潇;刘秋叶;何雄;左亚杰;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鲜铁皮石斛的指纹图谱及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对鲜铁皮石斛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鲜铁皮石斛指纹图谱,并对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通过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综合评价不同产地鲜铁皮石斛的差异。结果:10批鲜铁皮石斛指纹图谱共匹配12个共有峰,共指认出6个成分,包括维采宁-2、夏佛塔苷、异夏佛塔苷、芦丁、三色堇黄苷、柚皮素;其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在0.970以上,聚类分析与OPLS-DA结果显示各产地样品的部分化学成分差异明显。结论: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成分定量方法可客观、有效地确定不同产地鲜铁皮石斛中差异成分,为鲜铁皮石斛质量控制及评价等研究提供参考。
2024年12期 v.47;No.490 3071-3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徐津伟;刘婷;
目的:采用HPLC建立复方雪参胶囊指纹图谱及多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其质量标准建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lltima C_(18)(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柱温、检测波长分别为1.0 mL/min、37℃、242 nm。采用HPLC法对10批复方雪参胶囊进行检测,通过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的方式对该药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建立的复方雪参胶囊指纹谱图得到了14个共有峰,通过将其与对照品的色谱图进行对比,确定了其中咖啡酸、淫羊藿苷、淫羊藿定A、大黄酚、刺桐碱、槲皮素、新妇苷7个成分,上述7个成分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931~139.65μg/mL、0.836~83.60μg/mL、1.006~100.60μg/mL、0.504~50.40μg/mL、0.673~67.30μg/mL、0.185~18.50μg/mL、0.166~16.60μg/mL,r>0.999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4%~102.18%,RSD为0.60%~1.28%。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方法简便易行、重复性好,可为复方雪参胶囊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2024年12期 v.47;No.490 3076-3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0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本加;尕藏扎西;尼玛次仁;
目的:研究HPLC法同时测定藏药十味消食散中5个成分(没食子酸、桂皮醛、胡椒碱、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方法:采用Phenomenex C_(18)(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磷酸-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0、332、242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测定8批藏药十味消食散中没食子酸、桂皮醛、胡椒碱、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结果:没食子酸、桂皮醛、胡椒碱、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分别在1.484~59.349μg/mL(r=0.9998)、3.227~129.067μg/mL(r=0.9997)、0.707~28.267μg/mL(r=0.9998)、7.509~300.373μg/mL(r=0.9999)、7.373~294.912μg/mL(r=0.9999)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66%、101.86%、100.44%、101.51%、102.29%,RSD分别为1.60%、2.50%、2.97%、2.17%、2.54%。结论:该研究建立的藏药十味消食散中5个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简便、准确,可为藏药十味消食散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024年12期 v.47;No.490 3080-3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达杰加;万玛羊措;仁青加;
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藏药六味木香散中4个成分(绿原酸、栀子苷、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Zorbax SB 822700-902 C_(18)(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25、240、33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测定10批藏药六味木香散中绿原酸、栀子苷、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结果:上述4个成分分别在4.726~56.712μg/mL(r=0.9997)、7.178~86.133μg/mL(r=0.9999)、0.882~10.578μg/mL(r=0.9998)、0.428~5.138μg/mL(r=0.9998)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56%、98.68%、100.34%、101.01%,RSD分别为2.55%、2.10%、2.31%、2.64%。结论:该研究建立的HPLC同时测定藏药六味木香散中绿原酸、栀子苷、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含量的方法具有简便、准确且重复性好等特点,可为藏药六味木香散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024年12期 v.47;No.490 3084-3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赖潇潇;吴招娣;袁鑫;钟燕珠;吴俊标;林华;
目的:比较机器煎煮与传统煎煮方法下麻黄汤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差异。方法:通过测定出膏率、密度、pH值比较麻黄汤2种煎剂的物理性质;通过HPLC法比较2种煎剂主要成分含量及相似度。结果:麻黄汤机器煎煮与传统煎煮制备煎剂的出膏率、密度和pH值无显著性差异;传统煎剂中盐酸伪麻黄碱、苦杏仁苷的含量显著高于机器煎煮,机器煎剂中的桂皮醛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煎煮;2种煎剂的相似度在0.900以上,相似性良好,但机器煎煮样品色谱图之间存在一定不稳定性。结论:传统煎煮方法与机器煎煮方法制备的麻黄汤煎剂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种类类似,部分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后续有待继续完善动物药效研究以进一步比较2种煎剂的等效性。
2024年12期 v.47;No.490 3088-3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3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钦;刘金文;范晶晶;曾佳威;谭雅匀;蔡伦;刁丽梅;
目的:基于TNF-α/TNFR1/TRADD途径探讨定痫丸对癫痫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将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卡马西平(30 mg/kg)阳性对照组及定痫丸低(4.08 g/kg)、中(8.16 g/kg)、高(16.32 g/kg)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匹罗卡品诱导建立癫痫小鼠模型,连续灌胃给药2 w, 1次/d,脑电图观察小鼠造模是否成功。HE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IHC)、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TNF-α、TNFR1、TRADD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脑电图连续性痫性放电波升高,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受损,海马神经元凋亡程度加重,海马组织中TNF-α、TNFR1、TRADD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脑电图痫性放电减少,海马神经元形态结构明显复原,海马神经元凋亡不同程度改善,海马组织中TNF-α、TNFR1、TRADD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定痫丸通过抑制TNF-α/TNFR1/TRADD信号通路缓解海马神经元凋亡进而发挥抗癫痫作用。
2024年12期 v.47;No.490 3097-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露;李由由;杲飞莹;邢悦;康璐瑶;卢丹;
目的:考察双氢青蒿素对卵巢癌SKOV3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KOV3细胞予不同浓度双氢青蒿素处理,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试剂盒分别检测细胞内Fe~(2+)和谷胱甘肽水平;Western Blotting和qPCR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及基因的表达。结果:双氢青蒿素可显著降低SKOV3细胞活力、迁移能力及谷胱甘肽水平,显著升高SKOV3细胞中的活性氧荧光强度与Fe~(2+)水平,显著降低SKOV3细胞内SLC7A11、GPX4 mRNA及蛋白表达(P<0.05或P<0.01),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双氢青蒿素可抑制SKOV3细胞的增殖,并通过抑制SLC7A11/GPX4信号活化来诱导铁死亡,从而发挥抗卵巢癌的作用。
2024年12期 v.47;No.490 3103-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7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孟楠;毛琳慎;李子一;伍浩;兰琪;薛进宜;李小林;
目的:探讨丹参饮通过调节线粒体通透性过渡孔(mPTP)开放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9c2心肌细胞建立H/R损伤模型,以不同浓度丹参饮干预正常及H/R损伤H9c2心肌细胞,用CCK-8法筛选丹参饮的实验浓度。将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丹参饮组、丹参饮+ATR(mPTP激动剂)组、丹参饮+CsA(mPTP抑制剂)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酶标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LDH、Caspase-3水平;Calcein AM荧光探针检测mPTP开放程度;Western Blot检测Bak、Bax、CytC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饮组细胞活力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mPTP开放程度及培养液上清LDH、Caspase-3水平和细胞中Bak、Bax、CytC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mPTP激动剂ATR可显著减弱丹参饮上述作用(P<0.01),mPTP抑制剂CsA可显著增强丹参饮上述作用(P<0.05或P<0.01)。结论:丹参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mPTP开放进而抑制细胞凋亡来实现。
2024年12期 v.47;No.490 3108-3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子昱;徐少晶;张益蒴;谢宇涵;周丽雅;李欣;
目的:基于MLCK/p-MLC通路探讨宣痹汤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别嘌醇(0.02 g/kg)阳性对照组及宣痹汤低(5 g/kg)、中(10 g/kg)、高(20 g/kg)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自由采食含10%果糖水的正常食物,并每天灌胃氧嗪酸钾(OAPS)混悬液600 mg/kg持续21 d,第8天开始连续灌胃给药14 d。试剂盒检测血清UA、XOD、ADA水平;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小肠组织MLCK、p-MLC、ZO-1、Occludin蛋白表达;RT-qPCR法检测小肠组织TNF-α、MLCK、ZO-1、Occludin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小肠组织MLCK、MLC、p-MLC、ZO-1、Occludin、E-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UA、ADA、XOD水平显著升高(P<0.01),小肠绒毛变短脱落,杯状细胞减少,部分有炎性细胞浸润,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显著升高,小肠组织ZO-1、Occludin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TNF-α、MLCK mRNA及MLCK、p-MLC蛋白表达显著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UA、ADA、XOD水平显著降低(P<0.01),小肠组织柱状上皮细胞微绒毛相对整齐,细胞间隙致密,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1),除宣痹汤低浓度组外各给药组大鼠小肠组织ZO-1、Occludin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TNF-α、MLCK mRNA及MLCK、p-MLC蛋白表达显著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宣痹汤能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恢复肠道屏障功能,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LCK/p-MLC信号通路有关。
2024年12期 v.47;No.490 3114-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雨涵;熊鑫;赵印涛;熊丽辉;高占华;
目的:研究汉黄芩素对骨肉瘤细胞MG-63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作用是否通过调控LncRNA SNHG3实现。方法:体外培养MG-63细胞,采用MTT法检测汉黄芩素对MG-63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qRT-PCR法检测汉黄芩素对MG-63细胞中LncRNA SNHG3表达的影响;骨肉瘤细胞MG-63转染si-SNHG3建立SNHG3低表达MG-63细胞,分别采用MTT法、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LncRNA SNHG3低表达对汉黄芩素抑制MG-6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促进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LncRNA SNHG3低表达对汉黄芩素调控骨肉瘤细胞MG-63中Bcl-2、Bax、MMP-2、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0~100μmol/L汉黄芩素作用12、24、48 h对骨肉瘤细胞MG-63的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且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20、40、60μmol/L汉黄芩素可显著抑制骨肉瘤细胞MG-63中LncRNA SNHG3表达及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显著升高其凋亡率及Bax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其Bcl-2、MMP-2、MMP-9蛋白表达(P<0.05)。转染si-SNHG3可增强汉黄芩素的作用(P<0.05)。结论:汉黄芩素可通过调控LncRNA SNHG3表达而抑制骨肉瘤细胞MG-63增殖、迁移和侵袭,并促进细胞凋亡。
2024年12期 v.47;No.490 3120-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冰冰;朱华;谢凤凤;罗慧敏;许立拔;余秀琪;
目的:探究广东石豆兰水提物对D-半乳糖诱导大鼠海马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使用D-半乳糖(200 mg/kg)对大鼠造模42 d,同时每天灌胃广东石豆兰水提物(750、1 500、3 000 mg/kg)。检测血清和海马组织SOD、GSH-Px、MDA水平,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改变,RT-qPCR、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NRF2、NQO-1、HO-1 mRNA及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Bcl-2、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和海马组织SOD水平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海马组织病理形态明显改善,除广东石豆兰水提物低剂量组外各给药组大鼠血清和海马组织GSH-Px水平及海马组织NRF2、NQO-1、HO-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海马组织Bcl-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及Bax/Bcl-2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广东石豆兰水提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可拮抗大鼠海马氧化应激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下调海马组织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NRF2、HO-1、NQO-1、Bcl-2蛋白表达有关。
2024年12期 v.47;No.490 3126-3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欧阳劲光;查安生;王久香;邹晓华;章小平;
目的:基于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探讨陈皮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陈皮苷低剂量组、陈皮苷中剂量组、陈皮苷高剂量组、陈皮苷高剂量+ML385(Nrf2抑制剂)组,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用MNNG和不规则喂养建立CAG模型。HE染色观察大鼠胃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法测定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率;ELISA检测血清GAS、MTL、SS、IL-1β、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胃组织中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层变薄,腺体萎缩,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凋亡率和血清MTL、SS、IL-1β、TNF-α水平及胃组织Keap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血清GAS水平及胃组织Nrf2、HO-1、NQO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陈皮苷各剂量组大鼠胃黏膜层增厚,细胞排列规则,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细胞凋亡率和血清MTL、SS、IL-1β、TNF-α水平及胃组织Keap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血清GAS水平及胃组织Nrf2、HO-1、NQ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ML385可逆转陈皮苷的作用(P<0.05)。结论:陈皮苷可能通过调控Keap1/Nrf2/ARE信号通路对CAG大鼠发挥治疗作用。
2024年12期 v.47;No.490 3132-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慧如;肖琴;熊浪平;
目的:探讨三痹汤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治疗作用及其对Jmjd1c/STAT3信号的调控机制。方法:以牛Ⅱ型胶原和完全弗氏佐剂构建大鼠RA模型;以STAT3激活剂colivelin进行功能挽救实验;动物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三痹汤低剂量组、三痹汤高剂量组、三痹汤+colivelin(STAT3激动剂)组;计算各组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评估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超声检测踝关节滑膜厚度;HE染色观察踝关节及滑膜组织病理学;TUNEL染色检测滑膜的细胞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6、TNF-α含量;免疫荧光检测滑膜组织NLRP3、HMGB1表达;免疫组化检测滑膜组织OPG、BMP-2表达;提取动物脾脏组织B细胞;CCK-8法检测B细胞的增殖;RT-qPCR检测B细胞Bach2、Pax5、Prdm1、Xbp1 mRNA表达;BSP实验检测Jmjd1c的甲基化状态;Western Blot检测各组B细胞中Jmjd1c、Bach2、Pax5、Prdm1、Xbp1、p-STAT3蛋白表达。结果:三痹汤能显著降低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关节炎指数和踝关节滑膜厚度,抑制滑膜的细胞凋亡,改善踝关节及滑膜组织病理学,显著下调血清IL-6、TNF-α水平及滑膜组织NLRP3、HMGB1表达,上调滑膜组织OPG、BMP-2表达;显著降低脾组织B细胞的增殖率及其Prdm1、Xbp1 mRNA表达,升高其Bach2、Pax5 mRNA表达;显著降低Jmjd1c的甲基化;显著升高脾组织B细胞中Jmjd1c、Bach2、Pax5蛋白表达,降低Prdm1、Xbp1、p-STAT3蛋白表达。而colivelin可部分逆转三痹汤的治疗作用。结论:三痹汤能下调RA大鼠TNF-α、IL-6水平,抑制炎性应激,升高滑膜组织OPG、BMP-2表达,降低动物的关节炎指数,改善其临床症状,其机制与激活Jmjd1c/STAT3信号有关,能明显抑制Jmjd1c的甲基化,抑制p-STAT3表达。
2024年12期 v.47;No.490 3137-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