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欣;黄庆华;莫云燕;廖素媚;
目的:探讨不同年份新会陈皮挥发油的成分差异。方法:用GC/MS方法分析不同年份新会陈皮挥发油的成分和含量。结果:新会陈皮随年份改变,挥发油成分亦发生改变。结论:随着年份的增`长,新会陈皮挥发油成分含量在3年内随着时间增长而增加,甚至出现一些新的成分,说明新会陈皮之所以陈用确与其成分改变有关。
2009年01期 v.32;No.299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1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2 ] - 姜泓;丁敬华;张颖花;石松田;高双;宫慧芝;孙贵范;
目的:优选雄黄水飞炮制方法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加水量、操作次数和干燥温度为因素水平,用L9(3)4正交设计对炮制条件进行优选。采用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雄黄中可溶性砷盐As(Ⅲ)的含量。结果:雄黄水飞的最佳炮制工艺为加15倍量水、操作8次、干燥温度40℃。结论:此法准确、可靠,为雄黄炮制品的制备工艺和质量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2009年01期 v.32;No.299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舒晓燕;赵祥升;侯大斌;
目的:研究不同贮藏条件下附子含水量、可溶性蛋白、生物碱、粗多糖含量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自然堆放、麻袋覆盖、沙藏、冷藏四种贮藏方式。结果:随着附子贮藏时间的延长,含水量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总生物碱含量和粗多糖含量逐渐下降。结论:在冷藏条件下,附子品质比麻袋覆盖、沙藏、自然堆放要好。
2009年01期 v.32;No.299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 ] - 李钟;黄艳玲;李文姗;
目的:研究广地龙不同炮制方法对次黄嘌呤和肌苷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分别以黄酒、白酒、醋、蛤粉为辅料炮制广地龙,各条件下制得的样品采用HPLC法测定次黄嘌呤和肌苷的含量。色谱条件:DIKMA C18柱(4.6mm×250 mm,5μm);甲醇-水(95∶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6 nm,柱温30℃。结果:广地龙不同炮制品中次黄嘌呤和肌苷含量与生品比较有较大差异,次黄嘌呤含量高低顺序为蛤粉制广地龙>黄酒制广地龙>白酒制广地龙>醋制广地龙>净制品,肌苷含量高低顺序为净制品>醋制广地龙>白酒制广地龙>黄酒制广地龙>蛤粉制广地龙。结论:不同炮制方法使广地龙炮制前后次黄嘌呤和肌苷的含量发生改变,为进一步研究广地龙提供了依据。
2009年01期 v.32;No.299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 ] - 盛柳青;罗国海;陈菲;邱娇英;
目的:以太子参多糖含量为指标,比较不同加工法的太子参品质和其水提液的稳定性差异。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不同加工方法的太子参中多糖含量。结果:加工后太子参药材的折干率在27%左右,蒸制后阴干的加工法的多糖含量为20.14%,水溶液稳定性较好,明显优于其他加工方法。结论:不同加工法的太子参中多糖含量和水提液稳定性有较大差异,本研究为科学炮制太子参饮片、提高饮片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9年01期 v.32;No.299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陈琴华;李鹏;何婧;朱军;陈书谚;
目的:为白术饮片的质量控制建立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了14批来自不同产地和不同批次的白术饮片样品,确立标准指纹图谱。色谱条件:K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42 nm;柱温25℃。结果:白术饮片有16个共有峰,多数峰可以达到较好分离,所建立白术饮片指纹图谱的分析方法有较好的重现性。结论:该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各批次间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的RSD均小于1.1%,共有峰面积符合指纹图谱相关要求。建立的指纹图谱检测标准可以作为白术饮片的质量评价和品种鉴别的主要依据之一。
2009年01期 v.32;No.299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7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 ] - 徐燃;刘学群;王静;赵应红;万定荣;
目的:对傣药"锅麻过"[漆树科植物槟榔青Spondias pinnata(L.f) Kurz的果实]进行鉴定研究。方法:采用性状、显微鉴定法及薄层色谱法对傣药"锅麻过"进行鉴定。结果:获得了该药材的性状、组织粉末及TLC特征,绘制了其果实的横切面与粉末显微图。结论:该药材的显微构造和薄层色谱特征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的鉴定依据。
2009年01期 v.32;No.299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舒抒;李隆云;卫莹芳;钟国跃;陈俊华;
目的:为波棱瓜子药材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徒手切片、粉末刺片等常规生药学方法进行显微组织观察。结果:对藏药波棱瓜伪品西藏赤子、苦瓜子进行了详细的形态组织学研究,发现西藏赤瓟子、苦瓜子种皮具大小两种石细胞,不具栅状石细胞;西藏赤瓟子种皮表皮细胞呈栅状,苦瓜子种皮表皮细胞不呈栅状。伪品与正品波棱瓜比较有较大差别。结论:从药材性状及显微特征上能将波棱瓜正伪品予以准确区分,并为西藏赤瓟子、苦瓜子的鉴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9年01期 v.32;No.299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朱意麟;蔡毅;陈素贤;李杰;王进声;
目的:为鉴别和进一步研究开发大头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大头陈进行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结果:药材具有特殊的香气。显微特征为:根木质部占绝大部分,射线明显。茎皮层可见含红棕色分泌物的分泌细胞,髓部宽广。叶大型的腺鳞易见,非腺毛众多,可见小腺毛。粉末中可见大型的腺鳞、小腺毛、星状毛、花萼表皮细胞及种子表皮细胞等。紫外光谱特征为石油醚浸出液在206 nm处有吸收峰,乙醚浸出液在271 nm处有吸收峰,无水乙醇浸出液在204 nm处有吸收峰,薄层色谱可见4个斑点。结论:以上显微特征对大头陈鉴别有意义。
2009年01期 v.32;No.299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3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宗玉英;余满堂;车镇涛;邵鹏柱;黄家乐;刘宝玲;
目的:对藏药喜马拉雅紫茉莉(巴朱)及其几种易混淆的毒性药材进行鉴别。方法:药材横切面显微鉴定。结果:喜马拉雅紫茉莉与其它几种毒性药材山莨菪、垂序商陆、三分三组织形态有明显的区别,与同属植物紫茉莉根显微构造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用显微鉴定法鉴别喜马拉雅紫茉莉及与其外观相似的几种毒性药材,方法简便,专属性强。
2009年01期 v.32;No.299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陈代贤;郭月秋;李晓军;
目的:探讨简便、易行、快速检定市售伪制鹿茸蜡片的方法。方法:采用性状、TLC及数码摄影图谱分析真伪鉴别的方法。结果:伪制品性状与真品有相似之处,真品的切面隐约可见层状纹理;其薄层色谱在与对照药材及甘氨酸对照品相应位置有相同颜色的斑点。伪制品不同点为多数"茸皮"可见两端拼接的缝,内面颜色一致,或花斑状、不规则碎块聚集状,不同的伪制品其颜色不同,无层状纹理,有油渍感;其薄层色谱在与对照药材及甘氨酸对照品相应位置处无相同颜色斑点。结论:用性状和TLC比较分析的方法可达到鉴别目的。
2009年01期 v.32;No.299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卢金清;万威;徐玉婷;詹晓莲;何雪峰;曹儒宾;吴丹慧;胡晓燕;
目的:研究神农香菊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柱层析、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共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刺槐素(Ⅰ)、芹菜素(Ⅱ)、刺槐素-7-O-β-D-葡萄糖苷(Ⅲ)、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Ⅳ)、木犀草素(Ⅴ)、β-谷甾醇(Ⅵ)和β-胡萝卜苷(Ⅶ)。结论:其中Ⅱ、Ⅲ、Ⅳ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09年01期 v.32;No.299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 ] - 刘西京;阎玺庆;王乃利;
目的:对红葱Eleutherine americana Merr.et K. Heyne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化合物,通过MS、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红葱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红葱甲素(1)、红葱乙素(2)、异红葱乙素(3)、β-谷甾醇(4)、8-羟基-3,4-二甲氧基-1-甲基-蒽醌-2-羧酸甲酯(5)、Hongconin(6)、4,8-二羟基-3-甲氧基-1-甲基蒽醌-2-羧酸甲酯(7)、Eleutherinone(8)、Kadsuric acid(9)。结论:其中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09年01期 v.32;No.299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孟永海;王秋红;姜海;杨炳友;匡海学;
目的:研究小蓟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溶剂法提取,色谱法分离,光谱法鉴定结构(UV、1H-NMR、13C-NMR、ESI-MS、DEPT、HSQC、HMBC)。结果: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7R,8S)-dehydroconiferyl alcohol-8,5′-dehydroconiferly aldehyde-9-O-β-D-glucopyranoside(Ⅰ)、(7S,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9-O-β-D-glucopy-ranoside(Ⅱ)、Isokaempferide-7-O-β-D-glucopyranoside(Ⅲ)、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Ⅳ)、Pectolinarin(Ⅴ)、Rutin(Ⅵ)、Sucrose(Ⅶ)、β-sitosterol(Ⅷ)。结论:化合物Ⅰ、Ⅱ、Ⅲ、Ⅳ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该文首次报道了小蓟中的木脂素类化合物。
2009年01期 v.32;No.299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8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 ] - 闫平;王喆之;
目的:分析研究光果莸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共水蒸馏法分别提取光果莸茎、叶和花的挥发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并结合Kovats保留指数(K I)对比法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运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茎、叶及花中分别鉴定出13、48和42种成分。其中花和叶中的主要成分及相对含量均相似,分别为桃金娘烯醛(2.73%,1.69%)、反-乙酸松香芹酯(46.69%,55.48%)、乙酸桃金娘烯酯(1.17%,1.42%)、β-柏木烯(1.62%,3.21%)及石竹烯氧化物(1.67%,2.73%)等。茎中的化学成分与花和叶中化学成分的相差较大,主要成分为反-乙酸松香芹酯(24.19%)、棕榈酸(47.32%)和植醇(0.77%)等。结论:光果莸茎、叶及花的挥发油均含有大量的活性成分,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和综合开发前景。
2009年01期 v.32;No.299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黄丽莎;朱峰;
目的:分析蚌兰花Rhoen discolor(L′Her.) Hance的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蚌兰花的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蚌兰花挥发油中鉴定出了所有相对含量大于0.3%的20种化学成分,占总油量的92.96%。结论: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天竺葵醛,占总油量的25.72%,其余主要成分分别为棕榈酸(22.79%)、壬酸(18.94%)、月桂酸(7.72%)、异香兰醛(2.84%)、葡萄花酸(2.20%)、羊脂酸(1.89%)、亚油酸(1.71%)。
2009年01期 v.32;No.299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胡怀生;胡浩斌;郑旭东;
目的:研究短柄五加(Acanthopanax brachypus Harms)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短柄五加茎中的挥发油,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法研究了其抑菌活性;经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离和鉴定,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挥发油对供试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黑曲霉无抑菌作用;挥发油中共分离和鉴定出了47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的91.37%。其中主要成分有庚酸(7.05%)、香草醛(6.09%)、反式-氧化-芳樟醇(6.07%)、邻异丙基甲苯(5.83%)、α-非兰烯(5.14%)、棕榈酸(5.15%)和β-香叶烯(5.07%)。结论:短柄五加挥发油具有多种活性成分,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其药理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9年01期 v.32;No.299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赵洁;
目的:研究溪黄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次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进行分离,并用HPLC-MS-MS联用技术进行鉴定。结果:从溪黄草中鉴定了3个黄酮类成分,分别为槲皮素(Ⅰ)、异槲皮素(Ⅱ)、芦丁(Ⅲ)。结论:这3个黄酮类成分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2009年01期 v.32;No.299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9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 ]
- 汤毅珊;王宁生;张银卿;叶少梅;欧卫平;
目的:研究雄黄和含雄黄复方牛黄解毒片对发热模型大鼠应激蛋白(热休克蛋白HSP70、血红素氧合酶HO-1)、炎症介质(IL-1β、IL-6、TNF-α和NO)和补体(C3、C4)的影响,探讨雄黄在复方中"解毒"作用的机理。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15只/组):正常对照组、发热模型组、雄黄组(90 mg/kg)、牛黄解毒片组(1.404 g/kg);各组再设3个亚组(5只/组),分别于药后1、2、4 h取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HSP70含量、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水平;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HO-1活力;比色法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及其同工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活力;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补体C3、C4水平。结果:雄黄和牛黄解毒片均能显著提高血清HSP70水平;显著增强血清HO-1的活力,且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的HO-1活力升幅的变化趋势与血清中总砷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雄黄和牛黄解毒片均能显著降低血清IL-1β水平,给药后4 h基本回复到正常水平;药后2 h,牛黄解毒片可显著降低血清NOS和iNOS的活力;对血清C3、C4水平均无明显影响。结论:一定剂量的雄黄和牛黄解毒片可诱导、激活发热大鼠体内某些应激蛋白(HSP70、HO-1);并且能抑制病理状态下过度释放的炎症介质(IL-1β),复方的抑制作用大于雄黄。提升机体的应激水平和抑制炎症介质可能是雄黄发挥"解毒"作用的途径。
2009年01期 v.32;No.299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陈楠楠;张歌影;向阳;张励;张德杰;黄世林;
目的:探讨补骨脂素(PSO)加长波紫外线(UVA)光化学疗法(PUVA)诱导人白血病细胞NB4、K562凋亡时对Fas、FasL表达的影响。方法:以NB4、K562细胞为研究对象,以细胞凋亡率、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以及细胞Fas、FasL在基因、蛋白水平的表达为检测指标,观察补骨脂中提取的PSO加波长为360 nm的UVA对人白血病细胞诱导凋亡的作用以及部分作用途径,并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PSO,UVA照射及PUVA均可诱导NB4、K562细胞发生凋亡,PUVA的作用显著强于前两者。电镜下观察经PUVA处理后的NB4、K562细胞超微结构,可见明显的凋亡形态学改变;PSO、UVA照射及PUVA均可上调NB4、K562细胞Fas在基因、蛋白水平的表达,下调FasL在基因、蛋白水平的表达,PUVA的作用显著强于前两者。结论:PUVA可诱导白血病细胞NB4、K562发生凋亡,其作用强于PSO及UVA照射,作用途径之一为上调细胞Fas基因表达水平,下调FasL基因表达水平。
2009年01期 v.32;No.299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钟振国;吴登攀;王进声;王乃平;张雯艳;吕良;屈泽强;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PNS)对快速老化小鼠SAMP8大脑Aβ1-40、Aβ1-4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随机选取快速老化小鼠大脑顶叶皮层、海马周围白质连续五个视野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五个视野下Aβ1-40、Aβ1-42免疫阳性细胞的平均个数。结果:PNS能明显减少快速老化小鼠大脑Aβ1-40、Aβ1-42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量。结论:PNS对SAMP8小鼠大脑Aβ1-40及Aβ1-42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009年01期 v.32;No.299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9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 ] - 苏丹;严浩然;张蓓蓓;吴大正;戴亚蕾;
目的:探讨黄芪对慢性心衰大鼠心功能及心肌肌浆网钙泵基因(SERCA2a)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芪组(20 g/kg)和卡托普利组(0.05 g/kg)。采用缩窄腹主动脉法制备慢性心衰模型,造模后第13周开始灌胃给药,连续给药12周后测定大鼠在体血流动力学指标,并采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左室组织SERCA2a基因的表达。结果:模型大鼠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或P<0.001),卡托普利和黄芪均能降低模型大鼠LVSP(P<0.05或P<0.01)、LVEDP(P<0.05或P<0.01);模型组大鼠左心室SERCA2a基因表达较假手术组下调(P<0.05),黄芪能上调模型大鼠SER-CA2a基因表达(P<0.05),而卡托普利对其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黄芪能改善慢性心衰大鼠心功能障碍,并以改善舒张功能为主,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心肌SERCA2a基因表达有关。
2009年01期 v.32;No.299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1 ] - 竺琴;张焜;杜志云;徐学涛;蒋永福;俞新华;
目的:研究西藏绿萝花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及抗氧化作用。方法:将西藏绿萝花的70%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然后测定各部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及抗氧化作用。结果:乙酸乙酯的萃取部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抑制较强,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3.63μg/mL,比阿卡波糖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IC50值250μg/mL低的多,抵制动力学表明为竞争性抑制,Ki值为21.49μg/mL;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部分具有较强抗氧化作用,0.42μg/mL的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部分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可达到88.5%、93.6%,与0.3 mg/mL的抗坏血酸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96.3%相当;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对氧自由基亦有一定的清除作用,IC50为0.27 mg/mL。结论:西藏绿萝花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及抗氧化作用;正丁醇萃取部分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2009年01期 v.32;No.299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9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1 ] - 蒿艳蓉;杨芳;曹骥;欧超;张晶晶;杨春;段小娴;李媛;苏建家;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黄曲霉素B1(AFB1)致大鼠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的干预效果及其抗氧化作用。方法:实验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成3组:A组(AFB1组)、B组(AFB1+EGb761组)和C组(对照组)。分别于实验第14、28、42、55周进行肝活检并于第64周全部处死,观察大鼠肝脏癌前病变(γ-GT灶)、组织病理学及肝组织GSH-Px及MDA的变化。结果:在癌前期,第42及第55周时,B组单个γ-GT阳性灶的面积及灶总面积均显著小于相应时段A组的各项指标(P=0.000);动态观察定期肝脏活检的组织显示B组大鼠诱癌各时期肝脏损害均较A组轻,增生性病变发生亦较迟,HCC诱发率(26.92%)明显低于A组(76%)(P=0.000),对照组无肿瘤发生;B组GSH-Px活力较A组升高,而MDA含量较A组降低(P<0.05)。结论:EGb761能明显抑制AFB1诱发大鼠肝的癌前病变及延迟癌前病变向癌发展,这可能与其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2009年01期 v.32;No.299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黄国栋;游宇;黄媛华;唐丽君;杨治芳;徐龙;黄道富;肖美珍;
目的:建立人结肠癌细胞株裸鼠肝转移模型,研究老鹳草提取物对裸鼠肝转移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BALB/C裸鼠,Ls174 t人大肠癌细胞株,脾脏切除脾脏种植法建立裸鼠肝转移模型。将36只裸鼠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老鹳草提取物组和羟基喜树碱阳性对照组,给予老鹳草提取物喂养,观察一般情况及肿瘤生长情况;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裸鼠循环血中pS2表达;标本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①脾脏切除脾脏种植法建立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的成功率为100%,病理组织学证实肝转移癌细胞呈人结肠癌低分化腺癌特征;②老鹳草提取物组裸鼠肿瘤数目及质量明显低于羟基喜树碱组(P<0.05);③老鹳草提取物组裸鼠血中pS2表达为7.598±0.046,明显高于羟基喜树碱组3.794±0.020(P<0.05)。结论:老鹳草提取物可显著降低肝转移裸鼠血中pS2表达,抑制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的发展,且效果优于羟基喜树碱,可作为大肠癌术后预防复发和肝转移的治疗手段之一。
2009年01期 v.32;No.299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宋小平;陈志武;方安宁;方佩斐;
目的:研究银杏叶总黄酮(total flavone of Ginkgo biloba,FG)延缓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衰老的作用。方法:采用含FG的大鼠血清对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2BS细胞株进行处理,观察2BS细胞寿命;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P16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银杏叶总黄酮(FG)能够延长2BS细胞的传代寿命,下调2BS细胞P16基因mRNA的表达。结论:银杏叶总黄酮可通过抑制P16基因表达而延缓细胞衰老。
2009年01期 v.32;No.299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王宝山;张丽莎;宋冬梅;张继华;刘艳梅;
目的:研究在低氧条件下人参皂苷Rg3对人喉鳞癌细胞(Hep-2)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低氧培养Hep-2人喉鳞癌细胞株,同时设立阴性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顺铂),采用MTT法检测常氧和低氧条件下,人参皂苷Rg3对Hep-2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ep-2细胞在人参皂苷Rg3作用下HIF-1α蛋白表达的变化;应用RT-PCR技术检测HIF-1α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Rg3对Hep-2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常氧和低氧条件下Rg3处理后细胞均阻滞于G0/G1期,低氧Rg3组凋亡率增加。Rg3不同氧供条件下均能下调因缺氧增加的HIF-1α的蛋白表达,同时下调HIF-1αmRNA水平。结论:人参皂苷Rg3对人喉鳞癌细胞Hep-2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进程,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的。缺氧条件下Rg3抑制HIF-1α的表达,可能是Rg3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2009年01期 v.32;No.299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 ] - 蒋永福;张焜;赵肃清;徐学涛;方岩雄;
目的:分离筛选黄药子中的肝脏毒性成分。方法:用从黄药子中分离提取得到的各组份以2 g/(kg.d)饲喂小鼠,连续给药一定时间后,测定肝脏生化指标GPT、GOT、ALP、CHO和肝脏质量并计算肝脏指数,观察小鼠外观、行为、饮食变化和病理组织切片。结果:乙醇总提取物和水层部位对小鼠肝脏毒性显著。组份Ⅲ对小鼠的生化指标、肝质量、肝脏指数、外观、行为及饮食影响最为显著。结论:组份Ⅲ是黄药子的肝脏毒性成分。
2009年01期 v.32;No.299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郭艳萍;李光勇;柳春波;
目的:探讨蜂胶乙醇提取物(EEP)对核酸合成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体内掺入的方法测定3H-TdR3、H-UR两种标记物在小鼠脑组织、肝脏及心脏的掺入量。结果:EEP组肝脏及心脏3H-TdR掺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EEP组肝脏、心脏及脑组织3H-UR掺入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EEP不仅能促进肝脏及心脏DNA合成,还能促进肝脏、心脏及脑组织RNA的合成。
2009年01期 v.32;No.299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金凤华;胡芳弟;陈相;赵良功;封士兰;
目的:比较研究党参不同溶剂提取部分的药理活性。方法:系统溶剂法提取分离得到四个部分,分别为石油醚部分、乙酸乙酯部分、乙醇部分和水部分,通过耳廓致炎法、镇静催眠实验、炭粒廓清法、消炎痛致胃溃疡法对四个部分进行药效学比较研究。结果:四个部分的极性不同,所包含的化学成分不同,各部分的药理活性亦不相同。结论:石油醚部分抗炎效果最为显著,水部分增强免疫力作用最为显著,乙酸乙酯部分抗胃溃疡活性最为显著,而乙酸乙酯部分和水部分具有显著的中枢抑制作用。
2009年01期 v.32;No.299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 ]
- 纪明慧;舒火明;郭飞燕;李婷;马建文;
目的:研究β-环糊精包合花梨木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方法:以挥发油包合率为评价指标,比较饱和水溶液搅拌法、微波法及超声波法,以正交实验优选最佳工艺条件,并用TLC对包合前后的挥发油性质进行分析。结果: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m(花梨木挥发油)∶m(β-CD)=1∶10(g/g),超声1 h,温度70℃,包合率可达82.02%。结论:超声波法为最佳的包合方法。
2009年01期 v.32;No.299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武卫红;王宁;蔡绍松;魏红;
目的:探索用声光可调(AOTF)-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在线测定丹参提取过程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方法:收集丹参提取过程中的样品溶液,以HPLC测定其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1)建立NIRS预测值与HPLC分析值之间的校正模型,对未知样品进行含量预测来验证所建模型。结果:建立的定量模型准确性较好,丹参酮ⅡA的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为RMSECV=0.0092,决定系数是R2=0.9918,校正模型对验证集样品的验证结果为相对误差5.74%。结论:AOTF-NIRS法测定丹参提取过程中丹参酮ⅡA含量,方法快速、无损、预测结果较好,为中药提取过程分析及在线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2009年01期 v.32;No.299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邓锷;杨军;王立强;王光碧;
目的:研究扯根菜多糖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3)正交实验,研究了料液比、温度、提取时间对扯根菜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温度是影响扯根菜多糖提取率的主要因素,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5,提取温度95℃,提取时间3h。在此条件下,测得扯根菜多糖提取率为1.12%,RSD=1.21%。结论:本工艺为扯根菜多糖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9年01期 v.32;No.299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尹文清;张岩;宋鑫明;曾立;
目的:研究石柑子总有机酸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建立其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4个因素对该工艺的影响;采用电位滴定法对其进行测定。结果:确立了石柑子总有机酸提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75%,料液比1∶10,提取时间2.5 h,提取次数3次;电位滴定法测定简单、可行,精密度高,重现性好。结论:本研究为石柑子的进一步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2009年01期 v.32;No.299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8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杨祖金;江燕斌;葛发欢;周锦珂;余少冲;袁雨婕;
目的:研究超滤膜技术应用于提纯灵芝多糖的可行性及工艺。方法:采用卷式超滤膜对灵芝多糖进行分离提纯研究。结果:膜截留分子量6000 D、超滤温度45~50℃、超滤压力0.6 MPa、时间45 min,制得灵芝多糖的纯度为73.5%,回收率为69.4%。结论:超滤膜技术分离提纯灵芝多糖工艺简单,效果较好,有产业化前景。
2009年01期 v.32;No.299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7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1 ] - 陈飞龙;谭晓梅;戴开金;梁镇标;
目的:研究中药新制剂神爽片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乙醇浓度、回流时间、溶剂用量、提取次数4个因素,以黄芪甲苷含量和浸膏得率为主要评价指标,采用加权评分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乙醇浓度、回流时间和溶剂用量对黄芪甲苷含量和浸膏得率无显著性影响,提取次数具有显著性影响。结论:确定了优选提取工艺为10倍量体积70%的乙醇提取3次,每次90 min。
2009年01期 v.32;No.299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张海峰;高成富;卢柳燕;周飞燕;黄明;
目的:利用有机溶剂制备草木樨提取物,比较不同提取物中香豆素含量的差异,探索提取物的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热回流装置制备提取物,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提取物中香豆素的含量,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利用乙醚提取香豆素得率高,提取物均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结论:利用有机溶剂热回流制备草木樨提取物的方法可行,其提取物具有开发成抗菌药物的潜能。
2009年01期 v.32;No.299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刘菊;崔瑛;何丽果;刘宗奇;
目的:探讨百合的抗焦虑作用,优选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以加水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每个因素设3个水平,以抗焦虑药效学穿箱次数、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OT%)、开臂进入次数百分比(OE%)为优选指标。结果:阳性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穿箱次数明显增多,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开臂进入次数百分比明显增加;百合水提物正交8组与模型组指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百合水提物抗焦虑最佳工艺为:加入6倍量蒸馏水,提取4次,每次45 min。
2009年01期 v.32;No.299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潘娅;周莉玲;
目的:考察两种除杂方法对九分散水提液除杂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除杂工艺。方法:以处方中有效成分马钱子碱、士的宁碱含量及总生物碱含量、干膏收率为指标,对乙醇沉淀法和高速离心法进行了除杂效果的比较。结果:高速离心法对有效成分含量有较好的保留率,并能明显降低干膏收率,确定优化的除杂工艺为:以转速10000 rpm离心10 min。结论:该工艺路线稳定、可行,适用于生产。
2009年01期 v.32;No.299 13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陈永刚;刘晓涵;林励;肖凤霞;黄莉婷;
目的:优化超声波提取法从化橘红中提取总黄酮、柚皮苷和野漆树苷等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总黄酮、柚皮苷和野漆树苷的提取工艺,其中总黄酮含量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柚皮苷和野漆树苷含量用HPLC法测定。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加甲醇10 mL,超声提取30 min,提取1次。结论:该工艺简便合理,稳定准确,适用于化橘红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
2009年01期 v.32;No.299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1 ] - 张美怡;陈广惠;张俊芳;
目的: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咳特灵中马来酸氯苯那敏含量的不确定度。方法:根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并参考《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对咳特灵中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含量测定进行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评定。结果:扩展不确定度为0.84%,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1.8%,含量测定结果可表示为(92.3±1.8)%。结论: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尽可能减少仪器使用与溶液萃取过程中的影响,可有效降低引入的不确定度,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2009年01期 v.32;No.299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袁昕蓉;李强;毕开顺;
目的:建立伤湿祛痛膏中樟脑、薄荷脑、水杨酸甲酯以及促皮吸收剂氮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结果:各组分的分离度和线性关系良好。各组分平均回收率和RSD分别为:樟脑99.83%、0.88%,薄荷脑101.64%、1.35%,水杨酸甲酯100.71%、0.92%,氮酮101.12%、1.23%。结论:本方法快速、稳定、可靠,可为制定该产品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
2009年01期 v.32;No.299 14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