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药用植物栽培

  • 不同石灰处理对苍术生长、产量和挥发性成分影响的研究

    张燕;樱井美希;陈美兰;武田修己;赵东岳;康利平;郭兰萍;

    目的:探讨不同石灰添加量对苍术产量、质量的影响,为苍术的生长立地土壤改良和自毒缓解提供参考。方法:添加不同梯度的生石灰,然后测量其生长指标、产量和茅术醇、苍术酮、β-桉叶醇、苍术素4种挥发性有效成分的含量,计算单株挥发性有效成分产量。结果:添加160 g/m2的生石灰对苍术的各项生长和产量产生了显著地促进作用。添加80 g/m2的生石灰对苍术的挥发性有效成分的生成产生了促进作用,并且苍术酮和苍术素含量比例降低、茅术醇和β-桉叶醇含量比例升高;添加160 g/m2的生石灰对苍术的挥发性有效成分产量有促进作用。结论:添加石灰能起到中和土壤酸碱度、抑菌和防治根结线虫的作用,对苍术的自毒和连作障碍起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进而对苍术产量和挥发性有效成分的生成起到了显著地促进作用。

    2015年03期 v.38;No.373 429-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53 ]
  • 遮光与定植方式对地胆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郑定华;谢学方;高宏华;余树华;范高俊;张以山;

    目的:了解地胆草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与产量表现,为地胆草的人工种植提供参考。方法:以全光照的露地栽培为对照,对遮光率分别为42%、50%、60%、69%、85%的遮光处理下穴播、苗植两种方式种植的地胆草生长状况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适度遮光促进地胆草株高、叶片数、根系长度的增加并提高根冠比;随遮光率的增加,地胆草由定植到抽薹盛期、开花盛期所需时间减少;单位面积地胆草种子产量、全草产量、根头产量均为全光照的最高,并随遮光率增加而下降,各处理单位面积种子产量在8.46~31.10 kg/667 m2之间,全草干品产量在327.28~800.95 kg/667 m2之间,根头干品产量在30.65~70.72 kg/667 m2之间。结论:地胆草对光照的适应能力较强,属偏喜阳,但可耐受较大程度的荫蔽;人工种植地胆草以穴播方式为好,在热带经济林下间种建议荫蔽度不超过60%为宜。

    2015年03期 v.38;No.373 43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78 ]
  • 底肥用量及种根大小对秦艽质量和产量的影响初探

    曾羽;陈兴福;孟杰;宋九华;杨文钰;成涛;

    目的:为探究底肥用量及种根大小对云南省玉龙县鲁甸乡栽培秦艽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确定秦艽最适底肥用量及种根使用方法。方法:分析测定了秦艽鲜重、干重、折干率、长度、直径、分支数及龙胆苦苷、马钱苷酸、醇溶性浸出物、总灰分含量,采用理想灰关联距离度综合评价法对其质量和产量进行评价。结果:底肥用量及种根大小对鲁甸乡栽培秦艽产量和质量有着较大影响,农家肥2 000 kg/667 m2,过磷酸钙20 kg/667 m2,草木灰100 kg/667 m2及大小种根混合移栽的秦艽质量和产量综合评价最好。结论:建议鲁甸乡秦艽生产底肥用量为:农家肥2 000 kg/667 m2左右,过磷酸钙20 kg/667 m2左右,草木灰100 kg/667 m2左右;并选择高质量种根适量错开一定的深度移栽。

    2015年03期 v.38;No.373 438-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4 ]
  • 三种茄科植物种子无菌苗繁殖体系的初建

    雷天翔;蔡晓剑;周党卫;李松龄;王环;沈建伟;

    目的:以马尿泡、山莨菪、天仙子的野生种子为材料,建立这三种茄科植物种子无菌苗繁殖体系,为开展生物实验研究及其野生种质资源的保存提供了技术参考。方法:将野生种子经过不同因子(预处理赤霉素浓度、消毒试剂、消毒时间、培养温度)的组合处理后点播在MS培养基上,以种子发芽率、污染率和成苗率为观测指标,探讨不同因子对建立3种植物种子无菌苗繁殖体系的影响。结果:将野生种子用400 ppm赤霉素预处理24 h后,75%酒精消毒1 min,50%Na Cl O消毒20 min,22℃暗培养待种子发芽后转入光照培养箱培养,能够有效地获得马尿泡、山莨菪、天仙子的种子无菌苗。结论:初步建立马尿泡、山莨菪、天仙子种子无菌苗繁殖体系。

    2015年03期 v.38;No.373 447-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67 ]
  • 无花丹参的脱毒培养及植株再生

    吴顺;张琴;詹乐洋;项龙;张美慧;

    目的:建立应用于无花丹参快速繁殖的组织培养体系。方法:以茎尖为材料,优化其脱毒培养和植株再生的激素浓度组合,筛选出最佳组合。结果:在添加适宜浓度6-BA(1.5 mg/L)和NAA(0.1 mg/L)的MS培养基上能有效诱导茎尖的芽发生,诱导率可达90.8%。丹参叶片愈伤组织诱导与继代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2.0 mg/L 6-BA+1.0 mg/L NAA;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5 mg/L NAA,芽发生率达到90%;1/2MS+0.5mg/L IBA适宜于试管苗生根。结论:所建立的无花丹参植株再生体系可为解决丹参栽培中的资源和质量问题以及在分子水平进行品种改良打下了良好基础。

    2015年03期 v.38;No.373 451-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79 ]
  • 蒙古黄芪种植土壤及药材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分析

    靳敏;梁青青;张丽萍;和彦苓;张艾华;李旻辉;

    目的:对内蒙古包头市3个蒙古黄芪种植地土壤及其药材中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进行分析评价,为包头市蒙古黄芪安全规范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农药残留量,采用ICP-MS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重金属含量。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最低限量和2010年版中国药典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包头市蒙古黄芪种植地土壤及药材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均存在相关性,土壤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影响蒙古黄芪中的相应含量;种植土壤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最低限量;蒙古黄芪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亦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结论:包头市蒙古黄芪3个种植地土壤和药材均符合中药材GAP种植标准。

    2015年03期 v.38;No.373 454-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9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28 ]

动物药研究

  • 广西褐翅鸦鹃种群的现状调查

    余丽江;余桂东;廖晓雯;陆舟;徐蕴丽;周放;

    目的:研究药用动物褐翅鸦鹃在广西的种群生存现状。方法:采用样线法对广西18个调查区进行调查,记录在野外观察到的褐翅鸦鹃种群数量、生境等生物学信息。结果:褐翅鸦鹃可见于全部调查区,种群密度呈自桂南向桂北减少的趋势。在7种生境类型中,褐翅鸦鹃偏好在林区-农田群落交错区分布和活动,而较少出现于阔叶林、人工林等生境中。结论:广西常见的林区-农田交错区生境需求有利于褐翅鸦鹃种群的恢复,但捕猎压力减缓了恢复速度,应加大宣传和保护力度。

    2015年03期 v.38;No.373 457-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6 ]

资源

  • 黄花蒿空间分布及全球潜在气候适宜区

    王欢;李慧;曾凡琳;谢彩香;

    目的:研究全球黄花蒿空间分布模式和潜在气候适宜区。方法:基于物种多样性信息数据库和气候数据库,通过因子分析等方法研究世界范围内黄花蒿空间分布格局和气候特征,并通过Arc GIS平台分析黄花蒿全球潜在适宜区。结果:黄花蒿主要分布在3个经度带:北美洲、欧洲及亚洲的90.55°W~77.14°W,2.03°E~11.75°E及98.27°E~111.05°E;纬度主要范围为29.15°N~51.36°N。80%黄花蒿分布区域内高程范围为22.00~491.00 m,年降水量范围为492.30~1 366.70 mm,年均温范围为8.10~17.27℃。黄花蒿95%~100%气候相似性区域位于以赤道为中心轴,30°S和30°N附近地区。结论:纬度与黄花蒿分布有密切关系,影响黄花蒿分布的气候因子主要是年降水量、最湿季降水量和最暖季降水量以及最暖月最高温、最暖季平均温和最湿季平均温。黄花蒿潜在气候适宜区包括北美洲东部、欧洲西部及亚洲东部。

    2015年03期 v.38;No.373 460-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48 ]
  •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药大黄原植物的适生区分布预测

    周云;李延;王戌梅;

    目的: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预测中药大黄原植物当代及未来适生区分布格局。方法:采用最大熵模型及多种气候变化场景,预测大黄原植物适生区分布格局及变迁。结果:所构建的大黄原植物分布模型具有极佳的预测精度。大黄原植物当代适生区总面积为84.20×104km2,占中国版图的8.77%;其中,当代适生区57.05%的区域为相对稳定适生区,受气候变化影响相对较小。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相较于当代,其在21世纪20、30、40、50、60、70和80年代的适生区总面积均不同程度的减少,但中度适生区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结论:气候变化对中药大黄原植物的适生区总面积和生境适宜度均会产生负面影响。

    2015年03期 v.38;No.373 467-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6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64 ]
  • U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葛根中5种活性成分的含量

    赵路;关琴笑;路丽;郭先帅;刘国红;王淑美;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不同产地葛根中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和大豆苷元5个成分含量的UHPLC法。方法:采用Agela Venusil MP C18(100 mm×2.1 mm,3μm)色谱柱,以甲醇-0.1%甲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0 nm。结果: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和大豆苷元分别在12.41~248.24ng(r=0.9999)、58.82~1 176.47 ng(r=0.9997)、12.65~252.94 ng(r=0.9999)、12.14~242.82 ng(r=0.9998)、1.82~36.30 ng(r=0.9997)进样量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03%~100.32%,RSD值为0.26%~1.37%。结论:本方法简便可靠、快速,可有效控制葛根的质量。

    2015年03期 v.38;No.373 473-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5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09 ]

加工炮制与养护

  • 续断生品与酒炙品HPLC指纹图谱及其成分差异分析

    罗君;卿娟;张丽艳;张丽丽;

    目的:建立并比较续断酒炙前后HPLC指纹图谱,探讨续断酒炙前后化学成分差异。方法:采用Agilent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柱温25℃。结果:炮制后部分化学成分含量有不同程度改变,川续断皂苷Ⅵ含量显著增加,且有两个新的色谱峰出现。结论:该方法可较全面地反映续断酒炙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可用于控制续断生品和酒炙品的内在质量。

    2015年03期 v.38;No.373 493-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81 ]

鉴别

  • 亳菊HPLC特征指纹图谱研究

    俞年军;于娇;张伟;曹勇;郑太华;王韵琴;

    目的:建立亳菊的HPLC特征指纹图谱,为亳菊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pur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A)-0.1%磷酸(B)为流动相,流速1.0 m L/min,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25 nm,柱温30℃。结果:建立了亳菊HPLC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标定16个共有峰,利用对照品指认5个峰,10批亳菊样品的HPLC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00。结论: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简单、重现性良好,可为亳菊的品种鉴别及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2015年03期 v.38;No.373 497-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80 ]
  • 二色锦鸡儿根的生药鉴别

    袁茂华;邓薇;马逾英;蒋运斌;曹赟;胡明勋;马俊;

    目的:进行二色锦鸡儿根的生药学鉴别研究,为四川省藏药材标准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生药学常规方法,进行二色锦鸡儿根的原植物、性状、显微鉴别,组织粉末图用显微描绘镜绘制;薄层色谱鉴别参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方法进行。结果:鉴定了植物来源,确定了药材性状、组织构造上的主要鉴别特征,建立了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结论:为二色锦鸡儿根药材质量标准的制订奠定了基础。

    2015年03期 v.38;No.373 501-5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4 ]
  • 一点红的生药鉴别

    陆显进;宁娱;祝晨蔯;莫洁丽;林朝展;

    目的:研究一点红药材的鉴别方法和质量标准。方法:使用原植物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进行鉴别研究。结果:一点红叶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粉末可见花粉粒、非腺毛等。薄层色谱鉴别可见槲皮苷斑点。结论:确立了一点红药材简便、有效的鉴别方法,为一点红药材的质量标准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5年03期 v.38;No.373 504-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86 ]
  • 藏药长毛风毛菊的质量标准研究

    陈海娟;刘亚蓉;刘学良;

    目的:采集我国藏区长毛风毛菊样品,建立藏药长毛风毛菊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显微鉴别、薄层色谱法对长毛风毛菊进行定性研究;采用HPLC测定长毛风毛菊中绿原酸的含量。结果:绿原酸的进样量在0.21~1.57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8(n=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11%,RSD为2.3%(n=9)。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简便可行,重现性好,能全面、有效的控制长毛风毛菊药材的质量。

    2015年03期 v.38;No.373 507-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9 ]

化学成分

  • 猫眼草化学成分研究

    刘超;孙会;王维婷;孙金月;Mark A.Smith;

    目的:研究大戟科植物猫眼草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等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猫眼草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羟基-7β-甲氧基-5-豆甾烯(1)、3β,22β-二羟基-7β-甲氧基-5-豆甾烯(2)、灰绿曲霉酰胺(3)、2,5-二羟基-4-甲氧基菲(4)、对羟基苯甲酸(5)、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6)、灯盏花苷C(7)、5,7,4'-三羟基双氢黄酮(8)、山柰酚(9)、槲皮素(10)、科罗索酸(11)、金合欢素(12)。结论:除化合物9、10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15年03期 v.38;No.373 514-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7 ]
  • 番石榴叶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陈冈;万凯化;付辉政;鄢庆伟;

    目的:研究番石榴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M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番石榴叶的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桑黄素阿拉伯糖苷(1)、桑黄素来苏糖苷(2)、2,6-dihydroxy-4-O-β-D-glucopyranosyl-benzophenone(3)、木麻黄鞣亭(4)、2,6-dihydroxy-3,5-dimethyl-4-O-(6″-O-galloyl-β-D-glucopyranosyl)-benzophenone(5)、globulusin A(6)、山柰酚-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7)。结论:其中,化合物3、5~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15年03期 v.38;No.373 52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4 ]
  • 老鼠簕叶化学成分及其抗流感病毒活性

    陈艳萍;谭道鹏;曾琪;王宇;严启新;曾令杰;

    目的:研究老鼠簕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检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测定所分离得到化合物的抗流感病毒活性。结果:从老鼠簕叶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blepharin(1)、麦角甾苷(2)、异类叶升麻苷(3)、胡萝卜苷(4)、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5)。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具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活性。

    2015年03期 v.38;No.373 527-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23 ]
  •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栀子中6种成分

    林绍霞;张清海;席培宇;林昌虎;肖子范;

    目的:采用多波长分段检测法,探索一测多评法应用于栀子中6种成分同时测定的方法学考察模式。方法:以栀子苷为参照物,建立其对栀子酸、绿原酸、藏红花素Ⅰ、藏红花素Ⅱ、藏红花素Ⅲ的相对校正因子,经不同色谱系统和不同色谱柱间比较验证。结果: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耐用性,用于20个批次栀子成分测定,与外标法检测结果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结论:该方法可用于栀子多组分质量评价。

    2015年03期 v.38;No.373 531-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33 ]
  • 贵州松桃产丹参水溶性成分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同时定量研究

    陈天玲;毕昌琼;肖雪;马贤鹏;葛发欢;

    目的:建立贵州松桃县产丹参水溶性成分指纹图谱,并对其6种水溶性成分同时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2)(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0.4%甲酸(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柱温为30℃。结果:从10批丹参指纹图谱中标定出11个共有峰,10批样品相似度均≥0.999;丹参素、原儿茶醛、咖啡酸、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浓度分别在0.0680~1.3583 mg/m L、0.0008~0.3967 mg/m L、0.0005~0.2660 mg/m L、0.0020~0.3992 mg/m L、0.0063~0.6311 mg/m L、0.0097~1.9306 m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均≥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84%、102.44%、100.53%、100.63%、100.83%、100.35%,RSD均<2.3%。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单、结果准确,可为丹参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2015年03期 v.38;No.373 536-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86 ]
  • HPLC法同时测定矮林杜仲叶中6种成分含量

    周云雷;郭婕;王志宏;王欢;彭密军;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矮林杜仲叶中6种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Thermo BDS HYPER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A)-0.05%磷酸(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程序化变波长,体积流量0.8 m L/min,柱温35℃。结果: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芦丁6种成分的质量浓度分别在1.0~500.0μg/m L、5.0~600.0μg/m L、4.0~300.0μg/m L、0.2~50.0μg/m L、0.2~150.0μg/m L、0.1~100.0μg/m L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3%、99.9%、100.8%、99.8%、100.6%、99.1%,其RSD分别为4.4%、0.6%、4.1%、1.0%、0.7%、5.0%。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矮林杜仲叶中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等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有明显差别。结论:该方法重复性好,可操作性强,可用于矮林杜仲叶中6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可较全面地反映不同采收时期矮林杜仲叶中有效成分的差异,通过对结果分析,8月底采收的矮林杜仲叶的整体质量最好。

    2015年03期 v.38;No.373 540-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7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205 ]
  • HPLC法同时测定漏芦中6个成分含量

    周婷;谭晓斌;封亮;贾晓斌;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漏芦中咖啡酸、甘草苷、迷迭香酸、齐墩果酸、β-谷甾醇、豆甾醇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04%磷酸,梯度洗脱;流速1.0m L/min;检测波长220 nm;柱温30℃。结果:咖啡酸、甘草苷、迷迭香酸、齐墩果酸、β-谷甾醇、豆甾醇分别在0.52~104.12μg/m L、0.51~101.23μg/m L、1.01~201.31μg/m L、0.52~103.21μg/m L、0.51~100.26μg/m L、0.52~103.67μg/m L范围内与相应的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的RSD分别为0.77%、1.50%、0.75%、1.82%、1.89%、2.02%。结论:该方法能准确、快速分析漏芦中6个活性成分,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为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

    2015年03期 v.38;No.373 54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80 ]
  • 壮药阴香皮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黎小伟;陈宇;周天详;

    目的:分析阴香皮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阴香皮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阴香皮挥发油中鉴定出20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3.53%,相对百分含量较大的有:桉油精(30.93%)、龙脑(18.31%)、(R)-(+)-柠檬烯(15.01%)、(+)-4-蒈烯(10.93%)、桂皮醛(6.55%)。结论:阴香皮中的挥发油含多种化学成分。

    2015年03期 v.38;No.373 548-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99 ]

药理

  • 丹皮酚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治疗作用

    颜贵明;戴敏;宣自华;

    目的:明确丹皮酚对酒精性脂肪肝(AFLD)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单纯酒精灌胃造模方法复制AFLD大鼠模型,以丹皮酚(75、150、300 mg/kg)灌胃治疗4 w,水飞蓟宾作为阳性对照药。4-氨基安替比林法(4-AAP)检测血清和肝脏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脂质的含量;赖氏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直接法测定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沉淀法测定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含量;酶比色法检测血清和肝脏组织FFA含量;硫代巴比妥法测定血清MDA含量;SABC法测定肝脏CYP2E1蛋白表达;并从肉眼和在光镜下观察肝脏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丹皮酚可降低模型动物血清TC、TG、HDL、LDL、ALT、AST、TNF-α、FFA、MDA及肝组织中TC、TG、FFA水平,抑制CYP2E1蛋白表达,并能改善AFLD大鼠肝脏形态及组织病理学异常。结论:丹皮酚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015年03期 v.38;No.373 550-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20 ]
  • 远志水解产物的大鼠肠吸收特性和机制研究

    黄立华;王建;张璐;罗世兰;陈畅;杜娟;

    目的:研究远志水解产物苷类和酮类成分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及其机制,并考察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对细叶远志皂苷(TF)和远志酮Ⅲ(PT)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用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通过HPLC-DAD法测定肠灌流液中TF和PT的质量浓度,并考察吸收部位、助溶剂及抑制剂对受试药物吸收的影响。计算TF和PT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结果:当吐温-80作溶剂时,TF在结肠的Ka、Papp值均显著高于其他肠段(P<0.05或P<0.01);PT的Ka呈结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趋势,但各肠段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溶剂时,仅结肠TF的Papp值显著高于十二指肠段(P<0.05)。以SDS作助溶剂,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加入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VH)0.1 mmol/L能显著增加TF的Ka值(P<0.05);VH各浓度均能显著增加PT的Ka值(P<0.05,P<0.01)。加入MRP2抑制剂吲哚美辛(IT)0.02、0.04 mmol/L能显著增加TF的Papp值(P<0.05,P<0.01);IT 0.04、0.08 mmol/L能显著增大PT的Ka值(P<0.05,P<0.01)。结论:远志水解产物TF主要在结肠吸收,而PT则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TF的肠吸收受P-gp外排影响,但不受MRP2外排影响,TF可能是P-gp的底物。PT的肠吸收均受P-gp与MRP2外排影响,PT可能是P-gp和MRP2的底物。若含细叶远志皂苷和远志酮Ⅲ类制剂与P-gp和/或MRP2抑制剂联用,可能会促进其吸收。

    2015年03期 v.38;No.373 556-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6 ]
  • 益气健脾中药对脾虚大鼠骨骼肌组织中Ca2+/CaMKⅡ通路关键分子的干预作用

    段永强;成映霞;梁玉杰;程卫东;杜娟;杨晓轶;王燕;

    目的:观察脾气虚大鼠骨骼肌Ca2+/Ca MKⅡ信号通路关键分子[Ca2+]i以及Ca M、Ca MKⅡ、p-Ca MKⅡ蛋白表达及益气健脾中药四君子汤和红芪提取物的干预作用。方法: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气虚模型组、四君子汤组和红芪提取物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动物采用复合法建立脾气虚证大鼠模型,四君子汤组给予四君子汤煎剂20 g/(kg·d)灌胃,红芪提取物组给予红芪提取物6 g/(kg·d)灌胃,连续干预21 d后,观测各组大鼠一般生存状态、胃肠激素GAS、MOT含量和骨骼肌组织ATP酶活性,同时采用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骨骼肌组织[Ca2+]i浓度,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小肠组织Ca M、Ca MKⅡ和p-Ca MKⅡ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气虚模型大鼠一般生存状态较差,胃肠激素GAS、MOT含量显著降低(P<0.01);骨骼肌组织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Ca2+]i浓度及Ca M、Ca MKⅡ、p-Ca MKⅡ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君子汤组和红芪提取物组大鼠一般生存状态明显改善,小肠组织胃肠激素MOT含量升高(P<0.05),四君子汤组小肠组织GAS含量显著升高(P<0.05);各给药组骨骼肌组织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及[Ca2+]i浓度和Ca M、Ca MKⅡ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四君子汤组骨骼肌组织p-Ca MK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四君子汤组和红芪提取物能调节脾气虚大鼠胃肠激素GAS、MOT分泌,提高骨骼肌组织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并能上调Ca2+/Ca M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表达,且以四君子汤作用显著。

    2015年03期 v.38;No.373 562-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48 ]
  • 瓜蒌薤白滴丸及其组方药味的药效学研究

    鄢海燕;邹纯才;魏美玲;高征征;杨洋;

    目的:对瓜蒌薤白滴丸及其组方药味的抗心肌缺血药效进行研究。方法: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11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药物组9组,分别灌胃给予瓜蒌、薤白及瓜蒌薤白白酒汤(均相当于生药22.5 g/kg),瓜蒌薤白滴丸3.75、11.25、22.5、33.75、45 g/kg及复方丹参滴丸0.085 g/kg,1次/d,干预7 d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ISO制备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心电图ST段的变化;测定血浆SOD、NO、HDL-C、MDA、CAT、LDH、CK水平;对心肌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瓜蒌薤白滴丸22.5、33.75、45 g/kg组分别有10、11、12个时间点ST段明显回落(P<0.05),回落时间点数多于其他各组;瓜蒌薤白滴丸22.5、33.75 g/kg能同时显著改善模型大鼠血浆SOD、MDA、CAT、NO、HDL-C、LDH及CK水平(P<0.05或P<0.01);瓜蒌薤白滴丸各剂量均能改善模型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论:瓜蒌薤白滴丸能有效对抗ISO所致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效果优于瓜蒌、薤白单用及瓜蒌薤白白酒汤。

    2015年03期 v.38;No.373 567-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62 ]
  • 山茱萸对附子“温通心阳”作用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

    金钊;秦凯华;叶俏波;宋健平;

    目的:观察附子与山茱萸配伍后增强"温通心阳"及降低心脏毒性的作用。方法:以腹主动脉缩窄法制作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以药物(附子、山茱萸、山茱萸配伍附子)治疗6 w后,测定各组大鼠心脏舒缩功能和神经体液因子水平,并检测小鼠给予附子(8 g/kg)及山茱萸+附子(1∶1,16 g/kg)后所出现的各型心律失常,观察配伍山茱萸对附子心脏毒性的影响。结果:附子或山茱萸单用,能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脏舒缩功能,表现为不同程度升高心衰大鼠LVSP和+dp/dtmax,降低LVEDP和-dp/dtmax;同时降低心衰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BNP水平并改善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而山茱萸配伍附子后,以上作用均优于附子或山茱萸单用。此外,配伍山茱萸可显著降低附子所致小鼠心率失常及死亡比例。结论:配伍山茱萸能增强附子"温通心阳"的功效,并降低其心脏毒性,表现为减毒增效的作用。

    2015年03期 v.38;No.373 576-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6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78 ]
  • 瓜蒌皮提取物对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刘思妤;谭斌;卢新华;姜德建;谷彬;

    目的:探讨瓜蒌皮提取物体外对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s),采用MTT法观察12、24、48 h瓜蒌皮不同提取物对高糖损伤HUVECs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收集24 h内皮细胞的上清液,检测细胞上清液中SOD、LDH活性及MDA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损伤组细胞在24、48 h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处理24 h后细胞上清液中SOD活性显著降低,LDH活性及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高糖损伤组比较,作用24 h瓜蒌皮各提取物组内皮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瓜蒌皮氯仿-甲醇提取物组细胞上清液SOD活性显著升高,LDH活性及MDA含量显著降低。结论:瓜蒌皮提取物对体外高糖诱导的HUVECs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中以氯仿-甲醇提取物作用最佳,其作用机制与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2015年03期 v.38;No.373 592-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54 ]
  • 七叶莲花醇提物对胸膜炎模型大鼠的影响

    孙爱静;庞素秋;徐先祥;吴雅清;许瑞安;崔秀灵;

    目的:研究七叶莲花醇提物对胸膜炎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采用胸膜腔注射角叉菜胶复制胸膜炎大鼠模型,并测定胸腔渗出液的体积和胸腔渗出液中PGE2、SOD及血清NO、MDA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七叶莲花醇提物能减少模型大鼠胸腔渗出液体积并降低其中PGE2含量,升高SOD活性,并能降低血清NO及MDA含量,升高血清SOD活性。结论:七叶莲花醇提物对胸膜炎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相关炎症介质的产生,增加SOD活性的生成等有关。

    2015年03期 v.38;No.373 595-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28 ]
  • 川芎嗪对癫痫大鼠脑内苯妥英钠浓度与疗效的影响研究

    赖伟华;许百虹;夏晨;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癫痫模型大鼠脑内苯妥英钠浓度与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红藻氨酸法制备大鼠癫痫模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芎嗪对癫痫模型大鼠尾静脉注射苯妥英钠后不同时间血液和脑组织中苯妥英钠的浓度;应用Racine分级法评估高、中、低剂量川芎嗪对苯妥英钠抗癫痫效果的影响。结果:川芎嗪组和对照组癫痫大鼠苯妥英钠血药浓度无显著差异,但川芎嗪组脑组织中苯妥英钠的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川芎嗪对苯妥英钠抗不同时间(急性期)癫痫等级评分有显著降低作用。结论:川芎嗪能提高癫痫大鼠脑组织中苯妥英钠的浓度,并提高苯妥英钠治疗癫痫的效果。

    2015年03期 v.38;No.373 598-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77 ]

制剂与质量

  • Plackett-Burman和Central Composite Design试验设计法优化石榴皮中熊果酸的SFE-CO2萃取工艺

    王占一;金美花;王玉海;张立华;毕海丹;李卓瓦;

    目的:探讨应用SFE-CO2萃取石榴皮中熊果酸的最佳工艺。方法:以熊果酸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Plackett-Burman(PB)试验设计筛选影响熊果酸得率的显著性因素,最陡爬坡试验逼近熊果酸得率最大区域,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试验设计对显著性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得到影响熊果酸得率的二阶数学模型,进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结果:SFE-CO2萃取石榴皮中熊果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6.29℃,萃取时间91.6 min,萃取压力34.49 MPa,在此条件下,验证试验测得熊果酸得率为12.508 mg/g,与模型预测值12.645 mg/g接近。结论:将PB试验和CCD试验设计联合应用于优化石榴皮中熊果酸SFE-CO2萃取工艺,筛选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工艺操作具有可行性。

    2015年03期 v.38;No.373 610-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57 ]
  • HPLC法同时测定藏药五味沙棘口服液中多指标成分含量

    南星梅;顾健;谭睿;任艳;王霜;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藏药五味沙棘口服液中栀子苷、甘草酸单铵盐、甘草苷、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含量的HPLC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2)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2%磷酸(B),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220 nm。结果:所选的5种指标成分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都低于3%,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95%、95.00%、100.26%、99.82%、101.33%。结论:该方法方便、准确、专属性强,可作为五味沙棘口服液质量控制的进一步补充。

    2015年03期 v.38;No.373 615-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2 ]
  • 三黄片特征图谱研究及其6种成分含量测定

    申川川;徐杨璐;赵胜男;李守拙;

    目的:建立三黄片的特征图谱,并采用液质联用(HPLC-MS)法对其中的黄芩苷、小檗碱、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大黄素进行定量分析。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150 mm×2.1 mm,3.5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多反应监测模式,正负离子同时检测。结果:16批三黄片与共有模式间有良好的相似性,相似度均在0.90以上;6个成分浓度在测定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99.4%~101.3%,RSD均小于2.2%。结论:该方法分离度好、准确度高,可用于三黄片的质量控制。

    2015年03期 v.38;No.373 618-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5 ]
  • 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消炎镇痛膏中4种成分的含量

    张伟;林诗玥;吴孟华;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消炎镇痛膏中樟脑、薄荷脑、龙脑、水杨酸甲酯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以DB-WAXetr为固定相的毛细管色谱柱(30 m×0.32 mm,0.25μm)进行测定,程序升温,进样口温度为250℃,检测器温度为250℃,分流进样。结果:建立了同时测定消炎镇痛膏中樟脑、薄荷脑、龙脑、水杨酸甲酯4个主要成分的方法,各成分在线性范围内相对于内标的峰面积比值与质量浓度线性关系良好。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消炎镇痛膏的质量检测和控制。

    2015年03期 v.38;No.373 62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46 ]
  • 丹归通络颗粒动态逆流提取工艺优选

    饶双超;冯玲华;姜胜琴;

    目的:优选丹归通络颗粒动态逆流提取工艺。方法:用动态逆流提取的方法,选用单因素和L9(34)正交试验结合,以芍药苷转移率为指标,经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加权干膏率,考察药材粒度、提取组数、料液比、提取时间及提取温度等因素,确定丹归通络颗粒动态逆流提取的最佳工艺,并对新旧工艺进行对比。结果:最佳工艺为:药材粉碎成细粉、2级逆流提取、料液比1∶12、提取时间为20 min、提取温度为60℃,有效成分转移率达到89.81%。结论:优选的动态逆流提取工艺稳定、高效、节能,可为丹归通络颗制剂工艺技术提升提供研究基础。

    2015年03期 v.38;No.373 624-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5 ]
  • 偏瘫复原丸中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李永利;李杰;于瑞祥;许卓妮;陈鹰;

    目的:分析偏瘫复原丸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以丙酮超声提取偏瘫复原丸中的挥发性成分,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并确定其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偏瘫复原丸中鉴定了15种化学成分。结论:偏瘫复原丸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补骨脂酚、安息香酸、5,7,8-三甲基二氢香豆素等芳香类化合物以及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等脂肪酸类化合物。

    2015年03期 v.38;No.373 627-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2 ]

考证

  • 民间药公石松的文献考证

    沈贤娟;黄泽豪;

    公石松是闽南民间常用特色草药之一,至今其药学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民间走访、实地调查对其来源、名称、性味、功用等进行文献考证,旨在为该民间药的正确使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公石松之名未见于历代本草著作,最早见于慈济宫保生大帝药签,在闽南至少有170多年的应用历史。其来源为漳州产兰科植物血叶兰Ludisia discolor(Ker-Gawl.)A.Rich.的全草,闽南民间认为公石松味甘淡而清利,性凉而不寒,具有清热凉血、生津降火、利水通络、止咳等功效。该药应用历史悠久,药效确切,应用普遍,是极具闽南地方特色的一味民间药。

    2015年03期 v.38;No.373 629-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2 ]

综述

  • 芍药苷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葛永斌;程孝中;燕傲蕾;徐娟;

    芍药苷为芍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芍药苷抗肿瘤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芍药苷对肝癌、胃癌、肠癌、肺癌、白血病以及皮肤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与不同信号途径引起的细胞凋亡、阻止癌细胞增殖及抑制转移有关。

    2015年03期 v.38;No.373 636-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9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489 ]

临床用药

  • 茵栀黄颗粒联合间隙蓝光照射佐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分析

    钟晓波;

    目的:观察新生儿黄疸采用茵栀黄联合间隙蓝光照射佐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012年7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17例黄疸新生儿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间隙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经皮胆红素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经皮胆红素测量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第3、5天观察组患儿经皮胆红素测量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稀便、褐色便、≥5次/天的大便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采用茵栀黄颗粒联合间隙蓝光照射佐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能显著降低患儿胆红素水平,提高疗效,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率。

    2015年03期 v.38;No.373 64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145 ]
  • 益肾泄浊方治疗CKD的临床疗效观察

    黄劲松;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CKD)2~3期患者采用中药方剂益肾泄浊方联合西医常规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肾病内科2011年5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06例CKD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肾泄浊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e GFR、BUN、Scr、RBC、UA、TC、TG、Hb、Alb、24 h尿蛋白定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 GFR、BUN、Scr、UA、TC、24 h尿蛋白定量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头晕、夜尿频多、面色晦暗、腰酸、浮肿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积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泄浊方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CDK较单用西医疗法临床效果更显著,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2015年03期 v.38;No.373 648-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9 ]
  • 利胆消黄汤对肝胆湿热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张炯善;滕立春;杨宏志;戴敏;谢和平;陈鸿杰;关卫兵;邹增城;

    目的:观察利胆消黄汤对肝胆湿热型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住院肝胆湿热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利胆消黄汤联合西药组(观察组)和西药组(对照组)各46例,进行治疗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并进行肝功能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TBIL及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降酶、退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利胆消黄汤治疗肝胆湿热型急性黄疸型肝炎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2015年03期 v.38;No.373 651-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4 ]
  • 辛苍鼻舒胶囊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车蕙芳;黄振杨;

    目的:探讨辛苍鼻舒胶囊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的126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3例采用辛苍鼻舒胶囊治疗,对照组63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37%(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在喷嚏、流涕、鼻塞和鼻痒症状改善程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辛苍鼻舒胶囊对过敏性鼻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03期 v.38;No.373 653-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7 ]

信息

  • 中药大蜜丸发硬现象的解决

    <正>近几年市场上生产的大蜜丸屡屡出现大量发硬的现象,甚至个别特别注重生产质量的大型制药企业也出现了这种现象。且从蜜丸生产出厂到蜜丸发硬的时间越来越短,有时甚至6~7个月就会出现,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誉和消费者的使用。遂宁蜂源制药有限公司为国内多家制药企业提供药用蜂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药丸蜂蜜辅料生产和药丸加工经验。自2008年起对大蜜丸发硬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蜂蜜的品质和成熟度是影响蜜丸软硬的关键因素。成熟的蜂蜜最软,对药粉和加工工艺方面有很强的包容性。经过长期和制药企业的合作、观察与研究,遂宁蜂源制药有限公司总结出一套解决方案,成功解决

    2015年03期 v.38;No.373 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7 ]

  • 《中药材》杂志2015年征订单

    <正>《中药材》杂志是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中药科技学术刊物。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主办。主要报道中药材的种(养)技术(GAP),资源开发和利用,药材的加工炮制与养护,鉴别,成分,药理,临床,制剂,用药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自1978年创刊以来,质量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荣获全国

    2015年03期 v.38;No.373 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中药材》杂志网上投稿与审稿系统开通启事

    <正>尊敬的各位作者同志:为了方便您投稿及查询稿件处理进度,提高本刊办刊效率,本杂志编辑部初步建立了网上投稿、审稿系统,并于2013年10月1日开通,投入试运行。该系统集投稿、查询、审稿、修改、定稿于一体,支持作者在线投稿、实时查询稿件审理进度、在线修改稿件,从而大大缩短稿件处理周期、增进编辑部与作者的联系、增强报道时效性。欢迎各位新老作者登录《中药材》杂志编辑部网站(http://zyca.chinajournal.net.cn)以在线方式进行投稿。系统主要操作方法如下:

    2015年03期 v.38;No.373 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