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惠珍;晋玲;张恩和;
目的:研究甘肃岷县不同海拔对当归光合产物积累和分配格局的影响,为扩大当归适宜生态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研究2 300 m~2 800 m海拔范围内不同梯度下当归光合产物积累规律和分配格局。结果:9月25日前,光合产物积累总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依次为176 g/株、166 g/株和128 g/株,且低海拔和中海拔显著高于高海拔(P<0.05),9月25日后,中海拔分别比低海拔和高海拔高13.9%和11.1%,差异显著(P<0.05);当归光合产物积累速率也存在明显海拔效应,高海拔(46.7%)和中海拔(43.7%)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低海拔(33.1%);干物质向根中分配比例超过30%的时间不同,高海拔较其他2个海拔提前10 d,并且后期分配比例(约54%)高于其他2个海拔(49.8%~50.9%),这为采收期当归产量形成奠定基础;药材产量从高到底依次为:中海拔(28.4 g/plant)、高海拔(26.6 g/plant)和低海拔(21.8 g/plant),中海拔和高海拔分别比低海拔高30.2%和22.2%,差异显著(P<0.05),这与光合产物积累速率结果一致。结论:海拔通过改变光合产物分配格局和干物质积累速率而影响产量形成,故适当升高种植海拔有利于光合产物向根分配,进而提高当归药材产量,这为产区扩大当归适宜生态区提供理论参考。
2012年08期 v.35;No.342 1191-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陈程;吴胡琦;查学强;潘利华;罗建平;
目的:从不同发育阶段的霍山石斛组织培养物中提取分离多糖,比较多糖的理化性质和免疫活性。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阴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多糖,分光光度法、GC-MS、IR、荧光电泳分析多糖的理化性质,ELISA法测定多糖的免疫活性。结果:霍山石斛不同发育阶段培养物中多糖含量无显著差异,经阴离子交换层析均得到5种多糖组分,且都是由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组成,IR和荧光电泳分析显示它们的化学结构特性无显著变化;体外实验表明,霍山石斛不同发育阶段培养物多糖具有相似的促进小鼠脾细胞产生IFN-γ和TNF-α的作用。结论:组织快繁中霍山石斛不同发育阶段培养物中多糖的理化性质和免疫活性无显著差异,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2012年08期 v.35;No.342 1195-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施力军;何弘;马小军;冯世鑫;柯芳;骆少波;罗荣胜;
目的:研究PP333及种植密度对蔓性千斤拔种子产量、药材产量及质量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喷施PP333为主因,种植密度为副因素进行试验,研究其对种子产量、药材产量及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蔓性千斤拔种子产量以600 mg/L(PP333)+60株/m2(种植密度)最高,单位面积药材产量以600 mg/L(PP333)+90株/m2(种植密度)最高,最佳药材质量以900 mg/L(PP333)+60株/m2(种植密度)最高。结论:适宜的组合可提高蔓性千斤拔种子产量及药材产量,改善药材质量。
2012年08期 v.35;No.342 1199-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彭建明;李荣英;张丽霞;王艳芳;
目的:为给杂交育种和人工辅助授粉提供参考。方法:用花粉离体培养法,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阳春砂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低浓度的NAA(0.1~5 mg/L)抑制阳春砂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当浓度达到10 mg/L时对花粉萌发抑制作用消失,当浓度大于5 mg/L时对花粉管生长有促进作用;低浓度多效唑(50~200 mg/L)对阳春砂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作用不明显,高浓度多效唑(400~800 mg/L)对阳春砂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2,4-D、6-BA、赤霉素抑制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结论:生产中在花期喷施一定浓度NAA或多效唑,可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提高阳春砂的坐果率。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02-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卢鹏;陈伟韬;陈浩桉;隆颖;杨立伟;叶文才;江仁望;
目的:建立布渣叶中9种有机氯农药残留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用水浸润过夜,用丙酮、二氯甲烷和正己烷超声提取,提取液使用浓H2SO4磺化净化,采用石英毛细管柱分离样品,GC-ECD测定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结果:加样回收率范围为78.1%~97.8%,RSD为2.4%~8.8%。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快速、简便且成本较低。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07-1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邢朝斌;吴鹏;龙月红;何闪;梁能松;
目的:分析刺五加叶片、叶柄及其愈伤组织中SS、SE和bAS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方法:以刺五加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诱导获得愈伤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S、SE和bAS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刺五加SS、SE和bAS基因在刺五加叶片、叶柄及其愈伤组织中都有表达,SS、SE和bAS基因在叶片愈伤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叶片中的89.3%、73.8%和83.4%,在叶柄愈伤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叶柄中表达量的80.2%、87.7%和70.9%。结论:刺五加愈伤组织中SS、SE和bAS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植株中的表达量。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10-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杨俊;彭华胜;王德群;孙敬;
目的:探索天葵的系统生长发育特性及规律,研究不同发育时期天葵药用部位的构造特征。方法:在生长期对天葵不同发育时期的药用部位进行系统切片观察研究。结果:天葵药用部位上下结构不同:根顶部芦头为根茎的构造,有髓;膨大根的上部约1/3为根茎过渡区,也有髓;下部约2/3为根的构造,无髓。不同发育时期天葵药用部位显微构造有较大差别,植株从小到大其结构呈现规律增大趋势。首次发现在天葵根及根茎的木质部中都有生长轮结构。结论:建立了不同发育时期天葵的药材性状与组织学鉴别方法,为天葵药材鉴别提供依据。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13-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边静静;赵桦;
目的:测定不同地区中药材娑罗子中β-七叶皂苷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水溶液(37∶63);检测波长UV 220 nm;柱温:25℃;流速:1 mL/min。结果:七叶皂苷A的回归方程为YA=4.89×105X+3.26×104,r=0.9999,含量在1.552~7.7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85%,RSD=2.96%;七叶皂苷B的回归方程为YB=4.02×105X+1.69×104,r=0.9999,含量在1.132~5.6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11%,RSD=4.03%。结论:不同产地的娑罗子中β-七叶皂苷含量以及七叶皂苷A、B成分的组成有一定的差异。本检测方法简便、高效、结果准确、重现性好,为娑罗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18-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周雯;蒋林;王晓娟;陶红;郑锡康;胡继藤;
目的:建立西南不同产区玄参药材及市售玄参饮片甲醇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用HPLC分析测定重庆南川、酉阳及贵州道真产3批玄参药材及8批市售玄参饮片,色谱条件:C18柱,乙腈-0.4%冰醋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60 nm,流速1.0 mL/min,检测时间55 min。结果:以哈巴俄苷及肉桂酸为指标性成分,建立了玄参药材及饮片的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图,对不同产地的样品进行相似度比较,相似度大于0.901。结论:该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快速、简便,有助于全面评价玄参药材的品质,也为玄参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30-1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许招懂;姚江雄;刘菊妍;李春;林丽美;
目的:建立夏枯草药材的指纹图谱,为夏枯草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AgilentEclipse XDB-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1.0%醋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90 nm,柱温30℃,进样10μL。结果:建立了19批夏枯草药材的指纹图谱,有14个共有峰,多数峰可以达到较好分离,具有较高的相似度。结论: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有较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可以作为夏枯草质量评价主要依据之一。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34-1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2K] [下载次数: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肖聪;饶伟文;钟名诚;
目的:建立没药掺伪制品中松香酸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并对市售商品进行调查测定。方法:TLC、HPLC-PAD、HPLC-MS等。结果:经检测市售没药中有18批检出松香酸,其含量在1.16~73.99 mg/g。结论:市售没药中,用松香掺假现象较普遍,应加大监管力度。本文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可满足定性定量检测的要求。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37-1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4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 ] - 张洁;荆知敏;
目的:对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L.)Medic.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方法:采用性状、显微鉴定及薄层鉴别的方法。结果:详细描述了荠菜的生药性状、横切面构造、薄层鉴别的特征。结论:所得结果可以为该生药的鉴定,质量标准的制定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41-1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5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张伟;刘柏英;吴孟华;顾利红;
目的:对香豆蔻药材进行鉴别研究。方法:采用系统的中药鉴定方法对香豆蔻药材性状、显微特征进行研究,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香豆蔻药材所含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一侧平坦、具10余条波状狭翅可作为本种性状鉴别的特征;内种皮厚皮细胞壁极厚,切面观排列成栅栏状,界限不甚清晰可作为本种显微鉴别的特征;桉油精可作为本种GC-MS法鉴别的特征性成分。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作为香豆蔻药材鉴定的方法。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43-1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9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劲松;陈爱民;许应生;张聪佴;王刚;
目的:研究紫藤瘤(Wisteria sinensis Sweet Caulis)三萜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数据进行分析和结构鉴定。结果:从95%乙醇渗漉提取液的石油醚萃取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三萜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棕榈酸酯(1)、α-菠甾醇(2)、(22E,24R)-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3)、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4)、(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5)、11α,12α-环氧蒲公英赛醇(6)、羽扇豆醇(7)、白桦脂酸(8)、12-齐墩果烯-3β,24-二羟基-22-酮(9)、12-齐墩果烯-2α,3β,23-三醇(10)、12-齐墩果烯-3,22,24-三醇(11)、12-齐墩果烯-3α,21β-二醇(12)。结论: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46-1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彭博;黄卫华;赵静;刘华钢;
目的:研究山绿茶叶片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质谱和NMR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山绿茶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3β,19α-二羟基乌索-12-烯-24,28-二酸(1)、3β,19α-二羟基齐敦果-12-烯-24,28-二羧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2)、3β,19α-二羟基乌索-12-烯-24,28-二羧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3)、2-咖啡酰氧甲基-3-羟基-1-丁烯-4-O-β-D-吡喃葡萄糖苷(4)、芦丁(5)、北美圣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8)、(2E)-2-甲基-2-丁烯-1,4-二醇-4-O-β-D-(6″-O-咖啡酰基)-吡喃葡萄糖苷(9)、1-O-咖啡酰基-(2E)-2-甲基-2-丁烯-1,4-二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结论:化合物4、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51-1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下载次数:5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刘霞;刘艳玲;牛晓峰;岐琳;
目的:对多穗金粟兰(Chloranthus multistachys Pei)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结构鉴定。方法:利用普通硅胶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技术对植物根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并经超导核磁共振(NMR)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从多穗金粟兰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I)、环桉烯醇(II)、异秦皮啶(III)、瑞香苷(IV)、伞形花内酯(V)、棕榈酸(VI)、豆甾醇(VII)、β-谷甾醇(VIII)、β-胡萝卜苷(IX)。结论:化合物I~V、VII~IX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54-1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马趣环;石晓峰;范彬;刘东彦;
目的:研究糙叶败酱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糙叶败酱石油醚和氯仿萃取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白花败酱醇(Ⅰ)、黄花败酱醇(Ⅱ)、原儿茶酸(Ⅲ)、胡萝卜苷(Ⅳ)、油酸(Ⅴ)、β-谷甾醇(Ⅵ)、芥酸(Ⅶ)。结论:化合物Ⅰ、Ⅲ、Ⅴ、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57-1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冯峰;王羚郦;赖小平;李远彬;曹志梅;周应军;
目的:对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的糖类成分进行化学研究。方法:用活性炭、纤维素和硅胶等色谱法分离,用波谱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巴戟天活性部位中分离出6个寡糖类化合物,分别为蔗糖(Ⅰ)、耐斯糖(Ⅱ)、菊粉六糖(Ⅲ)、β-D-果吡喃糖-(2→1)-β-D-果呋喃糖-(2→1)-β-D-果呋喃糖(Ⅳ)、β-D-果吡喃糖-(2→1)-β-D-果呋喃糖-(2→1)-β-D-果呋喃糖-(2→1)-β-D-果呋喃糖(Ⅴ)、β-D-果吡喃糖-(2→1)-β-D-果呋喃糖-(2→1)-β-D-果呋喃糖-(2→1)-β-D-果呋喃糖-(2→1)-β-D-果呋喃糖(Ⅵ)。结论:化合物Ⅳ~Ⅵ为首次从巴戟天属中分离出的化合物。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59-1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下载次数:10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1 ] - 张大帅;钟琼芯;宋鑫明;刘文洁;王菁;张琼玉;
目的:研究簕欓花椒(Zanthoxylum avicennae)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和抗肿瘤活性。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簕欓花椒叶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挥发油中鉴定出72种物质,占总成分的98.15%,含量较高的组分为芳樟醇(24.36%)、β-榄香烯(12.03%)、(E)-2-己烯-1-醇(11.73%)、石竹烯氧化物(10.84%)等。簕欓花椒叶挥发油对实验菌株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对四种肿瘤细胞株都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对白血病细胞K-562的抑制活性最强,IC50值为1.76μg/mL。结论:簕欓花椒挥发油具有多种活性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其药理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63-1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1 ] - 黄炳生;周晓农;朱丹;李明亚;陈婷婷;
目的:研究广东产尾巨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东产尾巨桉叶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首次确定了广东产尾巨桉叶挥发油中41个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桉叶油素(26.63%),其次是α-蒎烯(13.44%),蓝桉醇(9.15%),乙酸松香酯(6.34%),香橙烯(5.52%),α-松油醇(5.43%),愈创木醇(2.29%)等。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所鉴定成分占总馏出峰面积的93.80%。结论:首次确定了广东产尾巨桉叶挥发油的41个化合物,为综合利用尾巨桉叶挥发油奠定了基础。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68-1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陈飞龙;邢学锋;汤庆发;
目的: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凉粉草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凉粉草挥发油,用GC-MS法对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获得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鉴定出40个成分,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鉴定出34个成分,两者共有成分21个。结论:两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油主要成分相近,但含量有较大差异。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70-1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李欢;夏鑫华;刘梅;张志敏;万小莉;
目的:利用基于硅烷基衍生化反应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的代谢组学测定方法,获得麝香冰片配伍干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血浆代谢物图谱,从代谢组学角度初步揭示麝香冰片发挥脑保护作用的生物机制。方法:通过硅烷基化反应,将生物样品中的氨基酸、脂肪酸、有机酸、糖类和固醇类物质制成热稳定性强、易挥发的硅烷酯或醚,通过优化色谱条件对大鼠血浆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测定。结果:利用已建立的GC-MS测定方法,获得了大鼠血浆代谢物图谱,并鉴定了其中29个主要色谱共有峰,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比较了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给药组图谱的差异。结论:通过大鼠血浆代谢物图谱的比较分析,初步发现了麝香冰片可以调节与脑缺血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量,从生物学角度阐释了麝香冰片的作用机制。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74-1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7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1 ] - 王振磊;孙萍萍;李天晓;黎曙霞;
目的:探讨白头翁汤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分子机制。方法:8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n=12):乙醇对照组、模型组、SASP组、白头翁汤组(低、中和高剂量组)和zVAD组。各组分别灌胃和腹腔给药。疗程结束后取小鼠结肠组织分别利用荧光定量RT-PCR、Elisa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NLRP3、ASC、Caspase-1、IL-18和IL-1β在结肠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SASP组和中、高剂量白头翁汤对IBD有显著的治疗作用(P<0.01),但这种治疗作用在zVAD组被抑制(P<0.05)。同时,中、高剂量白头翁汤能够升高NLRP3、ASC、Caspase-1、IL-18和IL-1β在结肠组织的表达(P<0.05),而zVAD能抑制这种上调(P<0.05)。结论:白头翁汤可能通过激活NLRP3炎症小体进而促进相应的炎症因子包括IL-18及IL-1β的生成来发挥治疗IBD的作用。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80-1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2K] [下载次数:7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蔡巧玲;王莹;崔波;安叡;王新宏;马越鸣;
目的:研究大鼠肝微粒体温孵育体系中黄芩苷和黄芩素的代谢动力学,比较半夏泻心汤全方及不同配伍组对其肝微粒体代谢的影响。方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大鼠肝微粒体温孵体系中黄芩苷和黄芩素含量。采用在体诱导-体外肝微粒体温孵方法,考察半夏泻心汤全方、辛温开痞配伍、苦寒降逆配伍及甘滋补益配伍对黄芩苷和黄芩素在大鼠肝微粒体系中的代谢变化影响。结果:黄芩苷温孵时间在60 min内,黄芩素在10 min内呈线性消除;黄芩苷和黄芩素质量浓度为0.5~25μg/mL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肝微粒体蛋白质量浓度在0.2~1.0 g/L内,黄芩苷和黄芩素随着肝微粒体蛋白质量浓度的增大,呈线性消除。空白肝微粒体中黄芩素的代谢速率大于黄芩苷;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全方组对黄芩苷和黄芩素的代谢较其他配伍组抑制作用强,苦寒降逆配伍组次之,辛温开痞配伍组无显著性差异,甘滋补益配伍组对黄芩苷无抑制作用,对黄芩素抑制作用不显著。结论:半夏泻心汤抑制黄芩苷和黄芩素的代谢,且抑制作用较其他配伍组强,为半夏泻心汤组方合理性及临床配伍发挥相须相使的疗效提供了重要的药理学依据。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86-1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汪宁;常国洁;晋齐中;何群;刘劲松;彭代银;
目的:分析通窍活血颗粒灌胃给予家兔后血清及脑脊液中麝香酮,为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部分参考依据,为中药复方药效与物质基础相关性研究提供思路。方法:应用薄层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对通窍活血颗粒剂中的麝香进行定性鉴别;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给予通窍活血颗粒剂后家兔血清、脑脊液中麝香酮,并与家兔空白血清、脑脊液以及麝香酮对照品进行对照,初步确定通窍活血颗粒中能够透过血脑屏障的部分成分。结果:通窍活血颗粒供试品色谱中,在与麝香酮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气相色谱检测显示,在保留时间约4.8 min处,含药血清、含药脑脊液和麝香酮对照品的色谱图中均有色谱峰的出现,而甲醇、空白血清和空白脑脊液的气相色谱图中在相应的保留时间上未见色谱峰的出现,含药血清和含药脑脊液图谱中保留时间约为4.8 min出现的色谱峰所对应的成分为麝香酮。结论:通窍活血颗粒中麝香酮通过血脑屏障,可作为通窍活血颗粒剂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91-1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陈军;李磊;祁艳;陈志鹏;蔡宝昌;
目的:考察剂量对马钱子碱贴膏剂的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方法:建立了应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马钱子碱浓度的分析方法。制备了马钱子碱贴膏剂并考察了药剂学性质。测定3个不同剂量马钱子碱贴膏剂经皮给药后血药浓度经时过程,采用DAS软件拟合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马钱子碱贴膏剂的药剂学性质符合要求。3个剂量(30、60、180 mg/kg)下马钱子碱贴膏剂经皮给药后的AUC0-t分别为7.24±0.61、16.02±2.34和54.84±26.59μg·h/mL,峰浓度分别为0.73±0.23、1.45±0.28和4.59±1.85μg/mL,达峰时间分别为8.67±2.07、11.67±2.66和8.33±2.65 h。结论:马钱子碱贴膏剂经皮给药后未发现存在剂量依赖性。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95-1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丁伟;赵昉;许秀妮;史晨希;谢慧珺;刘妮;徐培平;张奉学;
目的:探讨冰香散挥发油对甲Ⅰ型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鸡红细胞凝集实验以及MTT法观察其挥发油成分在体外对甲Ⅰ型流感病毒的预防、直接抑制和治疗作用。结果:冰香散挥发油仅对甲I型流感病毒有预防和直接抑制作用,其治疗作用不明显。利用MTT法测得在预防作用中的半数抑制浓度为5.89μg/mL,对应的治疗指数为3.28;对病毒直接抑制作用中的半数抑制浓度为9.56μg/mL,对应的治疗指数为2.02。结论:冰香散挥发油体外对甲Ⅰ型流感病毒FM1有预防作用和直接抑制作用。
2012年08期 v.35;No.342 1298-1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陈健文;潭敏谊;陈浩凡;陈少锐;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3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EAA)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血栓通注射液(XST)组及人参皂苷Rb320、40、80 mg/kg组;采用线栓法使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于造模24 h后进行行为学评分以及检测脑组织中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含量。结果:人参皂苷Rb340、80 mg/kg能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脑组织中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P<0.05或P<0.01)。结论:人参皂苷Rb3对抗缺血性脑损伤,防止缺血时EAA的升高,从而发挥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2012年08期 v.35;No.342 1301-1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 ] - 周瑞芳;刘鹏熙;刘晓雁;
目的:黄芪注射液与TAM合用对雌激素受体阳性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TAM对照组和与TAM合用5个不同剂量的黄芪注射液组。MTT法检测增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PI染色检测凋亡率,DAN ladder观察凋亡。结果:与TAM合用,各剂量黄芪注射液均呈现抑制MCF-7细胞增殖的效应(P<0.05),随着作用时间延长,72 h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黄芪注射液作用72 h诱导MCF-7细胞凋亡。与TAM合用24 h,2×10-1g/mL剂量组阻滞细胞周期于S期(P<0.05),2×10-2g/mL剂量组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P<0.05)。结论:与TAM合用,黄芪可抑制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细胞增殖,一定剂量范围内可诱导其凋亡,阻滞细胞的有丝分裂于S或G2/M期。
2012年08期 v.35;No.342 1304-1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黄楚龙;王延东;李瑜;唐细兰;
目的:探讨野菊花滴眼液治疗实验性干眼症的治疗和作用机制,为防治干眼提供一种有临床价值的现代化中药眼用制剂。方法:泪腺注射阿托品制作干眼症家兔模型,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泪然滴眼液组及野菊花滴眼液组,分组后双眼即刻给予相应滴眼剂,4次/d,共治疗7 d。测定造模前、第1次泪腺注射阿托品后及治疗第3、7天时schirmer I试验值,并进行结膜杯状细胞计数。摘除大鼠双侧泪腺,双眼点1%苯扎溴铵溶液制作角膜上皮损伤干眼症大鼠模型,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组及野菊花滴眼液组,分组后双眼立即给予相应滴眼剂,4次/d,造模后第2天开始用药,治疗21 d,记录治疗第7、14、21天角膜荧光素染色的评分值,继续治疗5 w后比较角膜中IL-6和TNF-α的表达。结果:家兔治疗后第3、7天,野菊花滴眼液组及泪然滴眼组与溶剂对照组比较,schirmer I试验值均有增加(P<0.05),野菊花滴眼液组与泪然滴眼液和溶剂对照组相比,结膜杯状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5)。大鼠治疗14 d,野菊花眼液组的角膜染色评分显著低于溶剂对照组(P<0.05),治疗21 d,野菊花滴眼液组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眼液组的角膜染色评分均显著低于溶剂对照组(P<0.05),且野菊花滴眼液组的角膜染色评分亦显著低于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组(P<0.05),继续治疗5w后,野菊花滴眼液组及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组和溶剂对照组比较,IL-6和TNF-α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野菊花滴眼液可缓解试验性干眼症的泪液减少,减轻角膜上皮损伤。
2012年08期 v.35;No.342 1308-1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下载次数:5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 ] - 沈映冰;朱彩燕;廖卫华;
目的:观察结肠宁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乙酸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灌肠给予结肠宁混悬液7 d,以体征变化、结肠病理学组织变化为指标观察结肠宁的治疗效果。以大鼠肉芽肿模型以及热板法考察结肠宁的抗炎镇痛作用。结果:灌肠给药结肠宁治疗后,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体征转好,结肠黏膜溃疡及糜烂病灶已见愈合瘢痕,杯状细胞较丰富,淋巴细胞轻度浸润,其基本形态与正常组相似。大鼠肉芽肿质量增加以及痛阈均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与阳性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结肠宁对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治疗抗炎镇痛作用。
2012年08期 v.35;No.342 1311-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纪超;刘颖;
目的:建立体外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模型,以模拟在体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观察附子多糖(FPS)对H/R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以Smac/Diablo为切入点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缺氧/复氧组(H/R)、附子多糖(0.1、1、10mg/mL)组。MTT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测定心肌细胞凋亡率,荧光定量PCR检测BCL-2 mRNA的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胞浆Smac/Diablo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R组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BCL-2 mRNA的表达量减少,胞浆中Smac/Diablo的表达增加。与H/R组比较,经附子多糖处理24 h后,附子多糖可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心肌细胞的存活率,抑制细胞凋亡率,促进BCL-2 mRNA的表达,降低胞浆中Smac/Diablo的表达,在10 mg/mL浓度时保护效应达到峰值。结论:FPS可抑制缺氧复氧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促进BCL-2 mRNA的表达,保护线粒体,抑制Smac/Diablo的释放,从而阻碍细胞凋亡的线粒体信号转导有关。
2012年08期 v.35;No.342 1314-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黄莉婷;孙少平;郑颖;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生地黄中梓醇和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方法;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生地黄中梓醇和毛蕊花糖苷的回流提取工艺。方法:使用波长切换的方法检测梓醇和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并考察乙醇浓度及液料比对梓醇和毛蕊花糖苷提取效率的影响。通过对自变量的总评归一值进行多元线性回归,采用效应面优化最佳的工艺条件,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梓醇进样量在0.047~3.00μg、毛蕊花糖苷进样量在0.016~1.00μg范围内其单位浓度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确定回流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A):38.0%;液料比(B):19.3mL/g。工艺验证的实测值与总评归一预测值基本吻合,二项式拟合的相关系数R2=0.7498(P<0.05)。结论:所建生地黄中梓醇和毛蕊花糖苷含量测定的方法准确度、精密度和重现性均良好;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方法优化的地黄提取工艺,方法简便、且有较优的预测性。
2012年08期 v.35;No.342 1318-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1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 ] - 朱冉;郭玫;魏舒畅;余晓晖;杨霞;
目的:优选制备当归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单因素筛选及正交实验相结合,以包合率为指标,优选最佳包合工艺。结果:最佳包合方法为饱和水溶液法,包合条件为当归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为1∶8,β-环糊精与水的比例为1∶6,搅拌时间4 h。结论:优选的包合工艺操作简便、工艺稳定、挥发油包合率较高。
2012年08期 v.35;No.342 1322-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7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 ] - 刘弘;张振巍;姬志强;
目的: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对清热解毒口服液的处方提取工艺进行筛选。方法:以黄芩苷和栀子苷提取率综合方差贡献率为指标,选择提取时间和加水量为考察因素,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法优选提取工艺,并对因素参数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139 min,加水量13倍,综合评分指标为0.768。结论:多指标综合评分法非常适合多成分提取的实验设计,其具有应用简便、预测性好等优点。
2012年08期 v.35;No.342 1326-1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林於;骆云鹏;姜展;彭飞;刘梅;王飞;刘新;
目的:研究复方辣椒碱毫米波凝胶剂的制备工艺。方法:以复方辣椒碱乳膏为基础,制备纳米乳及纳米乳凝胶;优选凝胶剂中的透皮促渗剂;采用Franz扩散池法,考察体外经皮渗透的毫米波照射条件。结果:药物为纳米乳油相,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1,2-丙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KM=3:1);透皮促渗剂的配方为:1%氮酮+15%丙二醇+20%甘油+3%PEG 400,毫米波(8 mm)照射最优条件为距离10 cm,每小时照射10~20 min。体外透皮实验显示,毫米波照射纳米乳凝胶的累积渗透量优于未照射的。结论:体外试验显示,研制的复方辣椒碱纳米乳凝胶在毫米波的辅助作用下,药物透皮释放速率有较大提高,并具速效与缓释的双重作用。
2012年08期 v.35;No.342 1330-1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谢清春;吕竹芬;陈燕忠;申楼;班俊峰;
目的:测定补肺活血胶囊中芍药苷的含量,并考察样品处理方法对芍药苷含量测定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芍药苷的含量,色谱条件为:迪马C18柱(150 mm×4.6 mm,5μm),以0.05 mol/L磷酸二氢钾∶甲醇(60∶40)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30 nm。以芍药苷为指标,考察超声时间和超声强度及甲醇和稀乙醇两种提取溶剂对芍药苷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芍药苷在30.36~70.84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精密度和稳定性试验的RSD分别为1.28%和1.61%,平均回收率97.62%,RSD为2.01%。样品的最佳处理方法为0.3 g内容物用25 mL稀乙醇超声1 h,3批样品的芍药苷含量分别为1.54%,1.36%和1.39%。结论:本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补肺活血胶囊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建议在本品质量标准中规定每粒芍药苷含量不低于4.5 mg。
2012年08期 v.35;No.342 1335-1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 ] - 林茵;邱凯峰;覃逢超;伍俊妍;
目的:优选复方参芎心宁滴丸中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制剂成型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提取液中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e的总含量为指标,优选药材的提取工艺。同时以溶散时间、丸重差异系数为指标优选制剂的成型工艺。结果:药材较优的提取工艺为加70%乙醇9倍,提取3次,每次0.5 h。选择PEG 4000与PEG 6000作为滴丸基质,清膏与基质比是1∶2,PEG 4000∶PEG 6000是1∶3,滴速是50滴/min,药液温度是80℃。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人参总皂苷提取率高,操作简便,适用于生产;滴丸制备工艺合理可行。
2012年08期 v.35;No.342 1337-1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乔德亮;赵峰;黄海忠;范纯纯;韩磊;
目的: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双孢蘑菇多糖的工艺条件,评估双孢蘑菇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方法:运用超声波辅助热水浸提、乙醇沉淀、Sevag法脱蛋白、乙醇再沉淀的方法提取双孢蘑菇多糖。在单因素(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水料比及超声功率)实验基础上,运用4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对双孢蘑菇多糖的超声辅助提取参数进行优化。体外化学反应法测量双孢蘑菇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还原潜力、清除超氧阴离子活性、清除过氧化氢活性)。结果:超声波辅助提取双孢蘑菇多糖的最优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40 min、液料比30 mL/g、超声功率170 W。此条件下,多糖的提取得率为5.6 014%。双孢蘑菇粗多糖产品中多糖的含量为75.48%。双孢蘑菇多糖体外具有一定的还原铁离子、清除超氧阴离子和清除过氧化氢能力,并且呈现出剂量-效应关系。结论:超声波辅助提取可以作为提取双孢蘑菇多糖的一种工艺方法;双孢蘑菇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被开发利用。
2012年08期 v.35;No.342 1340-1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