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栽培与饲养

  • 野生抚育蒙古黄芪生长年限对植株性状与种子质量的影响研究

    王慧杰;冯瑞云;梅超;李爱平;秦雪梅;

    目的:探究野生抚育蒙古黄芪生长年限对植株性状及种子质量的影响,为人工种植蒙古黄芪提供优质可靠的种质资源。方法:以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白羊峪山上自然状态下生长的野生抚育蒙古黄芪为材料,分析不同生长年限(2~5年)下野生抚育蒙古黄芪的植株性状、种子质量及种苗产量指标。结果:1)5年生蒙古黄芪茎粗、一级分枝数、果荚枝数、果荚种子数分别为2.57 cm、9.0枝/株、33.3枝/株、5粒/果荚,显著高于2-4年生植株。2)5年生蒙古黄芪单根鲜重为190.78 g,较2、3、4年生分别提高了143.93%、60.52%和16.17%;20 m~2小区产量为5.72 kg,较2、3、4年生分别提高了144.44%、60.67%和16.26%。3)2年生蒙古黄芪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种子生活力为最低,分别为3年生的75.07%、70.52%、66.48%,为5年生的64.11%、59.88%、61.81%。4)5年生蒙古黄芪采收的种子,出苗率、种苗产量、优质种苗率最高,分别为62.7%、125.13×10~4株/hm~2,66.33%,比2年生的种子分别提高50.00%、36.25%、64.14%。结论:野生抚育蒙古黄芪植株性状、种子质量与生长年限整体呈正相关,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黄芪根系质量、种子质量及种苗产量均随之增加,蒙古黄芪种植留种植株应选择3年生及以上年限为好,最好为4-5年生植株。

    2021年10期 v.44;No.452 2257-2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连作对北沙参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古军霞;李阳;孙会改;郑倩;严玉平;韩晓伟;

    目的:检测未连作(初茬)与连作(重茬)北沙参土壤中养分、pH值、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变化,并对上述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究北沙参发生连作障碍的原因。方法:以对照、初茬、重茬北沙参土壤为材料,测定土壤中的养分、pH值及酶活力,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重茬土壤中全氮、有机质含量不断升高,全磷和全钾变化较小,pH值呈上升趋势。重茬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发生明显变化,变形菌门数量增加,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数量则呈减少趋势;而真菌中无法区分的群落明显增多。重茬土壤中土壤脲酶、硝酸还原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与酸性磷酸酶的活性较初茬增高明显。RDA分析表明土壤的养分、pH值及酶活性对土壤中真菌和细菌群落的变化有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全氮与有机质之间,全磷与全钾之间,全氮、有机质与部分土壤酶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结论:重茬导致北沙参土壤中的养分、pH值和酶活力发生了变化,而上述变化又导致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发生改变,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可能是导致北沙参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

    2021年10期 v.44;No.452 2262-2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9K]
    [下载次数:7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 ]
  • 一株扁角豆芫菁寄生菌的分离鉴定

    周治成;刘洋洋;陈祥盛;

    目的:为摸清药用昆虫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 Pic人工饲养过程中感染真菌病害的情况,对一株感染该虫的真菌进行分离鉴定。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该菌株的内源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序列和β-微管蛋白(BenA)基因序列测序结果在GenBank登录号为ITS:MT825106,BenA:MT862132;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株与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聚为一支,但与黄曲霉的亲缘关系更近;该菌株的分生孢子与黄曲霉菌株的分生孢子一致,呈球形或近球形,表面粗糙,具若干小突起,较松散分布。结论:基于扫描电镜观察和分子生物学试验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研究结果可为扁角豆芫菁的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真菌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2021年10期 v.44;No.452 2268-2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1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贵州喀斯特地区基岩-根际土壤-铁皮石斛中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杜光映;严福林;何卫军;谢仁权;王勤;

    目的:分析贵州喀斯特地区仿野生岩缝附生栽培铁皮石斛种植地基岩碳酸盐岩、根际土壤黑色石灰土及铁皮石斛中14种稀土元素在岩土植物系统中的分布模式、吸收特征;为铁皮石斛中稀土元素健康风险评价及富集特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石栽铁皮石斛、黑色石灰土及碳酸盐岩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碳酸盐岩、黑色石灰土及铁皮石斛中稀土元素含量。结果:碳酸盐岩、黑色石灰土和铁皮石斛中14种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呈现明显的继承性。黑色石灰土为稀土元素富集型土壤。铁皮石斛中稀土元素的生物富集系数仅为0.1%~0.2%,表明其稀土元素富集能力低。铁皮石斛中14种稀土元素平均总量为0.244μg/g,其稀土元素总含量未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结论:铁皮石斛中14种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明显受控于基岩和根际土壤,14种稀土元素较低的吸收特征是导致食用铁皮石斛摄入稀土元素量在安全范围的主要因素。

    2021年10期 v.44;No.452 2274-2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6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甘草种子的颜色分类与发芽试验研究

    包芳;尚兴朴;赵玉钊;樊良帅;朱勇;曾燕;王继永;

    目的:分析不同颜色的甘草种子质量情况的差异,筛选较好的种子处理方法,以实现甘草种子的精量播种。方法:通过观察并测定16个产区甘草种子的外部形态和净度,根据颜色分类考察其含水量、千粒重、发芽势、发芽率等指标,并分别用98%硫酸处理法和热水浸泡法处理种子,初步确定甘草种子精量播种的标准。结果:绿色组甘草种子的含水量在5.17%~6.09%之间,千粒重在7.70~13.15 g之间,发芽势在58.5%~93.0%之间,发芽率在90.1%~98.3%之间;黄色组甘草种子的含水量在5.07%~6.01%之间,千粒重在7.42~12.54 g之间,发芽势在29.7%~52.0%之间,发芽率在38.8%~68.3%之间;黑色组甘草种子的含水量在4.86%~5.79%之间,千粒重在7.21~11.99 g之间,发芽势在9.5%~24.4%之间,发芽率在18.8%~45.1%之间。甘草种子用70℃热水浸泡8 h萌发率最高,达到60.7%;用98%硫酸处理3 h萌发率最高,达到94.7%。结论:甘草种子主要分为黄色、绿色、黑色三类,其中绿色种子的千粒重最大、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最高,种子采用98%硫酸处理3 h发芽率最高。

    2021年10期 v.44;No.452 2280-2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资源与鉴别

  •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及优先保护评价

    吴修红;韩树侦;刘静;李奇遥;刘胜男;程海涛;

    目的:掌握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现存状况,科学划分优先保护等级,为保护区依次分类开展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样方法、访问调查法及资料挖掘法对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利用名录现状系数等7项指标定量计算各濒危植物的保护缓急程度值,辅以各物种的生态位宽度测算,确定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优先保护序列。结果:共记录药用植物52科121属157种;筛选出7种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其生态位宽度大小排序依次为野大豆(0.2636)、防风(0.0533)、蒙古黄芪(0.0275)、狼毒大戟(0.0267)、绶草(0.0213)、黄芩(0.0213)、桔梗(0.0213);优先保护值在0.5417~0.7209之间,保护等级Ⅰ级(急需保护)的药用植物有蒙古黄芪,保护等级Ⅱ级(需要保护)的药用植物有野大豆,保护等级Ⅲ级(一般保护)的药用植物有绶草、防风、黄芩、桔梗、狼毒大戟。结论: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加大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就地保护力度。

    2021年10期 v.44;No.452 2285-2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绵阳市涪城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结果及分析

    李小清;叶欣;赵燕;冯婷;罗诚;

    目的:对绵阳市涪城区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摸清该地区药用植物种类的分布情况,为该地区药用植物的管理、保护、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踏查的方法,对该区10个乡镇进行走访调查。结果:此次调查共发现植物249种,涉及到93科,224属,其中重点中药材品种有47种,涉及到基原植物41种。发现的植物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总数的57.02%。发现的菊科和豆科植物居多,分别有27种和21种,分别占总数的10.84%和8.43%。另外,发现有8种是涪城区的习用品种。结论:绵阳市涪城区以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缓,因此植物生活型简单,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但植物的种类还是较多,有利于中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21年10期 v.44;No.452 2289-2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芡实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Ⅰ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王前;邵永芳;景宗慧;刘莉成;鲍锞;吴啟南;

    目的:克隆芡实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EfGBSSⅠ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以芡的成熟种子为材料,采用RT-PCR方法克隆芡实EfGBSSⅠ基因,通过在线软件及工具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获得EfGBSSⅠ基因全长1 893 bp,编码区全长1 587 bp,编码528个氨基酸,不存在跨膜区及信号肽,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序列与同科植物睡莲亲缘关系较近,并预测出8类顺式作用元件和28种具偏好性的密码子。结论:克隆得到预期芡实EfGBSSⅠ基因,掌握了EfGBSSⅠ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及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等生物信息学特征,为深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及培育芡实优良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1年10期 v.44;No.452 2293-2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基于GC-MS法鉴别龙涎香真伪的研究

    杜佳丽;宋卓悦;张丹雁;

    目的:筛选并确定龙涎香的特征成分,建立快速鉴定中药龙涎香真伪的方法。方法:采用GC-MS法对正品龙涎香低极性成分进行分析,建立正品GC-MS色谱图,确定龙涎香的特征成分,并利用所建方法对31批次龙涎香疑似品进行鉴定。结果:正品龙涎香可与质谱谱库匹配(≥85%)的化学成分共10种,筛选出龙涎香的特征成分共6个,其中龙涎香醇(ambrein)和胆甾烷醇(cholestanone)为真伪鉴别的关键成分。31批龙涎香疑似品的实测结果为正品3批,伪品28批。结论:该方法能够准确鉴定龙涎香真伪品,并具有可行性强,灵敏度高、样品损耗低等特点。

    2021年10期 v.44;No.452 2300-2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下载次数:5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白首乌生药三种不同基原植物的鉴别研究

    张世尧;孙晓蕾;徐凌川;郭庆梅;

    目的:对白首乌三种基原植物戟叶牛皮消Cynanchum bungei、隔山消Cynanchum wilfordii和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latum进行生药学鉴别。方法:采用中药鉴定常用的原植物鉴定、药材性状鉴定、显微鉴定方法,观察和比较其特征的异同点。结果:戟叶牛皮消叶戟形,药材呈团块状,栓皮片状剥落,石细胞5~8列密集排列成环;隔山消叶卵形,药材呈纺锤形,石细胞成群,3~5列断续排列成环;牛皮消叶宽卵形,药材呈圆柱形,石细胞3~5列稀疏排列成不明显的环。结论:这些特征可以区别三种来源的白首乌药材,该结果为药材质量控制及资源开发利用积累了必要的研究基础。

    2021年10期 v.44;No.452 2305-2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7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加工炮制与养护

  • 苦杏仁和燀苦杏仁的吸湿特性研究

    杨兆阳;何雁;罗晓健;饶小勇;谌瑞林;张尧;

    目的:研究苦杏仁和燀苦杏仁的吸湿行为,探讨苦杏仁和燀苦杏仁吸湿能力差异的原因。方法:运用静态称重法测定并绘制苦杏仁和燀苦杏仁吸湿动力学曲线和吸湿等温线,用多种吸湿模型进行拟合并评价,筛选最佳拟合模型。通过组织结构特点、种子生命力检测和低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LF-MRI)分析苦杏仁和燀苦杏仁吸湿特性。结果:一级模型和Peleg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苦杏仁和燀苦杏仁的吸湿等温线和吸湿动力学曲线,苦杏仁的吸湿能力高于燀苦杏仁的吸湿能力。组织结构分析和LF-MRI结果表明,苦杏仁种皮的存在导致苦杏仁和燀苦杏仁吸湿行为不同。结论:苦杏仁和燀苦杏仁吸湿行为的研究可为苦杏仁和燀苦杏仁的贮存条件和干燥工艺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

    2021年10期 v.44;No.452 2309-2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3K]
    [下载次数:7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层次分析法结合响应面法优化南五味子醋制工艺

    阴美华;袁蒙蒙;唐志书;陈世忠;许洪波;

    目的:优选醋南五味子的炮制工艺。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南五味子中五味子酯甲、五味子酚、安五脂素、五味子甲素的含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米醋用量、蒸制时间、闷润时间为考察因素,五味子酯甲、五味子酚、安五脂素、五味子甲素含量为评价指标;进一步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响应面曲面设计法考察米醋用量、蒸制时间、闷润时间对醋蒸南五味子炮制工艺的影响,寻找最佳炮制工艺,并进行验证。结果:南五味子的最佳醋制工艺为:每100 g南五味子加米醋20 mL,拌匀,闷润1.5 h,蒸制5.7 h。结论:该工艺稳定可行,可为醋南五味子的规范化生产提供参考。

    2021年10期 v.44;No.452 2316-2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3K]
    [下载次数:7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 ]

化学成分

  • 中药蟾酥化学成分研究

    刘京京;王静宜;郭夫江;卞雪莲;宋嬿;吴迎春;李医明;

    目的:研究蟾酥中的蟾蜍二烯羟酸内酯类成分。方法:用95%乙醇提取蟾酥,利用硅胶柱、Sa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HPLC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以及MS、NMR等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蟾酥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异沙蟾毒精-3-辛二酸单酯(1)、沙蟾毒精-3-辛二酸单酯(2)、华蟾酥毒基(3)、沙蟾毒精(4)、异沙蟾毒精(5)、嚏根草醇(6)、12β-羟基蟾毒灵(7)、脂蟾毒配基(8)、去乙酰华蟾毒它灵(9)、蟾毒它灵(10)、华蟾毒它灵(11)、蟾毒灵(12)。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中华大蟾蜍中分离得到。

    2021年10期 v.44;No.452 2321-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1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 ]
  • 苹果树皮化学成分研究

    时志春;赵媛;夏琳;王丹;王金兰;赵明;张树军;

    目的:研究苹果树皮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薄层色谱、硅胶柱层析、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苹果树皮中分离鉴定了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根皮苷(1)、3β-羟基-豆甾-5-烯-7-酮(2)、2α,3α,19α,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3)、6-甲氧基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4)、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5)、儿茶素(6)、根皮素(7)、根皮素-2′-木糖葡萄糖苷(8)、(6S,9R)-长寿花糖苷(9)、苯甲酸-β-D-葡萄糖苷(10)、canthoside A(11)、根皮素-2-O-β-D-芹菜糖-(1→6)-β-D-葡萄糖苷(12)、5-羟基-色原酮-7-O-β-D-葡萄糖苷(13)、(3R~*,6R~*)-四氢-6-乙烯基-2,2,6-三甲基-吡喃-3-O-α-L-阿拉伯糖-(1→6)-β-D-葡萄糖苷(14)、4-羟基-3,5-二甲氧基苯酚-1-O-α-L-阿拉伯糖-(1→6)-β-D-葡萄糖苷(15)、苯乙醇-8-O-β-D-葡萄糖苷(16)、(6R,9S)-3-氧代-α-紫罗兰醇-β-D-葡萄糖苷(17)、丁香树脂酚(18)、吐叶醇-3′-O-β-D-芹菜糖-(1→6)-β-D-葡萄糖苷(19)、肌醇(20)。结论:其中,化合物2、11、15、18、19为首次从蔷薇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9、14为首次从苹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1年10期 v.44;No.452 2326-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炆黄精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高莎;袁铭铭;宁火华;阚瑞;黄丽萍;付小梅;吴毅;

    目的:对炆黄精的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炆黄精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经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中压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质谱、核磁共振技术和相关文献数据等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炆黄精的乙酸乙酯部位分中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8Z)-2-hydroxy-{(2S,3R,5R,6S)-3,5-dihydroxy-6-[(1E, 5Z)-hexadeca-1,5-dienyl]-2-(β-D-glucopyranosyloxy)methyl piperidine-1-yl}tetracos-8-enamide(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5-羟甲基糠醛(3)、(5-formylfuran-2-yl)methyl-2-hydroxypropanoate(4)、cirsiumaldehyde(5)、丁香脂素(6)、环(L-脯氨酸-L-酪氨酸)二肽(7)、5-羟基吡啶-2-甲酸甲酯(8)、胸腺嘧啶(9)、焦谷氨酸甲酯(10)、5-羟甲基糠醛基-甲基-丁二酸酯(11)、methyl-2-hydroxy-3-(4-hydroxyphenyl)propanote(12)、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13)、(3S,6S)-3-benzyl-6-(hydroxymethyl)piperazine-2,5-dione(14)、2-羟甲基-5-羟基吡啶(15)。结论:其中,化合物1、4、5、7、9、11~14为首次从黄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15为首次从多花黄精中分离得到。

    2021年10期 v.44;No.452 2332-2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广东紫珠茎枝和叶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

    毕红玉;付辉政;王栋;周志强;蔡红;熊国营;

    目的:研究广东紫珠茎枝和叶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ODS柱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NMR等波谱技术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广东紫珠茎枝和叶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erythro-7-O-ethylguaiacylglycerol(1)、2α,3β,19α-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28-二羧酸(2)、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葡萄糖苷(3)、(6S,9R)-长寿花糖苷(4)、松果菊苷(5)、(+)-lyoniresinol-3α-O-β-D-glucopyranoside(6)、3-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3-hydroxy-1-(E)-propenyl)-2,6-dimethoxyphenoxy]propyl-β-D-glucopyranoside(7)、β-腺苷(8)、葛根素(9)、3′-甲氧基葛根素(10)、5,7-二羟基-8-甲氧基黄酮(11)、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2)、3,4,5-三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3)。结论:其中,化合物1~4、8~10为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1年10期 v.44;No.452 2337-2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多脉樫木的化学成分研究

    张学瑜;袁恩;范淼崟;杨帆;杨武亮;张普照;张亚梅;

    目的:研究多脉樫木Dysoxylum lukii Merr茎叶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制备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多脉樫木茎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学成分,分别鉴定为:2,3-seco-2-oxoolean-12-en-3-methylester-30-oic acid(1)、3-oxoolean-12-en-30-oic acid(2)、模绕酸(3)、3-oxo-olean-12-en-29-oic acid(4)、30-hydroxylup-20(29)-en-3-one(5)、dysoxyhainic acid H(6)、dysoxylukiine C(7)、3,4-seco-lupa-4(23),20(29)-dien-3-ol(8)、23S-21,23-epoxy-5α-cycloart-24-en-3β-ol(9)、植物醇(10)、2,2′-氧代双(1,4-二叔丁苯)(11)。结论:其中,化合物1~5、8~11为首次从樫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1年10期 v.44;No.452 2342-2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王不留行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曾雷;徐巧林;王颂;黄文妍;郑梦斐;谭建文;

    目的:研究中药王不留行石油醚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和凝胶等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分析NMR等波谱数据及比对理化性质确定化学结构。结果:从王不留行石油醚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酸甲酯(1)、甲氧基对羟基苯二酚(2)、对羟基桂皮酸(3)、二氢阿魏酸(4)、金圣草黄素(5)、β-谷甾醇(6)、豆甾烷-3,6-二酮(7)、α-菠甾醇(8)、28-hydroxy-3-oxolup-20(29)-en-30-ol(9)、齐墩果酸(10)、3α-acetoxyolean-9,12-dien-28-oic acid(11)。结论:其中,化合物1~5、7~9为首次从麦蓝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1年10期 v.44;No.452 2346-2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金雀花根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成分研究

    王栋;徐国波;朱勤凤;廖兴江;张正宽;董莉;廖尚高;

    目的:探讨金雀花根中的黄嘌呤氧化酶(XO)抑制活性成分,明确其治疗痛风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对金雀花根95%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所得组分进行XO抑制活性评价后确定有效组分。利用分离纯化手段及波谱分析技术分离鉴定有效组分中的化学成分;通过XO抑制活性评价,确定活性成分。结果: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XO抑制活性,为金雀花根的有效组分。从金雀花根乙酸乙酯组分中分离得到17个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arasinol A(1)、carasinol B(2)、carasinol C(3)、白藜芦醇(4)、白皮杉醇(5)、(+)-ε-viniferin(6)、pallidol(7)、(+)-α-viniferin(8)、caraphenol A(9)、3,4′-二羟基-5-甲氧基对苯乙烯(10)、(+)-isoampelopsin F(11)、carasiphenol C(12)、kobophenol A(13)、cararosin A(14)、diptoindonesin G(15)、vitisinol C(16)、3β-(3′,5′-二羟基苯基)-2α-(4″-羟基苯基)-二氢苯并呋喃-5-醛(17)。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6、8~10、13和14对XO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并以化合物3~5、9和10的活性最为突出。结论:其中,化合物5、6、10、14~17为首次从金雀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8~10、13、14为金雀花根的XO抑制活性物质,其中,化合物3~5、9和10为主要活性物质。金雀花根治疗痛风可能与其中存在XO抑制活性物质有关。

    2021年10期 v.44;No.452 2350-2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7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质量分析

  • 金银花不同采收期指纹图谱及成分变化情况研究

    刘天亮;杨林林;董诚明;高启国;齐大明;徐晓丽;李江华;

    目的:建立不同采收茬期的金银花HPLC指纹图谱,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动态分析。方法:色谱柱为Symmetry C_(18)(250 mm×4.6 mm, 5μm)柱;流动相为乙腈-0.2%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45 nm;流速为0.5 mL/min;柱温为38℃。结果:建立了17批不同茬期金银花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共确定并指认了16个共有峰,相似度为0.910~1.000;主成分分析表明一茬与二茬期采收的金银花样品综合得分空间分布较为接近,可与三茬、四茬样品明显区分。指认的酚酸类、黄酮类、环烯醚萜苷类、咖啡酰奎宁酸类共16个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不同。结论:该研究建立了金银花的指纹图谱,探究了酚酸类、黄酮类、环烯醚萜苷类、咖啡酰奎宁酸类等16个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对实现优质金银花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及其相关成药批次的稳定性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2021年10期 v.44;No.452 2358-2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0K]
    [下载次数:1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 ]
  • 不同采收时期五味子叶中无机元素含量分析及有害元素安全性评价

    郝岩;王英平;李金玲;金银萍;

    目的:研究不同采收时期五味子叶中无机元素含量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所含有害金属进行安全性评价,并确定最佳采收期。方法:采用湿法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不同采收时期(5月上旬至8月下旬)五味子叶中25个无机元素的含量。结果:不同采收时期五味子叶中Mg、Ca、Al、Mn、Fe元素含量丰富,且有害元素均在安全阈值内,若仅以无机元素含量为评价指标,最佳采收期在7月下旬到8月下旬。若从安全性和植物生长状态方面考虑,7月下旬五味子叶的品质最好。结论:该研究讨论了五味子叶的最佳采收期,可为五味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2021年10期 v.44;No.452 2363-2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基于UPLC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含量测定的杭菊质量评价

    陈芳;位翠杰;丁青;梁月仪;刘晓霞;李秀枝;李振雨;

    目的:建立杭菊的UPLC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UPLC法建立杭菊指纹图谱,结合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OPLS-DA对20批杭菊样品进行质量分析。参照药典方法测定其中绿原酸、木犀草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4,5-O-二咖啡酰奎宁酸的含量。结果:杭菊U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6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5个成分,主成分分析基本上可将20批杭菊按产地归为3类,利用OPLS-DA分析,确定9个质量差异标志物,差异显著性排序分别为色谱峰9>木犀草苷>色谱峰3>色谱峰4>蒙花苷>色谱峰16>绿原酸>色谱峰15>色谱峰12。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浙江、湖北产区的杭菊样品中木犀草苷含量为2015年版药典规定的4.5~7.5倍,浙江产区的样品中绿原酸含量偏低。结论:该方法能有效的分析不同产地杭菊样品质量的差异,为杭菊药材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参考。

    2021年10期 v.44;No.452 2369-2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HPLC法测定葛根与粉葛中6个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周礼仕;潘小燕;邱雯曦;王毓杰;邹利;李聪颖;卢明莉;

    目的:建立葛根及粉葛中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葛根素芹菜糖苷、葛根素-6″-O-木糖苷6个异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Poroshell 120 EC-C_(18)(150 mm×4.6 mm, 4μm)色谱柱;以0.1%磷酸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0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10μL;采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葛根素芹菜糖苷、葛根素-6″-O-木糖苷在相应的进样量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40%~101.93%,RSD为1.40%~2.85%。23批样品中6个成分含量依次为0.20~20.61 mg/g、4.28~76.10 mg/g、0.06~12.20 mg/g(部分样品未检出)、0.05~6.74 mg/g、0.72~13.18 mg/g、0.30~17.72 mg/g。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用于区分葛根及粉葛样品。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为葛根、粉葛的质量标准建立及区分提供参考。

    2021年10期 v.44;No.452 2374-2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下载次数:1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3 ]
  • 金水六君煎物质基准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李培荣;宋小雪;闫丽莉;田明;

    目的:建立金水六君煎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采用伊利特Supersil ODS2(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柱温为35℃;进样量为10μL;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并对共有峰进行归属。采用SPSS 19.0及SIMCA-P 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结果:10批样品指纹图谱标定了17个共有峰,指认了7个色谱峰,分别为阿魏酸、甘草苷、毛蕊花糖苷、藁本内酯、橙皮苷、甘草酸、6-姜辣素,相似度均>0.940。3种化学模式识别分析方法均可将物质基准分为2类,筛选出导致批次间质量差异的5个成分。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可用于金水六君煎物质基准的质量控制。

    2021年10期 v.44;No.452 2379-2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2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一测多评法测定白术中白术内酯类成分的含量

    吴炜;杨淼;梁海;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白术中3个白术内酯类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_(18)(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2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35 nm;进样量为10μL。以白术内酯Ⅲ为内标物,计算白术内酯Ⅰ和白术内酯Ⅱ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一测多评法测定3个白术内酯类成分的含量,同时与外标法测定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结果:一测多评法的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外标法与一测多评法测定的白术样品中3个白术内酯类成分的含量无显著差异。结论:以白术内酯Ⅲ为参照,采用QAMS能同时测定白术中3个白术内酯类成分的含量,方法可靠,结果准确,可为白术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021年10期 v.44;No.452 2384-2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8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基于UPLC-Q-Exactive MS技术的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体内代谢研究

    史旭华;黄舒怡;梁幼玲;黄娟;白俊其;丘小恵;

    目的:研究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方法:大鼠单次灌胃给药,收集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血浆及心、肝、脾、肺、肾、脑、尿液、胆汁等生物样品;采用UPLC-Q-Exactive MS法分析鉴定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原型及代谢产物。利用Xcalibur 3.1工作站对生物样品质谱图进行分析,根据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二级碎片离子信息和保留时间,推测其代谢产物的结构。结果:在大鼠血浆、心、肝、脾、肺、肾、脑、尿液及胆汁样品中发现了47种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及其代谢产物,主要化学反应为水解、羟基化、甲基化、羧酸化、葡萄糖醛酸化、硫酸酯化等。结论:基于UPLC-Q-Exactive MS能准确、快速地分析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灌胃后的大鼠体内的原型成分及代谢产物,该研究可为后期研究该化合物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何首乌、大黄、虎杖等中药材在体内代谢情况提供依据。

    2021年10期 v.44;No.452 2389-2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7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制剂与工艺

  • 基于R语言的水蛭中抗凝活性物质的提取优化工艺研究

    徐闪;陈思邈;陈冰;史悦悦;陈伟燕;陶水良;张宇燕;

    目的:优化水蛭中抗凝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方法:通过对提取时间、液料比、提取温度的单因素试验考察,以抗凝血酶效价评价抗凝效果。选用响应面法中的中心组合设计(CCD)进行实验,进一步采用R语言的实数编码程序,建立并优化遗传算法数学模型,通过比较,获得最优条件。结果:水蛭提取的影响因素先后顺序为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结果最优条件为:提取时间165 min,液料比8∶1(mL/g),提取温度70℃,综合评价预测值为0.7623。结论:采用R语言结合遗传算法对CCD试验结果进行水蛭中抗凝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优化是科学可行的。

    2021年10期 v.44;No.452 2396-2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纤毛婆婆纳中环烯醚萜苷类物质组成分析及其提取工艺的优化

    谭善财;王晶金;卢秋霞;唐琳;

    目的:研究藏药纤毛婆婆纳中环烯醚萜苷类物质组成及其提取工艺。方法:利用UPLC法分析纤毛婆婆纳中主要环烯醚萜苷类物质的组成,建立UPLC定量测定梓苷的分析方法,按照峰面积归一法计算4种环烯醚萜苷的提取率(iridoid glycosides yield, IGY)。采用热回流提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IGY的主要因素,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条件。结果:环烯醚萜苷类物质包括毛蕊花糖苷、梓苷、胡黄连苷Ⅱ和6-O-藜芦酰梓苷,其最优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60℃、乙醇浓度55%、提取时间2 h、料液比1∶30(g/mL),IGY为3.566%。结论:响应面法优化纤毛婆婆纳中环烯醚萜苷类物质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2021年10期 v.44;No.452 2400-2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0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药理

  • DichotomideⅫ通过HIF-1α/NLRP3通路抑制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及作用机制研究

    权洪峰;董琳;周希蓉;陈淑娟;秦宇;黄换玲;董培良;

    目的:通过LPS/ATP诱导BV2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探讨DichotomideⅫ在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1μg/mL LPS+5 mmol/L ATP)、DichotomideⅫ(1.25、2.5、5μmol/L)组。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炎症因子IL-1β、TNF-α的含量;Hoechst 33342/PI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焦亡状况;免疫荧光法检测NLRP3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DichotomideⅫ对HIF-1α、NLRP3、ASC、Caspase-1、cleave-Caspase-1、IL-1β、cleave-IL-1β、GSDMD、GSDMD-N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DichotomideⅫ能显著抑制LPS/ATP诱导的BV2细胞炎症反应,减少细胞焦亡,显著降低NLRP3的表达,使炎性因子IL-1β、TNF-α及NLRP3/ASC/Caspase-1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其作用可被磷酸酶抑制剂抑制。结论:dichotomideⅫ具有抗神经炎症作用,其机制与抑制HIF-1α/NLRP3炎性体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有关。

    2021年10期 v.44;No.452 2405-2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9K]
    [下载次数:9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艳山姜挥发油调控Keap1-Nrf2信号改善高糖诱导的胰岛β细胞凋亡

    李悦;杨红;陈婷婷;宋晓妹;陈永鑫;张宝;沈祥春;

    目的:探讨艳山姜挥发油对高糖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β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甘露醇组、高糖模型组、维生素E(V_E,1×10~(-7) mmol/L)阳性对照组及艳山姜挥发油低(1μg/L)、高(4μg/L)剂量组。高糖作用72 h后,运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Giemsa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Hoechst 33342染色法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学变化,免疫印迹法分析Keap1、Nrf2、NQO-1、Bax、Bcl-2、Caspase-3、Caspase-9的蛋白表达。Nrf2抑制剂(ML385)及激动剂(Bardoxolone)作用后,免疫印迹法分析Bax、Bcl-2、Caspase-3、Caspase-9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作用后,β细胞的存活率显著降低,Giemsa染色显示细胞胞体呈现不规则变化,Hoechst 33342染色后荧光下可见细胞核皱缩,碎裂,染色质凝集,Western blot结果显示Keap-1、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显著上调,Nrf2、NQO-1及Bcl-2蛋白表达下调。给予艳山姜挥发油及V_E预处理后,可明显减轻高糖诱导的细胞损伤,并改善上述蛋白的异常表达。艳山姜挥发油联用Nrf2抑制剂ML385作用细胞后,艳山姜挥发油对上述蛋白异常表达的改善作用可被减弱。与单独艳山姜挥发油组比较,Nrf2的激动剂Bardoxolone与艳山姜挥发油联用后,对Bcl-2蛋白表达的低水平及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高水平的改善作用均无明显改变。结论:艳山姜挥发油可改善高糖诱导的β细胞的凋亡,其作用可能与活化Nrf2信号有关。

    2021年10期 v.44;No.452 2413-2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4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人参皂苷对老龄大鼠结肠上皮紧密连接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

    赵骏;周贤;王辉;易世杰;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对老龄大鼠肠屏障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成年对照组、老龄组及人参皂苷10、30、60 mg/kg组(n=12)。成年对照组于6月龄进行实验,其余48只大鼠饲养至18月龄,采用不同剂量(10、30、60 mg/kg)的人参皂苷对18月龄的老龄大鼠进行6个月灌胃治疗。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观察肠组织Claudin-1、Occludin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L-1β、TNF-α、NF-κB P65、p-JNK、p-ERK1/2、p-P38蛋白表达。结果:HE染色发现老龄大鼠结肠无隐窝萎缩或炎症迹象,人参皂苷对老龄大鼠结肠无明显影响;免疫组化观察发现,老龄大鼠结肠组织Claudin-1、Occludin蛋白表达较成年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经人参皂苷治疗后Claudin-1、Occlud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成年对照组比较,老龄组大鼠结肠中IL-1β、TNF-α、NF-κB P65、p-JNK、p-ERK1/2、p-P38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经人参皂苷治疗后,结肠中IL-1β、TNF-α、NF-κB P65、p-JNK、p-ERK1/2、p-P38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人参皂苷可能通过降低老龄大鼠结肠IL-1β、TNF-α蛋白表达,下调NF-κB蛋白表达,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起到调节肠屏障作用。

    2021年10期 v.44;No.452 2420-2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5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 ]
  • 扶正消瘤颗粒对H22荷瘤小鼠的免疫调节及抗肿瘤作用

    甘剑峰;张毅靖;谢翔雨;王永福;何国栋;黄育生;唐洪梅;

    目的:观察扶正消瘤颗粒对H_(22)荷瘤小鼠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的作用,为该制剂的新药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环磷酰胺(20 mg/kg)阳性对照组及扶正消瘤颗粒低(2.35 g/kg)、中(4.70 g/kg)、高(7.05 g/kg)剂量组共6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右腋皮下接种H_(22)细胞,接种细胞7 d后,灌胃给药14 d。检测小鼠瘤质量、抑瘤率、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检测血清IL-2、TNF-α、IFN-γ水平;检测脾脏和肿瘤组织中TLR4、MyD88、NF-κB mRNA表达;检测肿瘤组织中TGF-β、VEGFA蛋白表达;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扶正消瘤颗粒各剂量组瘤质量及肿瘤组织中TGF-β、VEGFA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血清IL-2、TNF-α、IFN-γ水平显著升高(P<0.05),扶正消瘤颗粒对脾脏和肿瘤组织中的TLR4/MyD88/NF-κB通路起到双向调节作用。讨论:扶正消瘤颗粒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其免疫调节作用有关,其抗肿瘤具体的分子机制还需深入研究。

    2021年10期 v.44;No.452 2425-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5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山楂酸通过调控DNA损伤修复逆转结人结肠癌HT-29细胞5-氟尿嘧啶耐药

    罗康宁;刘昌化;

    目的:探讨山楂酸对结直肠癌HT-29细胞耐5-氟尿嘧啶(5-FU)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人结直肠癌5-FU耐药细胞株HT-29/5-FU的耐药指数(RI)及山楂酸对耐药细胞株HT-29/5-FU的细胞毒性和逆转倍数。将HT-29/5-FU细胞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5-FU组、山楂酸组、5-FU+山楂酸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水平;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各组细胞DNA损伤情况(彗尾长度和彗尾橄榄距);Western blot检测双链断裂标志物γH2A.X(S139)和DNA损伤修复标志物DNA-PKcs的表达。结果:耐药细胞株HT-29/5-FU的耐药指数为5.78。随着浓度的增加,山楂酸对耐药细胞株HT-29/5-FU的增殖抑制率显著增加,且其对耐药株HT-29/5-FU细胞的IC_(50)为73.35。39.58μmol/L的山楂酸对耐药细胞株HT-29/5-FU的逆转倍数为3.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5-FU、山楂酸单用或联用均能显著增加HT-29/5-FU细胞凋亡水平、彗尾长度、彗尾橄榄矩及γH2A.X(S139)蛋白的表达(P<0.01),降低DNA-PKcs蛋白的表达(P<0.01);与5-FU单用比较,山楂酸和5-FU联用能显著增加HT-29/5-FU细胞凋亡水平、彗尾长度、彗尾橄榄矩及γH2A.X(S139)蛋白的表达,并降低DNA-PKcs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山楂酸能逆转人结肠癌HT-29细胞对5-氟尿嘧啶的耐药性,其机制与抑制癌细胞的DNA损伤修复有关。

    2021年10期 v.44;No.452 2430-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山橿根乙酸乙酯部位治疗胃溃疡大鼠的作用机理

    纪宝玉;裴莉昕;陈随清;练从龙;孙孝亚;付宇航;王炫璎;

    目的:初步探讨山橿缓解胃溃疡大鼠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平均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山橿根乙酸乙酯部位组,观察各组中胃溃疡的表型,并对该3组采用转录组学技术,获得各组中差异基因表达情况,并筛选出参与山橿调控胃溃疡的基因表达信号通路。结果:在山橿给药后,胃溃疡的面积明显低于模型组。高通量测序结果的GO富集分析表明胃溃疡的产生和山橿对胃溃疡的治疗过程中,涉及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中的多个方面,表明胃溃疡的形成与山橿对其的治疗是多组分、多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KEGG富集结果表明,MAPK信号通路在参与胃溃疡的发生和山橿对其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Gadd45g基因可能作为其关键的一个靶点发挥作用。此外,胃溃疡的产生和山橿的治疗还与PI3K-αkt signaling pathway、Pathways in cancer等炎症相关信号通路有关。结论: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胃溃疡形成及山橿缓解胃溃疡大鼠的分子调控机制,为进一步解析山橿根乙酸乙酯部位治疗胃溃疡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1年10期 v.44;No.452 2435-2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2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活血安神膏对脑缺血后睡眠剥夺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林明霞;李宝梅;朱春燕;

    目的:探讨自拟活血安神膏对脑缺血后睡眠剥夺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将70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15只)和造模组(55只),造模组用于大脑中动脉栓线法(MCAO)模型,将45只MCAO制备成功大鼠随机均分为MCAO组、模型组、活血安神膏组(15只),模型组和活血安神膏组经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CPA)制备脑缺血后睡眠剥夺大鼠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活血安神膏组给予活血安神膏10 mg/(kg·d)灌胃,余下各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干预7 d。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下丘脑与脑干组织中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TUNEL法检测海马区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olt检测海马组织TNF-α、IL-6、Caspase-9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脑梗死容积百分比及下丘脑和脑干组织中DA、NE水平显著升高,下丘脑、脑干组织中的5-HT、5-HIAA含量显著降低,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9、TNF-α、IL-6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活血安神膏组大鼠脑梗死容积百分比、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显著降低,下丘脑及脑干组织中5-HT、5-HIAA含量显著升高,DA、NE水平和海马组织凋亡细胞率及Caspase-9、TNF-α、IL-6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自拟活血安神膏可改善脑缺血后睡眠剥夺大鼠血液黏度及脑梗死情况,还可调节胺类神经递质水平,降低海马组织凋亡及炎症反应。

    2021年10期 v.44;No.452 2441-2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复合多糖速溶粉冲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周玲玲;黄晓芬;吴赟;张广献;

    目的:研究来自香菇、茯苓、银耳、枸杞子、菊花、桑椹、金针菇的中药复合多糖固体速溶粉冲剂对氢化可的松免疫抑制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组,设计复合多糖固体速溶粉冲剂不同剂量组,制备氢化可的松免疫抑制动物模型,检测小鼠体质量变化、免疫器官指数变化、廓清指数、吞噬指数变态反应,溶血素的形成及T淋巴细胞增殖及转化等指标,探讨复合多糖固体速溶粉冲剂在免疫方面的调节作用。结果:复合多糖固体速溶粉冲剂可不同程度地增加模型小鼠体质量,提升免疫器官指数、廓清指数K值、吞噬指数α值及增加耳肿胀,显著促进溶血素形成,能增强免疫抑制下的小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转化能力,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结论:该中药复合多糖固体速溶粉冲剂具有提高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

    2021年10期 v.44;No.452 2447-2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临床用药

  • 止血灵胶囊治疗糜烂性胃炎疗效观察及对血清EGF、COX-1和COX-2的影响

    孙蓓;邵荣世;顾庆华;王梅;吴志美;

    目的:探讨止血灵胶囊治疗糜烂性胃炎(EG)的疗效及对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环氧酶(COX)-1和COX-2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12月南通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收治的EG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与止血灵胶囊+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Hp感染者予三联治疗疗程8周。对比两组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内镜疗效、病理疗效)和安全性,用药前及用药8周的中医证候积分、病理表现(炎症、轻度肠化、中度肠化、重度肠化和异型增生)、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率和血清EGF、COX-1、COX-2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疗效(95.0%vs 80.0%)、内镜疗效(92.5%vs 75.0%)、病理疗效(82.5%vs 62.5%)和Hp根除率(88.24%vs 7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病理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组,血清EGF、COX-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和血清COX-2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过程中均未见肝肾损伤,血、尿、粪常规以及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结论:止血灵胶囊治疗EG疗效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Hp根除率,且用药安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EGF、COX-1、COX-2水平有关。

    2021年10期 v.44;No.452 2450-2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止渴降糖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免疫功能、血管生成因子影响的临床观察

    黎凤仪;李成林;蒙美禄;陈汝旭;罗锦伟;

    目的:通过观察止渴降糖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脾肾亏虚,瘀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糖脂代谢、肾功能、免疫功能、氧化应激和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脾脾肾亏虚,瘀血阻络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上缬沙坦钾片,160 mg/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止渴降糖方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2hPG、HbA1c、TC、TG、LDL-C、HDL-C、BUN、SCr、24h UAER、Cys C、GSH-Px、MDA、SOD、TNF-α、IL-6、IL-8、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IgG、IgM、VEGF、bFGF、PDGF水平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糖代谢指标(FBG、2hPG、HbA1c)、脂代谢指标(TC、TG、LDL-C、HDL-C)、氧化应激指标(GSH-Px、MDA、SOD)、炎症因子(TNF-α、IL-6、IL-8)、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PDGF)、免疫功能水平(CD4~+、CD8~+、CD4~+/CD8~+、IgG、IgM)、肾功能指标(UAER、Cys C、BUN、SCr)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止渴降糖方治疗早期脾肾亏虚,瘀血阻络型DN患者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并能进一步改善早期DN患者的肾功能、糖脂代谢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机体氧化应激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影响机体血管生成因子有关。

    2021年10期 v.44;No.452 2454-2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 ]
  • 金匮肾气丸加味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肾阳虚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观察

    何冠蘅;郑婕;赖新生;

    目的:观察金匮肾气丸加味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肾阳亏虚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肾阳亏虚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和中药联合穴位贴敷组,每组各50例。西药组予口服非那雄胺片治疗,每次5 mg,每天1次;中药组采用内服金匮肾气丸加味方治疗,每日服用1剂,早晚餐后30 min分服;中药联合穴位贴敷组在内服金匮肾气丸加味方的基础上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每日贴敷1次,每次4 h。三组患者皆连续治疗2个月。在治疗前、后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最大尿流率(Q_(max))与膀胱残余尿量(RUV)等评估患者排尿症状的改善程度和尿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临床疗效和起效时间进行比较,观察各组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IPSS、QOL、OABSS评分和Q_(max)、RUV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且中药联合穴位贴敷组的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5);中药联合穴位贴敷组的显效率(48%)显著高于西药组(24%)和中药组(26%),且起效时间显著短于西药组及中药组(P<0.05)。治疗期间西药组有2例患者在服药后出现性欲减退,而中药组、中药配合穴位贴敷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金匮肾气丸加味方联合穴位贴敷能有效改善肾阳亏虚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尿流动力学指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起效快、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2021年10期 v.44;No.452 2460-2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8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 ]

考证

  • 白芍赤芍分用的本草沿革

    史素影;杜倩倩;邢丽花;俞年军;

    目的:明确白芍和赤芍分用的由来、演变及功效侧重,为后续对二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梳理历代本草、历版中国药典和现下文献资料中“芍药”“白芍”和“赤芍”差别的内容。结果:梁代陶弘景首次提出芍药有白有赤,在此之前统一以“芍药”入药,而后逐渐以产地、花色、根色、加工处理、植物种质等区分为二,二者的功效也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这些区分依据存在一定的局限,如依据花色、根色来区分白芍和赤芍的做法引发后世医家的怀疑和补充。当下,根据药典和文献,除川赤芍明确作为赤芍的药材来源外,栽培在我国南方的芍药多作为白芍、产于北方的野生芍药作为赤芍使用。结论:由于缺乏明确的规定,加上野生资源量的缩减,故白芍赤芍的划分界限仍有待商榷。

    2021年10期 v.44;No.452 2464-2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下载次数:19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2 ]

综述

  • 经典名方大建中汤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贺梦媛;丛竹凤;张兵;徐桐;董萍;高鹏;代龙;

    经典名方大建中汤收载于《金匮要略》,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症,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肠梗阻、胃溃疡等疾病。该文总结了近年来大建中汤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并依照质量标志物(Q-Marker)“五原则”对大建中汤的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提示茵芋碱、羟基-α-山椒素、羟基-β-山椒素、人参皂苷Rg_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_1、6-姜酚、6-姜辣素可作为大建中汤的Q-Marker,为后续建立完整的大建中汤质量体系提供参考。

    2021年10期 v.44;No.452 2470-2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1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 ]
  • 没药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杨宝;陈志超;陈芳有;卞玉婷;黄伟明;罗永明;

    没药主要含有单萜、倍半萜、三萜类等化学成分,药理研究表明没药提取物及其单体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肿瘤和保肝活性,此外还具有抗菌、镇痛、神经保护和降血脂等活性。该文结合国内外已经发表的相关文献,对没药中主要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综合阐述,以期为其深入研究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2021年10期 v.44;No.452 2476-2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6K]
    [下载次数:2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7 ] |[阅读次数:1 ]
  • 重楼皂苷抗肿瘤的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朱婧;杨光义;杨洋;梅全喜;陈琴华;

    重楼是一味珍贵的中药材,其主要的药理活性成分为皂苷类化合物。近年来,重楼皂苷在抗肿瘤中的作用机制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热点。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重楼皂苷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促进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新生血管形成、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等。该文对重楼皂苷在抗肿瘤中信号通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分类总结,为后续发掘重楼皂苷中具有抗肿瘤药物成药潜质的成分提供参考。

    2021年10期 v.44;No.452 2485-2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7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野黄芩苷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机制研究进展

    刘雪艳;

    阿尔茨海默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最具破坏性的疾病之一,目前尚无治疗方法,炎症和氧化是其发病机制的核心,其病理特征为β淀粉样蛋白聚集引起的神经病变以及由高磷酸化Tau蛋白组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植物药灯盏细辛中提取的黄酮类成分野黄芩苷通过多种药理活性发挥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该文就近年来野黄芩苷在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更好地研究野黄芩苷的临床疗效和应用。

    2021年10期 v.44;No.452 2491-2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其他

  • 中药饮片适用尚不影响安全性及有效性判定的探讨

    聂鹤云;吴卫中;谢明;陈旭;颜冬梅;朱卫丰;

    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对假劣药界定及法律责任作了新规定,新法规充分考虑到中药饮片的特点,其中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二款对中药饮片不符合标准,尚不影响安全性、有效性的情形处罚作了专门规定。在执法实践过程中,对于此条款符合立法精神的准确适用仍需进一步探究,本文结合《药品管理法》《行政处罚法》相关条款,基于中药饮片质量及监管现状,从中药饮片适用《药品管理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二款的情形、判定机制、处罚原则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规范中药饮片执法有所裨益。

    2021年10期 v.44;No.452 2497-2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