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栽培与饲养

  • 连作对半夏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刘诗蓉;王红兰;杨萍;孙辉;孟张颖;蒋舜媛;蒋桂华;

    目的:探明半夏连作对其生长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试验设头茬(CK)、连作一茬(T1)、连作二茬(T2)和连作三茬(T3)4个处理。采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冷浸法测定浸出物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半夏总生物碱和可溶性蛋白含量,HPLC法检测腺苷及鸟苷的含量。对比分析不同连作茬数下半夏生长、产量、浸出物和次生代谢产物总生物碱、可溶性蛋白、鸟苷、腺苷的异同。结果:(1)随着连作茬数的增加,半夏生长发育受抑制,半夏产量持续下降,与头茬相比,连作一茬(T1)、连作二茬(T2)和连作三茬(T3)产量分别显著降低11.97%、57.12%和68.68%。且随着连作茬数的增加,在连作二茬后半夏块茎中直径D<1.0 cm和直径为1.0 cm≤D≤1.5 cm的块茎数量显著下降。(2)随着连作茬数增加,半夏生物碱含量和鸟苷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腺苷呈先降低后增加再下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则持续增加,而浸出物含量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半夏连作对其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均有显著影响,这些影响可为探究半夏连作障碍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2022年01期 v.45;No.45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下载次数: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ISSR的半夏离体培养材料遗传稳定性研究

    侯文川;杨林林;邢冰;刘天亮;余孟娟;董诚明;

    目的:对连续继代的1~8代组培苗及移栽后1~3代半夏进行遗传稳定性分析,为半夏人工种子的研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块茎作为外植体离体培养的连续1~8代组培苗、移栽后的1~3代半夏为材料,筛选引物、最佳退火温度以及DNA模板,建立ISSR-PCR反应体系,统计条带,计算多态率;并利用Ntsyspc 2.1对条带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18个条带清晰、完整的引物,共扩增出225个条带;其中1~4代组培苗及移栽后1~3代半夏均为单态带,多态位点百分率为0,5~8代组培苗共有32个多态条带,多态率2.78%~10.26%;UPGMA聚类结果表明1~4代组培苗基因型没有发生明显改变。结论:连续继代1~4代组培苗及移栽后1~3代半夏具有遗传稳定性,可作为优选材料用于半夏的人工繁殖;为半夏人工种子研制、良种繁育及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提供了分子理论依据。

    2022年01期 v.45;No.455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生根粉对沙氏鹿茸草幼苗生长和吸器形成的影响研究

    张慧;郭巧生;朱再标;陈兰兰;黄志刚;

    目的:探究生根粉对沙氏鹿茸草幼苗生长和吸器形成的影响,为沙氏鹿茸草规范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设置4组生根粉浓度(CK:0 mg/L;T1:10 mg/L;T2:15 mg/L;T3:20 mg/L),对播种30 d后的沙氏鹿茸草幼苗进行处理,统计沙氏鹿茸草根长、苗高、侧根数、鲜重、吸器数、叶片几何形状、叶绿体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生长素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生根粉对沙氏鹿茸草幼苗生长和吸器形成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效应,T2处理根长、侧根数、苗高、叶片数和叶片大小显著高于CK和T3处理(P<0.05);施加生根粉后沙氏鹿茸草幼苗叶绿体色素含量增加;沙氏鹿茸草和寄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持续升高,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先升后降,吸器数量与PO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ARF19和IAA14表达量上调,LAX3表达量仅在T2时上调。结论:施加适宜浓度生根粉促进沙氏鹿茸草幼苗生长和提高沙氏鹿茸草吸器形成率,可能与其提高沙氏鹿茸草叶绿素含量,并上调POD活性及根系生长素相关基因表达量有关。

    2022年01期 v.45;No.455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8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怀地黄不同主栽品种形态结构和指标成分比较研究

    李建军;程婷;马静潇;贺敬颖;董世可;

    目的:对怀地黄不同主栽品种的形态结构和指标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比色卡(RHSCC)、NH310电脑色差仪、徕卡DM750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依据2020年版中国药典,对怀地黄6个主栽品种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指标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综合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怀地黄不同主栽品种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指标成分含量上均存在差异;电脑色差仪可以有效区分不同品种地黄叶片和块根颜色;分泌细胞数量和木质部占比与品质有直接相关性;综合评价“北京3号”第一,“金九”第二,“吨王”第三,“星科”第四,“怀丰”第五,“沁怀”第六。结论:该研究建立了怀地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地黄生产、新品种选育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2022年01期 v.45;No.455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8K]
    [下载次数:6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多胺对黑果枸杞体细胞胚高频诱导及同步化发生的影响

    张佳琪;王浩宁;陈薇;刘颖;刘田雨;马国淞;李冬杰;

    目的:研究多胺对体细胞胚发生的同步化调控作用,建立黑果枸杞体细胞胚高频同步化诱导体系。方法:以不同地理种源的黑果枸杞(青海格尔木,简写QH-G;新疆阿克苏,简写XJ-A)的胚性愈伤组织为试材,分别添加Put、Spm、Spd三种不同种类的多胺于MS培养基中,研究多胺对黑果枸杞体细胞胚诱导及同步化发生的影响。结果:添加适宜浓度的Put、Spm、Spd均能显著提高黑果枸杞体细胞胚诱导率及同步化发生指数,QH-G和XJ-A对三种多胺的诱导反应敏感程度有差异。QH-G、XJ-A添加Put最佳浓度分别为20 mg/L、30 mg/L,体细胞胚诱导率最高分别为31.7%、37.5%,同步化发生指数最高;添加Spm最佳浓度均为40 mg/L,体细胞胚诱导率最高分别为45.6%、47.7%,同步化发生指数最高;添加Spd最佳浓度均为60 mg/L,体细胞胚诱导率最高分别为57.4%、60.4%,同步化发生指数最高。Put、Spm的促进作用均表现出低浓度范围的递增和高浓度范围的递减效应,Spd未出现高浓度的抑制效应。三种多胺的促进效果依次为Spd>Spm>Put,黑果枸杞XJ-A诱导效果好于QH-G。结论:多胺能有效促进黑果枸杞体细胞胚诱导及同步化发生,可为其他植物种类体细胞胚高频同步化诱导提供参考。

    2022年01期 v.45;No.455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木霉菌的分离、鉴定及对人参根系分泌物的趋化性响应

    李翟;姜大成;肖春萍;翁丽丽;杨雪晴;

    目的:研究农田栽参土壤中的木霉菌对人参根系分泌物的化学趋向性响应,阐明木霉菌与人参根系分泌物的互作机制。方法:采用传统分离、形态特征与rDNA-ITS序列测定筛选木霉菌;利用改良毛细管法测定木霉菌对人参根系分泌物的趋化性响应。结果:从农田栽参土壤中分离鉴定得到2株木霉菌,NRS-5为盖姆斯木霉(Trichoderma gamsii);NRS-7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2株木霉菌对0.2~2 mg/L外源性人参总皂苷和不同栽培年限人参根际土壤水提物的化学趋向性不显著,但当人参总皂苷溶液浓度达到20 mg/L、苯甲酸溶液浓度达到0.2 mg/L、人参根际土壤醇提物浓度达到2 mg/L时NRS-7表现出显著正趋化作用,且随栽培年限增加正趋化作用逐渐增强。结论:一定浓度人参总皂苷和苯甲酸类等物质可作为木霉菌的化学诱导剂。

    2022年01期 v.45;No.455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资源与鉴别

  • 未来气候背景下我国野生知母潜在适生区分布预测

    张梓毅;司明东;吴萌;范群凤;张胜霄;郑玉光;马东来;

    目的:针对野生知母资源分布面积萎缩的现状,对其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为扩大知母在我国的引种栽培和仿野生种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184个野生知母分布记录点、生物气候、土壤、地形因子进行分析,预测野生知母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分布区域。结果:野生知母在我国高适生区主要位于河北、山西、北京、陕西东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和黑龙江西南部,其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02%。与1970-2000年相比,野生知母的高适生区面积在2040-2060年预测将增加0.56个百分点,2060-2080年将增加0.78个百分点。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训练集和验证集样本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1和0.916,表明MaxEnt模型的预测结果可靠性较好。土壤亚类、降水量季节性变动系数和最热月最高温度是影响野生知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该结果为知母野生物种的保护以及科学合理增加知母种植面积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年01期 v.45;No.455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5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黑龙江省集贤县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分析

    王长宝;张丽;杨娜;王西方;

    目的:调查集贤县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利用和栽培现状,为该县药用植物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走访调查和内业鉴定等方式,对集贤县药用植物资源及其药材采收和使用等内容进行普查。结果:集贤县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共90科,187属,225种。重点调查的品种有51科,88属,104种;被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有46科,72属,84种;按生活型统计,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约80.77%;按入药部位分析,根及根茎类药材最多,占47.12%;按主要功效分类,清热药最多,占25.96%。集贤县的栽培药用植物品种十分单一,以人参为主。野生药材的采集时间集中在5-6月和8-9月两个时间段。结论:集贤县药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除几种野生的大宗药材收购外,尚未形成规模化。当地政府应注重对野生资源的保护,引导群众合理采集和栽培,保证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22年01期 v.45;No.455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药用菊花植物形态特征比较及质量评价

    康四和;聂晶;陈科力;邓海英;

    目的:对不同种类药用菊花的植物形态特征进行比较鉴别,并对其药材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形态鉴定法对不同种类叶型、叶长宽比、花序直径、舌状花瓣型及管状花数等指标进行观测;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类型菊花药材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及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含量。结果:小亳菊、济菊、祁菊及小怀菊植株形态特征相近,而小洋菊、大洋菊、福白菊差异明显,叶长宽比范围为1.16~1.54,福白菊最小,而小洋菊最大。福白菊、小洋菊、大洋菊及滁菊舌状花平瓣,管状花多数,花盘明显;小怀菊、小亳菊、济菊及祁菊舌状花为混合瓣型,花序内具多数膜质小苞片,管状花少见或无;贡菊管状花少,舌状花平瓣,未见混合瓣,花序内苞片偶见。不同类型药材中3种成分总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福白菊、滁菊、济菊、贡菊和杭白菊、祁菊、亳菊、怀菊;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及绿原酸成分为各类型中主要不合格指标,10批次样品中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低于标准限度值,占比22.7%;5批次样品中绿原酸含量低于限度值,占比11.4%。结论:不同种类菊花植物形态特征及内在质量存在差异,该研究为菊花种类鉴定及药材质量评价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撑。

    2022年01期 v.45;No.455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1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的黑眶蟾蜍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云;蔡波;王波;周蓓;刘静;梁肖彩;黄勇;

    目的:探究黑眶蟾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以期为蟾酥基原鉴定、种质评价以及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黑眶蟾蜍9个地理种群共54个体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挖掘其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基于获得的10 724个高质量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析发现,黑眶蟾蜍的9个地理种群的期望杂合度值(He)为0.2167~0.5870,观测杂合度值(Ho)为0.2803~0.7118,核苷酸多样性为0.1461~0.1825。分子方差分析表明,种群遗传差异主要来源于个体间,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系统进化树、主成分分析与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均将样品聚成2个不同的遗传类群。结论:该研究在基因组水平确定了黑眶蟾蜍的遗传分化关系,为今后优质品种选育以及蟾酥道地性形成的分子机制积累了研究基础。

    2022年01期 v.45;No.455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维吾尔药材孜然的生药学研究

    苏来曼·哈力克;沈晓丽;沙拉麦提·艾力;

    目的:对维吾尔药材孜然进行生药学研究,建立其药材真伪鉴定和品质评价的方法。方法:收集不同产地孜然药材10批次,采用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薄层色谱鉴定的方法,利用HPLC法测定孜然中木犀草素的含量。结果:孜然药材在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果实组织显微以及薄层色谱等方面有专属的鉴别特征。HPLC法测得木犀草素标准曲线方程为:Y=14 303 357X-2 888,r=0.9999,木犀草素在5.015~200.6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木犀草素平均回收率为99.2%(n=9),RSD为1.55%,木犀草素含量按干燥品计为0.0184%(n=10)。结论:该研究为孜然药材的真伪鉴定和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2年01期 v.45;No.455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加工炮制与养护

  • 不同炒制温度和时间对蒺藜中4个薯蓣皂苷类成分的影响

    刘坤琳;王丽丽;王帅;韩冰;吕西雨;史磊;张超;

    目的:建立UHPLC-MS/MS法同时测定蒺藜及炒蒺藜中薯蓣皂苷元、薯蓣皂苷、伪原薯蓣皂苷和原薯蓣皂苷的含量,并研究其在炒制过程中随炒制温度(160、180、200、220℃)和时间(5、10、15、20、25 min)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alo~? C_(18)(100 mm×2.1 mm, 2.7μm)色谱柱;以0.1%甲酸溶液-含0.1%甲酸的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3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正离子扫描。结果:所测4个成分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08%~98.15%,RSD为2.57%~3.86%。炒制前后4个成分含量有明显差异,随炒制温度升高和炒制时间延长,薯蓣皂苷元含量从无到有且逐渐升高,薯蓣皂苷和原薯蓣皂苷含量逐渐下降。160℃时,随炒制时间延长,伪原薯蓣皂苷含量持续上升,180、200、220℃时,其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结论:该研究建立的UHPLC-MS/MS法适用于薯蓣皂苷元、薯蓣皂苷、伪原薯蓣皂苷和原薯蓣皂苷的同时测定,梳理出这4个成分在蒺藜炒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可为进一步揭示蒺藜的炮制原理提供参考。

    2022年01期 v.45;No.455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香参丸中选用不同苦参炮制品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比较

    刘悦;单丽倩;高慧;

    目的:比较生苦参、酒苦参及二者制备的香参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影响。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生苦参组、酒苦参组、香参丸(生苦参)组、香参丸(酒苦参)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自由饮用2.5%葡聚糖硫酸钠(DSS)7 d造模。从造模第1天开始,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各给药组灌胃相应药液5 g/(kg·d),每日检测小鼠体质量,观察粪便性状、隐血便血情况,评分并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第15天摘取结肠,测量长度;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小鼠血清MDA、SOD、GSH-Px、NO含量;并测定小鼠结肠中Caspase-1、NLRP3、IL-18、NF-κBp65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DAI评分显著降低,血清中SOD、GSH-Px含量显著升高,血清中MDA、NO及结肠中Caspase-1、NLRP3、IL-18、NF-κBp65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香参丸(酒苦参)组较其余给药组的效果更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生苦参、酒苦参及香参丸(含生苦参或酒苦参)均能有效减轻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含酒苦参的香参丸组作用最好,香参丸宜选用酒苦参,其机制可能与增加机体抗氧化作用、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释放相关。

    2022年01期 v.45;No.455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6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化学成分

  • 竹叶柴胡中一个新的聚炔类化合物

    周健;冷爱晶;顾晓华;韩春辉;蔡明宸;李大伟;孙荣进;

    目的:研究竹叶柴胡Bupleurum marginatum Wall.ex DC.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和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竹叶柴胡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测定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竹叶柴胡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十五烷-8-烯-4,6-二炔-1,2,3,10-四醇(1)、柴胡皂苷a(2)、柴胡皂苷d(3)、臭矢菜素A(4)、二氢红花菜豆酸(5)、槲皮素-3-芸香糖苷(6)、isorhamnetin-3-O-[α-rhamnopyranosyl-(1-6)-β-glucopyranoside](7)、saikochromoside A(8)、去甲丁香色原酮(9)、柴胡色原酮(10)、异芩皮素(11)、4,5-二甲氧基-7-甲基香豆素(12)、2,3-二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13)、2,3-二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丙酮(14)、天师酸(15)、vanillamide(16)、3,4-二羟基苯甲醛(17)、香草酸(18)、对羟基苯甲酸(19)。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聚炔类化合物,化合物4~6、9、11~16、1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2年01期 v.45;No.455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川牛膝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滕利;杨龙飞;付强;

    目的:研究川牛膝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对川牛膝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川牛膝中分离纯化了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5-dimethoxy-benzyl alcohol-4-O-β-D-glucopyranoside(1)、guaiacylglycerol(2)、2,4,6-三甲氧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3)、pyrocatechol-1-O-β-D-glucopyranoside(4)、tinotuberide(5)、isoscopoletin-β-D-glucoside(6)、lariside(7)、6,7-二甲氧基香豆素(8)、杯苋甾酮(9)、25-epi-28-epi-cyasterone(10)、24-hydroxycyasterone(11)、3-O-[α-L-rhamnopyranosyl-(1→3)-(n-butyl-β-D-glucopyranosiduronate)]-28-O-β-D-glucopyranosyl oleanolic acid(12)、meliasendanin D(13)、periplocain A(14)、(±)-5,5′-dimethoxylarici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5)。结论:其中,化合物1~8、13~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2年01期 v.45;No.455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下载次数:1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舌叶紫菀化学成分的研究

    沈杰;蔡汶甫;林鹏;张志锋;

    目的:研究菊科紫菀属植物舌叶紫菀Aster lingulatus Franch.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多种柱色谱技术对舌叶紫菀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纯化,运用不同的波谱方法及相关文献资料对所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舌叶紫菀中分离纯化了2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十八烷(1)、木栓酮(2)、friedelan-4-α-methyl-3β-OH(3)、正三十烷醇(4)、紫菀酮(5)、β-谷甾醇(6)、豆甾醇(7)、菜油甾醇(8)、对羟基苯甲酸(9)、芦丁(10)、山柰酚(11)、异槲皮苷(12)、槲皮素(13)、芹菜素(14)、夏佛塔苷(15)、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16)、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7)、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18)、5-咖啡酰奎尼酸(19)、绿原酸(20)、3,5-二咖啡酰奎宁酸(21)、3,4-二咖啡酰奎宁酸(22)、4,5-二咖啡酰奎宁酸(23)、4-咖啡酰奎宁酸(24)、3-O-反式阿魏酰基奎宁酸(25)。结论:化合物1~25均为首次从舌叶紫菀中分离得到。

    2022年01期 v.45;No.455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单叶蔓荆果实的化学成分研究

    肖春荣;黄伟明;陈芳有;张睿增;罗永明;

    目的:对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var.simplicifolia Cham(Vitex rotundifolia L.)的成熟果实蔓荆子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硅胶柱层析、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应用核磁共振(NMR)以及质谱等波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从单叶蔓荆果实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6,7,8,4′-pentamethoxyflavone(1)、牡荆素(2)、 2″-O-鼠李糖牡荆素(3)、5-去甲基甜橙黄酮(4)、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5)、(7R,8S)-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9′-O-β-D-glucopyranoside(6)、3-(β-D-glucopyranosyloxymethyl)-2-(4-hydroxy-3-methoxyphenyl)-5-(3-hydroxypropyl)-7-methoxydihydrobenzofuran(7)、异嗪皮啶(8)、5-methoxy-6,7-methylene-dioxy coumarin(9)、(3S,5S,8R,9R,10S)-3,9-dihydroxy-13(14)-labdaen-16,15-olide 3-O-β-D-glucopyranoside(10)、vitexilactone(11)、pedunculariside(12)。结论:除化合物2、11、12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2年01期 v.45;No.455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的火炭母和硬毛火炭母次生代谢产物差异性分析

    谢凤凤;黎理;韦安达;朱华;

    目的:采用UPLC-MS技术对火炭母及硬毛火炭母进行次生代谢产物比较,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鉴定不同基原火炭母的差异性成分,并进行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富集分析。方法:应用UPLC-MS技术对火炭母及硬毛火炭母成分进行检测鉴定,得到差异性代谢产物,并进行PCA分析、聚类热图分析、OPLS-DA分析,最后进行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火炭母及硬毛火炭母共鉴定出20类359种次生代谢产物,差异代谢产物7类共63种,其中差异较大的是酚酸类、黄酮类成分,分别占比为8.36%和3.90%。硬毛火炭母与火炭母比较,有43种成分上调,20种成分下调。差异代谢产物以Stilbenoid, diarylheptanoid and gingerol biosynthesis(00945)、Dioxin degradation(00621)、Anthocyanin biosynthesis(00942)、Flavonoid biosynthesis(00941)等4条通路富集显著,主要为酚酸类及黄酮类成分的代谢通路。结论:火炭母和硬毛火炭母化学成分差异较大,临床上将二者共同作为火炭母药材入药欠妥,需要更多科学验证。该检测方法稳定可靠,可为二者有效成分的测定方法,为二者有效成分的代谢通路提供研究方向。

    2022年01期 v.45;No.455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5K]
    [下载次数: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6种香薷属植物挥发油化学型分析及其系统学意义探究

    朱金莲;杨礼攀;唐仁华;徐玉琪;张鑫婷;普春霞;

    目的:对6种香薷属植物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6种香薷属植物叶与花序的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技术测定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采用SIMCA进行主成分分析及SPSS.25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6种香薷属植物的挥发油,依据去氢香薷酮、香薷酮、玫瑰呋喃、胡椒酮、D-香芹酮、芳樟醇、乙酸香叶酯、香叶醇、1,8-桉叶油醇、γ-松油烯和β-蒎烯的相对百分含量可划分为11种化学型,其中PD型、PR型和CaDE型为新发现的化学型。结论:初步推测香薷属植物挥发油化学型的多样性与其分布范围大小无显著关系,而可能与花期的长短有关。依据已确认和推测的香薷属植物挥发油主成分代谢通路,推测鸡骨柴可能是最原始的类群,四方蒿次之,香薷、野草香、水香薷、野拔子相对进化。现有的香薷属挥发油化学型研究结果暗示着其在该属可能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

    2022年01期 v.45;No.455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1K]
    [下载次数:5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UPLC-Q-TOF-MS技术快速鉴定双冬胶囊的化学成分

    杜秋莹;黄家宇;王彬宇;王福勇;姚青青;李莉;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双冬胶囊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鉴定。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100 mm×2.1 mm, 1.7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30℃。电喷雾离子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扫描,扫描范围m/z 100~1 500,MS~E模式采集数据,通过与对照品、文献和自建数据库比对,对各离子峰进行鉴定。结果:从双冬胶囊中鉴定出80个化合物:环烯醚萜类11个,皂苷类11个,黄酮与异黄酮类22个,蒽醌类4个,萜类7个,有机酸类9个,生物碱类4个,香豆素类2个,内酯类4个,其他类6个。结论:建立的UPLC-Q-TOF-MS分析方法能全面快速地分析双冬胶囊中的化学成分,初步阐明其化学组成,为后续研究药效物质基础及提升质量标准奠定基础。

    2022年01期 v.45;No.455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下载次数:9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GC-MS分析三种不同方法提取大果木姜子鲜果、干果挥发油成分

    晏婷;周祖英;骆弟元;迟明艳;王爱民;黄勇;郑林;

    目的:采用GC-MS探讨不同方法提取大果木姜子鲜果、干果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索氏提取法、同时蒸馏萃取法三种不同方法提取大果木姜子鲜果、干果中挥发油,通过GC-MS分别对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采用三种提取方法所得大果木姜子鲜果、干果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存在一定差异,从水蒸气蒸馏提取大果木姜子鲜果、干果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44、37个成分,索氏提取法中鉴定出15、13个成分,同时蒸馏萃取法分别鉴定出41、36个成分。结论:三种不同提取方法对大果木姜子鲜果、干果挥发油的提取效果影响显著,研究其具体差异可为大果木姜子药材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022年01期 v.45;No.455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下载次数:8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质量分析

  • 地菍止血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及体外凝血活性初探

    王文旭;覃晓祎;麻秀萍;杨雅欣;刘静;钱松;

    目的:建立地菍50%乙醇提取物中正丁醇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探讨其与止血作用的谱效关系及体外凝血活性,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10批地菍50%乙醇提取物中正丁醇部位的指纹图谱;以毛细玻管法测定小鼠凝血时间,大鼠断尾法测定体外凝血效果;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关联药理作用数据与指纹图谱共有峰,分析地菍的谱效关系。结果:地菍50%乙醇提取物中正丁醇部位能明显缩短凝血时间,并具有体外凝血作用;建立的指纹图谱有14个共有峰,指认了没食子酸、牡荆素、芦丁3个成分;各共有峰与止血作用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的大小顺序为色谱峰5>9>4>1>7>6>14>10>13>12>2>11>3>8;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中共有峰1、3~13与止血时间呈负相关,且色谱峰1、3、4、7~9、11、12的VIP值>1。结论:该研究为地菍质量标准提升以及进一步药效物质研究提供参考。

    2022年01期 v.45;No.455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7K]
    [下载次数:7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不同产地阳春砂挥发油标志性差异成分分析

    班梦梦;范紫颖;张丹雁;林如意;于兵兵;

    目的:对比分析广东、广西、云南产地的阳春砂中挥发油成分,为不同产地阳春砂的鉴别提供依据。方法: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产地阳春砂挥发油,利用GC-MS法分析不同产地阳春砂挥发油成分,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法寻找阳春砂不同产地间差异性成分。结果:广东、广西、云南产样品中挥发油提取率分别为3.09%~4.29%、3.09%~4.38%、3.35%~4.20%;经GC-MS分析得出阳春砂主要成分32个;通过SIMCA-P 14.1软件分析得出广东与广西产样品的特征性差异成分为(-)-β-蒎烯、(1S)-(-)-冰片、3-蒈烯、ɑ-copaene、4-甲基-1-(1-甲基乙基)-双环[3.1.0]己-2-烯,广东与云南产样品的特征性差异成分为β-榄香烯,广西与云南产样品的特征性差异成分为β-榄香烯、莰烯、(1S)-(-)-冰片、4-甲基-1-(1-甲基乙基)-双环[3.1.0]己-2-烯。结论:不同产地阳春砂挥发油成分存在一定差异,该研究结果对鉴别不同产地阳春砂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22年01期 v.45;No.455 13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下载次数: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UPLC-MS/MS同时测定真武汤中16个成分的含量

    田萍;马开;张薇;梁瑞峰;周薪远;韩德恩;

    目的:建立UPLC-MS/MS法同时测定真武汤水煎液中附子灵、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羟基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猪苓酸C、茯苓酸、齿孔酸、姜酮、6-姜酚16个成分含量。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C_(18)(150 mm×2.1 mm, 1.8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25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5μL;采用ESI离子源,PRM二级定量模式。结果:真武汤中附子灵、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羟基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猪苓酸C、茯苓酸、齿孔酸、姜酮、6-姜酚分别在0.455~9.092μg/mL、0.901~18.018μg/mL、0.304~6.084μg/mL、0.511~10.220μg/mL、0.026~0.510μg/mL、0.107~2.144μg/mL、0.360~7.200μg/mL、0.181~3.620μg/mL、2.090~41.800μg/mL、12.700~254.000μg/mL、0.935~18.700μg/mL、0.061~1.220μg/mL、0.039~0.780μg/mL、0.042~0.840μg/mL、0.995~19.900μg/mL、0.494~9.880μg/mL的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7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33%~103.54%,RSD<4.00%。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一致,均将10批样品分为3类。结论:该研究建立的定量分析方法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为综合评价真武汤的质量提供实验依据。

    2022年01期 v.45;No.455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少腹逐瘀汤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8种成分测定

    吴修红;范梦佳;刘胜男;孙晓兰;孟广杰;杨东霞;

    目的:建立少腹逐瘀汤HPLC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没食子酸、氧化芍药苷、芍药苷、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阿魏酸、香蒲新苷、洋川芎内酯I、柚皮素的含量。方法:采用Diamonsil C_(18)(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60、323 nm。结果:10批少腹逐瘀汤样品指纹图谱中共确定18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在0.9900以上。8个成分在各自进样量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32%~100.76%,RSD为0.44%~1.60%。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少腹逐瘀汤的质量控制。

    2022年01期 v.45;No.455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ICP-MS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比较不同产地当归中无机元素的含量

    张明童;刘志荣;马潇;李冬华;宋平顺;张平;刘东升;

    目的:测定当归中无机元素含量差异,结合化学计量学模型,探讨当归产地溯源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来自甘肃省内和省外共计48批当归样品中37个无机元素的含量,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进行产地判别分析。结果: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甘肃产和非甘肃产的当归中无机元素存在显著差异,Cr、Mn、Rb、Sr、Ba为其差异主要指标性成分。结论:利用当归中无机元素含量差异,结合化学计量学模型可以对当归进行有效的产地判别,可为当归的产地判别提供依据。

    2022年01期 v.45;No.455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百合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丁青;邓淙友;梁月仪;陈芳;刘晓霞;杨文惠;陶晨璐;

    目的:建立百合药材指纹图谱,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寻找并鉴别百合药材中的质量差异标志物。方法:采用UPLC法建立百合的指纹图谱,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进一步确定百合药材的质量标志物。结果:15批百合样品指纹图谱具有14个共有峰,各批样品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0.910,指纹图谱方法重复性良好;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5批百合样品可分成4类,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表明色谱峰4、6、7、9、11~14号可作为百合质量差异的标志物。结论:该研究进一步弥补了百合质量评价标准的不足,可为百合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2022年01期 v.45;No.455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3K]
    [下载次数:7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枯芩、子芩中6个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刘林;涂海声;叶慧敏;李钟;齐怀远;黄志海;韩彬;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枯芩、子芩中6个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并对枯芩、子芩进行区分。方法:以黄芩苷为内参物,分别确定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苷、千层纸素A、黄芩素5个黄酮类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并测定含量。将结果与外标法(ESM)进行比较,对一测多评法结果进行验证。结果:以黄芩苷为内参物建立的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苷、千层纸素A、黄芩素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2.3578、2.6707、2.7829、2.5586、1.6006,18批黄芩样品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含量测定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子芩中黄芩苷与黄芩素、汉黄芩苷与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苷与千层纸素A的比值显著大于枯芩(P<0.01)。结论:该研究建立的一测多评法可用于黄芩饮片的质量评价。

    2022年01期 v.45;No.455 16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制剂与工艺

  • 基于HPLC-MS/MS法多指标优化蒙药三子散醇提取工艺

    李君;周旻昱;王跃武;白图雅;胡玉霞;张梦迪;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连三重四级杆质谱法(HPLC-MS/MS)同时测定蒙药三子散醇提液中10种指标成分含量(鞣花酸、没食子酸、柯里拉京、西红花苷Ⅰ、栀子苷、阿魏酸、槲皮素、川楝素、芦丁、绿原酸),并优化醇提工艺。方法:采用HPLC-MS/MS法及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条件:Shim-pack GIST-HP C_(18)色谱柱(100 mm×2.1 mm, 3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0.25 mL/min;进样量为2μL;柱温为35℃。以上述10种成分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以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进行醇提工艺优化。结果:在优化的色谱质谱条件下,三子散提取液中10种成分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1),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的RSD均小于5%;平均加样回收率94.12%~107.65%;优化后醇提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g/mL),乙醇浓度50%,提取时间1.5 h,提取3次。结论:建立的HPLC-MS/MS对三子散提取液中10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简便、快捷、准确;优化所得的醇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2022年01期 v.45;No.455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法优化碱水解人参茎叶三醇皂苷制备人参皂苷Rg2工艺研究

    史大臻;吴福林;谭璐;周柏松;刘金平;李平亚;赖思含;

    目的:利用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法优选制备人参皂苷Rg_2的最佳工艺参数。方法:以碱解反应的碱度、温度、时间作为考察因素,人参茎叶三醇皂苷中人参皂苷Rg_2含量作为评价指标,运用Design-Expert 8.0.5b软件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获得最佳工艺参数。结果:经优化得到碱水解人参茎叶三醇皂苷制备人参皂苷Rg_2的最佳工艺参数:反应碱度7.4%、反应温度187℃、反应时间5 h。验证试验表明,在此工艺参数下可将人参皂苷Rg_2含量提高至9.84%,且工艺稳定。结论:经过优化的工艺可有效提高人参茎叶三醇皂苷中人参皂苷Rg_2含量。

    2022年01期 v.45;No.455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药理

  • 杨桃根2-十二烷基-6-甲氧基-2,5-二烯-1,4-环己二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的保护作用

    吴娅妮;高雨桐;陈铭;韦秀莎;张士军;黄仁彬;

    目的:探讨杨桃根提取物2-十二烷基-6-甲氧基-2,5-二烯-1,4-环己二酮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小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及2-十二烷基-6-甲氧基-2,5-二烯-1,4-环己二酮高、中、低剂量组。使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复制T2DM合并NAFLD小鼠模型。连续给药治疗8 w,检测小鼠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计算小鼠肝脏指数;检测肝功能、血脂、TNF-α、IL-6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中p-P38MAPK蛋白表达;HE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2-十二烷基-6-甲氧基-2,5-二烯-1,4-环己二酮各组肝脏指数、FBG、FINS、HOMA-IR、TG、TC、ALT、AST、TNF-α、IL-6及肝组织p-P38MAPK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HE和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2-十二烷基-6-甲氧基-2,5-二烯-1,4-环己二酮各组肝脏病理损伤及肝细胞脂肪变性减轻,脂滴沉积减少。结论:2-十二烷基-6-甲氧基-2,5-二烯-1,4-环己二酮能改善T2DM合并NAFLD小鼠的糖脂代谢紊乱,改善其肝脏脂肪变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产生及调节p-P38MAPK蛋白表达有关。

    2022年01期 v.45;No.455 17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8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1,8-桉叶油素调控自噬改善高糖诱导的胰岛β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杨红;陈永鑫;蒋朝晖;文波;马晓;沈祥春;李悦;

    目的:研究1,8-桉叶油素对高糖诱导下胰岛β细胞损伤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培养的β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甘露醇组、高糖模型(25 mmol/L)组及1,8-桉叶油素低(0.25μmol/L)、高(0.5μmol/L)浓度组。1,8-桉叶油素预处理1 h后采用高糖作用细胞72 h。Western Blot法检测β细胞中自噬信号Beclin1、LC3、P62蛋白及凋亡信号Bax、Bcl-2蛋白表达;进一步采用自噬溶酶体抑制剂氯喹及激动剂雷帕霉素作用细胞后,检测β细胞中自噬信号Beclin1、LC3、P62蛋白及凋亡信号Bax、Bcl-2蛋白表达。考察1,8-桉叶油素对高糖诱导细胞中自噬信号及凋亡信号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高糖作用细胞后,可诱导β细胞凋亡,表现为促凋亡蛋白Bax表达上调及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同时诱导细胞中自噬不畅,表现为Beclin1、P62表达及LC3Ⅱ/LC3Ⅰ水平降低。给予1,8-桉叶油素预处理后,可显著改善上述蛋白的表达异常。氯喹作用细胞后,可使1,8-桉叶油素的改善作用被抑制甚至消失;雷帕霉素对上述蛋白的异常表达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结论:1,8-桉叶油素可显著改善高糖诱导的胰岛β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自噬不畅相关。

    2022年01期 v.45;No.455 182-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9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神香草提取物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康瑜;张亚杰;沈晓丽;毛艳;蔡晓翠;贺金华;

    目的:研究神香草40%乙醇洗脱物对LPS诱导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264.7)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建立炎症模型,检测神香草40%乙醇洗脱物对RAW264.7细胞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及核因-κB(NF-κ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信号通路及花生四烯酸(AA)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并考察加入相关抑制剂干预后神香草40%乙醇洗脱物对LPS诱导下RAW264.7细胞NO、TNF-α、IL-6生成的影响。结果:神香草40%乙醇洗脱物能显著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引起的TNF-α、IL-6、NO、LDH、前列腺素E_2(PGE_2)的释放及NF-κB、MAPK、NO/iNOS、花生四烯酸信号通路的核转位或荧光强度。加入相应抑制剂后,MyD88/NF-κB及NO/iNOS信号通路中神香草40%乙醇洗脱物药效减弱或消失。结论:神香草40%乙醇洗脱物能抑制LPS刺激下RAW264.7细胞相关炎性因子的产生,抑制NF-κB、MAPK、NO/iNOS信号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信号通路;初步确证神香草40%乙醇洗脱物通过调节MyD88/NF-κB及NO/iNOS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2022年01期 v.45;No.455 187-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5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香青兰总黄酮通过mTOR通路抗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

    邓洁;曹文疆;袁勇;郭新江;王新春;

    目的:研究香青兰总黄酮对缺氧复氧(H/R)损伤H9c2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H9c2细胞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香青兰总黄酮组、香青兰总黄酮+Rapamycin组。通过CCK-8实验选择缺氧复氧时间建立H9c2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及LDH、SOD、MD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LC3、Beclin1、P62、p-mTOR蛋白表达。结果:缺氧2 h复氧4 h建立H9c2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H9c2细胞活力显著降低,LDH、MDA水平及LC3Ⅱ、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SOD、p-mTOR/mTOR水平及P6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香青兰总黄酮组细胞活力及LDH、MDA水平和LC3Ⅱ、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SOD、p-mTOR/mTOR水平及P6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Rapamycin抑制了香青兰总黄酮对缺氧复氧损伤H9c2细胞的保护作用。结论:香青兰总黄酮对缺氧复氧损伤H9c2细胞的保护作用与激活mTOR信号通路抑制细胞自噬有关。

    2022年01期 v.45;No.455 194-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改善凝血纤溶系统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方彬宇;朱婷;张淑霞;孟祥宝;孙晓波;孙桂波;于蕾;

    目的:探究杏芎氯化钠注射液修复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模型,采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ELISA、Western Blot探究杏芎氯化钠注射液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能显著降低MCAO/R后的脑梗死体积,抑制血脑屏障(BBB)中MMP-3、MMP-9含量,提高claudin-5、occludin含量;降低血浆凝血纤溶相关因子(血小板膜蛋白CD61、D-dimer、GMP-140、PAI-1、TF、TXB_2、vWF)含量,升高血浆t-PA、AT-Ⅲ含量;促进脑组织缺血半暗带中AMPK磷酸化及上调NAMPT、SIRT1、PGC-1α、PPAR、ERRα、VEGF蛋白表达。结论: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能改善MCAO/R大鼠凝血纤溶系统紊乱,其机制与激活p-AMPK/SIRT1-PGC-1α/VEGF通路有关。

    2022年01期 v.45;No.455 199-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3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基于IL-6/STAT3、IL-13/STAT6信号通路探讨钩薄过敏颗粒对CVA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翟慧媛;唐鸿;于雷;王东旭;李锡晶;陈磊垚;

    目的:基于IL-6/STAT3、IL-13/STAT6信号通路探讨钩薄过敏颗粒减轻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 CVA)大鼠气道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及钩薄过敏颗粒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建立CVA大鼠模型,造模第15天开始每日给药,造模第28天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对各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进行计数,ELISA法测定BALF中炎症因子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大鼠肺组织中IL-6/STAT3、IL-13/STAT6信号通路上相关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钩薄过敏颗粒高剂量组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支气管壁变薄,炎症评分及BALF中炎性细胞计数、炎症因子水平及肺组织中STAT3、STAT6 mRNA和STAT3、p-STAT3、STAT6、p-STAT6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钩薄过敏颗粒能减轻CVA大鼠的气道炎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L-6/STAT3、IL-13/STAT6信号转导通路中相关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有关。

    2022年01期 v.45;No.455 204-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7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熟地黄多糖通过mTOR通路对多西他赛耐药前列腺癌细胞株自噬的作用机制研究

    夏旭;崔洪泉;胡培森;王交托;

    目的:探讨熟地黄多糖对多西他赛耐药前列腺癌细胞株自噬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多西他赛耐药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DU145-DR),以不同浓度熟地黄多糖作用12 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选择熟地黄多糖对DU145-DR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进行后续实验。将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熟地黄多糖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组与熟地黄多糖+IGF-1组,MTT法检测细胞相对活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率和自噬率,q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AKT、mTOR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和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熟地黄多糖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DU145-DR细胞增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熟地黄多糖组细胞相对活力显著降低,凋亡率、自噬率、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比值及自噬基因Beclin1 mRNA表达显著升高,P62、p-AKT、p-mTOR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熟地黄多糖组比较,熟地黄多糖+IGF-1组细胞相对活力显著升高,凋亡率、自噬率、LC3-Ⅱ/LC3-Ⅰ比值及Beclin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62、p-AKT、p-mTOR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熟地黄多糖对DU145-DR细胞株具有促进自噬、诱导凋亡和抑制增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mTOR信号通路有关。

    2022年01期 v.45;No.455 209-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健脾清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疗效及对肝组织中LXR-α、SREBP-1c表达的调节作用

    王峰;周光;吴颖;金玺;

    目的:探讨健脾清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喂养高脂饲料10 w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非诺贝特(0.4 g/kg)阳性对照组及健脾清脂方低(4 g/kg)、中(8 g/kg)、高(16 g/kg)剂量组,以普通饲料喂养的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各给药组大鼠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均连续灌胃4 w。末次给药后30 min以3%戊巴比妥钠溶液麻醉各组大鼠后,下腔静脉取血进行血脂(TG、TC)和肝功能(ALT、AST)测定。取各组大鼠的肝脏组织样本采用HE染色进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检测肝脏组织氧化应激指标(MDA、SOD、GSH-Px、ROS),qPCR检测肝组织LXR-α、SREBP-1c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LXR-α、SREBP-1c蛋白表达。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健脾清脂方中、高剂量组大鼠脂肪肝病变较模型组明显改善;与模型组比较,健脾清脂方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G、TC、ALT、AST水平显著降低,肝组织中SOD、GSH-Px水平显著升高,MDA、ROS水平显著降低,LXR-α、SREBP-1c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健脾清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脏中LXR-α、SREBP-1c的表达有关。

    2022年01期 v.45;No.455 214-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6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临床用药

  • 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文云波;杨勇;何开强;吴远;余壮;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8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84例肝郁脾虚型UC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分别给予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味联合西药治疗及单独西药治疗,疗程12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主要和次要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抑郁或焦虑、腹痛即泻、大便稀或黏液便、饮食减少、腹胀、肠鸣、排便不爽、舌脉及总积分)、临床疗效、抑郁及焦虑(HAMD、HAMA)评分、血清炎症因子(IL-2、IL-4、TNF-α、IFN-γ)、免疫功能(CD4~+、CD8~+、CD4~+/CD8~+)及血清MCP-1、TGF-β_1、DAO、5-HT水平,并记录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24%vs 80.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11.90%vs 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抑郁或焦虑、腹痛即泻、大便稀或黏液便、饮食减少、腹胀、排便不爽积分及总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HAMD、HAMA评分及血清IL-2、IFN-γ、TNF-α、CD8~+、MCP-1、 TGF-β_1、DAO、5-H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L-4、CD4~+与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肝郁脾虚型UC患者,给予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味治疗疗效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焦虑抑郁情绪,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免疫调节及抑制血清MCP-1、TGF-β_1、DAO、5-HT水平有关。

    2022年01期 v.45;No.455 220-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天虫定眩丸治疗痰瘀互结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黄旭;李先婷;江玉;

    目的:观察天虫定眩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栓前状态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天虫定眩丸。疗程4周。治疗前后进行欧洲眩晕评价量表(EEV)、痰瘀阻络证评分和眩晕障碍调查表(DHI)评分并进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记录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和血管搏动指数(PI);检测治疗前后血栓前状态指标(DD、vWF、sCD40L、FIB)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ET-1、NO、CGRP),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EEV、痰瘀阻络证评分和DHI评分显著降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显著增加,PI、vWF、sCD40L、DD、FIB、ET-1显著降低,CGRP、NO水平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7%(44/48),显著高于对照组76.60%(36/47)(P<0.01)。结论:天虫定眩丸治疗痰瘀互结型VBIV患者可改善血栓前状态、血管内皮功能及脑部血流异常情况,增加脑血流量,从而减轻眩晕程度和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且使用安全。

    2022年01期 v.45;No.455 225-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黄芪香砂六君子汤治疗伴Hp感染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气虚型)的临床疗效

    徐燕芳;卞银燕;童晓群;童宝燕;王玉宗;冯萍萍;

    目的:探讨黄芪香砂六君子汤治疗伴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功能性消化不良(FD)(脾胃气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杭州市临安中医院消化科门诊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伴Hp感染的FD患者(脾胃气虚型)8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43例加用黄芪香砂六君子汤治疗,用药4周。统计两组疗效差异及Hp根除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胃肠激素(MTL、VIP、GAS、SS)、胃动力学指标(胃窦收缩频率、胃窦收缩幅度、胃半排空时间),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6个月,记录FD及Hp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3%vs 81.4%)、Hp根除率(90.7%vs 74.4%)、FD复发率(7.14%vs 20.00%)及Hp复发率(7.69%%vs 18.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主要证候积分(脘腹痞满隐痛、纳差而饱、大便溏软和舌象)、次要证候积分(泛吐清水、口淡不渴、嗳气不爽)及总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MTL、VIP、GAS、SS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胃窦收缩频率和胃窦收缩幅度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胃半排空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两组未见肝肾功能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伴Hp感染的FD(脾虚气滞型)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和Hp根除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胃肠动力、胃肠激素水平,减少FD和Hp复发率,且用药安全。

    2022年01期 v.45;No.455 230-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考证

  • 岭南鲍姑艾(红脚艾)的品种考证

    吴孟华;邓静;张英;李杰;黄建香;林泽斌;曹晖;

    艾在中国广泛分布,自古亦广泛使用。各地作艾叶用者,包括菊科蒿属艾组多种植物,岭南地区鲍姑艾(红脚艾)为地方习用品种。该文对鲍姑艾的历代文献记载进行梳理,以谢宗万“中药品种、性、效相关论”为指导,并结合民族药物学田野调查,对鲍姑艾的品种进行本草考证。结果表明,推测因岭南地区偏于中国一隅,且封建社会男权视角下的女性盲点,“鲍姑艾”之名未见本草记载。实际上《肘后备急方》《本草经集注》中的艾叶应包含鲍姑艾,并在后世本草中得到延续。鲍姑艾的使用历史至少可追溯至晋代,因葛洪之妻鲍姑的使用而得名。结合民族药物学调查判断,鲍姑艾来源于菊科蒿属艾组植物南艾蒿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的叶,因植株根茎红色,民间称其为“红脚艾”。鲍姑艾以“红脚艾”之名,一直在岭南民间使用,为岭南道地药材,且其品质温和,与蕲艾等品种相比,更适合岭南人常出汗而阴不足、阴虚易上火的体质。考证结果理清了鲍姑艾的使用历史和现状,为鲍姑艾(红脚艾)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文献支持。

    2022年01期 v.45;No.455 235-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下载次数: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综述

  • 连作三七根际土壤自毒物质与微生物互作研究进展

    刘雨艳;保丽美;魏云林;字富庭;谭勇;

    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连作障碍是影响三七质量和产量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三七根系分泌的自毒物质是导致其连作障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该文对三七连作过程中的主要自毒物质的种类以及与根际土壤微生物互作的相互规律进行综述。

    2022年01期 v.45;No.455 242-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1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不同非生物胁迫对药用植物芍药影响的国内研究进展

    陆佳欣;王洪刚;王震;徐姣;刘秀波;马伟;

    在引种与栽植过程中,药用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会遭受各种非生物胁迫,这些逆境胁迫大多会抑制芍药的生长,甚至导致其死亡,但亦有部分研究表明适度的胁迫有利于芍药的生长发育。非生物胁迫不仅改变植株的表型性状,促使植物内部渗透调节物质、蛋白质、保护酶含量等发生改变,还能刺激植物体产生次生代谢产物来减轻损伤。该文概述了重金属、盐碱、干旱、水涝、低温、高温以及弱光这些逆境胁迫因子对芍药外部形态、内部生理生化以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以期使人们通过了解药用植物芍药适应逆境胁迫的生理机制来提高其抗逆性,为引种栽培与研究推广高产量、高质量的芍药提供理论参考。

    2022年01期 v.45;No.455 248-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9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去氧鬼臼毒素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司盈盈;柴站;孙彦君;潘如意;赵晨;韩瑞杰;

    去氧鬼臼毒素(deoxypodophyllotoxin, DPT)作为国家Ⅰ类抗肿瘤新药,正在进行Ⅰ期临床研究。它属于芳基萘内酯型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杀虫、保肝、抗炎、抗过敏、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病毒、抗血管生成、平喘等生物活性,其中抗肿瘤作用研究比较深入,通过抑制微管蛋白的聚集而产生细胞毒活性,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该文通过对DPT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全面揭示其可能的应用方向,为其深入开发利用提供新思路。

    2022年01期 v.45;No.455 25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药用植物与根瘤菌共生体系研究进展

    张广袤;李成义;梁婷婷;魏小成;周瑞娟;冯慧敏;强正泽;

    根瘤菌作为一类在土壤中普遍存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除可与常见的豆科药用植物形成共生固氮体系提升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外,其与部分非豆科药用植物作用也有类似的效果。研究根瘤菌与药用植物的共生体系,对于药用植物产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根瘤菌与植物共生的机理不断明确,应用技术不断成熟。作为药用植物学与微生物学的交叉研究,该文主要从根瘤菌的相关特性、药用植物根瘤菌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方面进行综述,为根瘤菌在中药产业中的进一步研究与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2022年01期 v.45;No.455 260-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8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材》杂志2022年征订单

    <正>《中药材》杂志是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中药科技学术刊物。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主办。主要报道中药材的种(养)技术(GAP),资源开发和利用,药材的加工炮制与养护,鉴别,成分,药理,临床,制剂,用药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自1978年创刊以来,质量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荣获全国医药信息成果奖和各类期刊奖。为“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2022年01期 v.45;No.455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药材》杂志投稿须知

    <正>《中药材》杂志是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中药科技学术性刊物(月刊),于1978年1月创刊。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近四十年来,质量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荣获全国医药信息成果奖和各类期刊奖。为“美国《医学索引》(IM/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

    2022年01期 v.45;No.455 265-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