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雷明;韩光明;寇祥明;王守红;张家宏;唐鹤军;袁秦;
目的:研究不同饥饿再投喂方式对宽体金线蛭幼蛭生长、消化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为其适宜养殖投喂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平均体重为(0.094±0.01)g的幼蛭为研究对象,处理方式为饥饿7、14、21 d,再分别恢复投喂23、16、9 d,养殖周期均为30 d。结果:宽体金线蛭幼蛭饥饿7 d恢复投喂后,除增重率外,其他生长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幼蛭补偿生长现象逐渐消失。饥饿14 d,幼蛭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饥饿7 d,幼蛭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恢复投喂,各组幼蛭消化酶活性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饥饿7 d,幼蛭各抗氧化酶活性(SOD、CAT、MDA、GPx)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长期饥饿对幼蛭的抗氧化酶活性存在显著影响(P<0.05),幼蛭饥饿21 d,经短期再投喂,其抗氧化酶活性(SOD、CAT、GPx、T-AOC)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该实验条件下,幼蛭饥饿7 d后恢复投喂,其具有完全补偿生长效应,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其补偿生长效应逐渐消失,且幼蛭体内强烈氧化还原反应短时间内无法消除。
2023年01期 v.46;No.46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李思雨;杨莉;韩梅;杨利民;
目的:探究不同施氮量与柴胡产量、质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之间的关系,为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二年生北柴胡为试验对象,研究不施氮肥(0 g/盆)、低氮(1.377 g/盆)、高氮(2.754 g/盆)三个处理的北柴胡产量、质量及其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差异。结果:外源施氮主要促进根中柴胡皂苷a的积累,其中低氮组含量较对照组提高51.35%,且该处理可显著提高根重及根冠比。同时氮肥的施入引起土壤pH值降低、β-葡萄糖苷酶活性增强,并促进土壤微生物代谢。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电导率、pH值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的主要因素,以醇类、胺类为碳源的微生物对氮素较为敏感。结论:适量的氮有利于柴胡根系生长发育及土壤微生态平衡,若土壤含氮量超过阈值,则会对植物根系发育、次生代谢产物及微生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2023年01期 v.46;No.467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谭清群;李继业;薛原;赵玳琳;杨昌明;何海永;
目的:分离鉴定贵州道地中药材多花黄精炭疽病病原,明确其种类和分类学地位,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依据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其致病性,结合病原菌形态特征和多基因(ITS、β-TUB2、GAPDH、ACT和CHS-1)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菌株HJ 12和HJ 20均能引起多花黄精健康植株发病,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菌株HJ 12和HJ 20与白蜡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aethianum标准菌株CBS 100063聚为一支,自展支持率为100%,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将2个菌株鉴定为白蜡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aethianum。结论:贵州多花黄精炭疽病病原为白蜡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aethianum。
2023年01期 v.46;No.467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代波;罗夫来;王华磊;李金玲;罗春丽;文平;
目的:探究5种不同土壤改良剂对连作天麻和蜜环菌生长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筛选缓解天麻连作障碍的土壤改良剂。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统计各处理天麻和蜜环菌的生长情况,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分析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真菌群落结构。结果:5种土壤改良剂(A.石灰;B.腐殖酸肥;C.枯草芽孢杆菌剂;D.哈茨木霉菌剂;E.抗重茬菌剂)均能降低母麻腐烂指数9.07%~63.60%,其中改良剂B、C、D和E能够提高天麻产量59.71%~424.83%,降低天麻感病指数34.29%~82.86%。改良剂B和D能促进蜜环菌的健壮程度和菌索粗度,5种改良剂能增加蜜环菌干重4.49%~83.06%,提升蜜环菌侵染指数4.90%~24.82%。5种改良剂对连作天麻生长的改善效果为D>E>C>B>A,促进连作天麻窝穴中蜜环菌生长由强到弱的顺序为D>B>C>A>E。天麻根际微生物研究中,改良剂A和E施用后土壤中真菌多样性增加,改良剂A、B和D可以增加真菌的丰富度,改良剂D和E与天麻正茬的真菌群落结构相似度高,改良剂C和E能降低天麻根际土壤中致病菌的丰富度,5种改良剂对天麻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改善效果为D>E>B>C>A。结论:5种土壤改良剂中,哈茨木霉菌剂对缓解天麻连作障碍效果最佳,其次是抗重茬菌剂,石灰效果最差。
2023年01期 v.46;No.467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下载次数:8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李碧青;邓志华;马珮瑶;高玉枝;
目的:探究生物炭降低铁皮石斛对重金属铜(Cu)和镉(Cd)吸收的效率及机制,为生物炭在铁皮石斛等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质浸泡于15 mg/L的Cu~(2+)和Cd~(2+)溶液,稳定后分别加入1%、5%及10%含量的不同种生物炭,以未施加生物炭的处理组作为对照,在种植铁皮石斛后10、30、50 d取样,运用ICP-OES检测铁皮石斛中2种重金属的浓度,分析玉米秸秆、污泥以及椰壳生物炭对铁皮石斛中重金属吸收的效果。结果:3种生物炭对重金属Cu~(2+)和Cd~(2+)都存在一定的吸附效果,其中添加10%的椰壳生物炭对Cu~(2+)吸附效果明显,平均去除率达30.99%;10%的玉米秸秆生物炭对Cd~(2+)吸附效果明显,平均去除率达27.95%。同时,3种生物炭对Cu~(2+)、Cd~(2+)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模型,主要为化学吸附,吸附过程近似为单分子层吸附。结论:施加生物炭可以降低铁皮石斛中重金属Cu~(2+)和Cd~(2+)的含量,且对2种重金属吸附力较强的生物炭种类不同,主要原因由于生物炭之间比表面积以及孔隙的差异,造成不同生物炭与重金属之间的离子交换和沉淀作用不同。
2023年01期 v.46;No.467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俊岭;李柏森;杨丽云;李娅琼;
目的:研究重金属镉对药用大黄叶绿素、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以了解重金属镉对药用大黄的毒害作用。方法:采用Porra等叶绿体提取分析方法,分析200μmol/L镉(CdCl_2)处理组和正常组的叶绿素含量差异;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分析镉处理的药用大黄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00μmol/L镉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减低;而且镉对药用大黄根尖细胞及叶肉组织细胞有明显的毒害作用。结论:镉对药用大黄生理生化指标有不良的影响。本研究为药用大黄在镉污染条件下合理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研究药用大黄重金属镉超标问题提供基础研究。
2023年01期 v.46;No.467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曾爱;李齐激;杨艳;廖秀;王丽;杨娟;杨小生;
目的:研究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 Franch.叶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方法:通过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及其质谱等波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采用微量倍比稀释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从马缨杜鹃叶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hododendrol(1)、(-)-rhododendrin(2)、benzyl-β-D-glucopyranoside(3)、(1R,7R,10S)-11-O-β-D-glucopyranosyl-4-guaien-3-one(4)、槲皮素(5)、methyl-2-O-β-D-glucopyranosylbenzoate(6)、(-)-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木糖苷(7)、(+)-南烛木树脂酚-9-O-β-D-吡喃木糖苷(8)、3,5-dimethoxyl-4-hydroxylphenylpropanol-9-O-β-D-glucopyranoside(9)、α-tocopherylquinone(10)、α-亚麻酸(11)、亚油酸(12)、β-谷甾醇(13)、lawsaritol A(14)、28-羟基-β-香树脂醇(15)。化合物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青枯菌有显著抑菌作用,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50和25μmol/L。结论:其中,化合物3、4、6、9、10、14为首次从杜鹃花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7、8、11、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3年01期 v.46;No.467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郑思润;张丹;傅秀娟;雷辉;岳美岑;罗禹;
目的:研究川滇香薷Elsholtzia souliei Lévl.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正反相柱色谱、MCI、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及制备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NMR等现代波谱技术对获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川滇香薷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1)、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2)、4′,5,6-三羟基-3′,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3)、3-吲哚甲醛(4)、5-羟甲基糠醛(5)、(+)-syringaresinol(6)、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8)、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酯(9)、香草醛(10)、对香豆酸乙酯(11)、perilloxin(12)、(E)-3,4-二羟基苯亚甲基丙酮(13)、N-feruloyltyramine(14)、(-)-rosiridol(15)、2-(4-羟基苯基)-乙二醇(16)、(1S)-(3-乙基苯基)-1,2-乙二醇(17)、1,2-羟基茉莉酮酸(18)、ethyl rosmarinate(19)、苯甲酸丁酯(20)、α-亚麻酸(21)、间羟基苯丙酸甲酯(22)。结论:其中,化合物3、6、12~19为首次从香薷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川滇香薷中分离得到。
2023年01期 v.46;No.467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卢光衣;杨锐;张倩茹;李宝晶;蒋华夷;何红平;
目的:研究斑籽木Baliospermum solanifolium(Burman) Suresh的化学成分。方法:斑籽木9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斑籽木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jugamacrin A(1)、ajugamarin B2(2)、反式-植物醇(3)、吐叶醇(4)、去氢吐叶醇(5)、黑麦草内酯(6)、β-谷甾酮(7)、7α-羟基谷甾醇(8)、6β-羟基-豆甾烷-4-烯-3-酮(9)、4-羟基苯甲醛(10)、苯基乙二醇(11)、2,6,2′,6′-四甲氧基-4,4′-二(1-羟基-2,3-环氧丙基)联苯(12)、蛇菰脂醛素(13)、榕醛(14)、松脂醇(15)、4-酮基松脂醇(16)、丁香脂素(17)、杜仲树脂酚(18)、十八碳癸二烯酸-2,3-二羟基丙酯(19)、单棕榈酸甘油酯(2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斑籽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3年01期 v.46;No.467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孙佳祺;颜小捷;卢凤来;陈月圆;蒋小华;李典鹏;
目的:研究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Chang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ODS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MCI柱、HSCCC等色谱方法对半枫荷茎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半枫荷茎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儿茶素(1)、(+)-lyoniresinol-3α-O-β-D-glucopyranoside(2)、lyoniside(3)、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α-L-鼠李糖苷(4)、ssioriside(5)、nudiposide(6)、灯盏花苷C(7)、1-hydroxy-3,4,5-trimethoxyphenyl-1-O-[6′-O-(4″-carboxy-1″,3″,5″-trihydroxy) phenyl]-β-D-glucopyranoside(8)、虎杖苷(9)、虎皮楠苷(10)、白藜芦醇(11)、(E)-resveratrol-3-(6″-galloyl)-O-β-D-glucopyranoside(12)、dehydroconiferyl alcohol(13)、2,3-bis[(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methyl]-1,4-butanediol(14)、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α-D-阿拉伯糖苷(15)、(+)-松脂素(16)、(+)-表松脂醇(17)、5,7,4′-tri-O-methylate-(+)-catechin(18)、arjungiucosideⅡ(19)、4-(α-rhamnopyranosyl)-3,3′,4′-O,O,O-trimethylellagic acid(20)。结论:其中,化合物5~2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3年01期 v.46;No.467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璐;张岚清;林立五;周琳;杨黎;张继虹;邱明华;
目的:研究皱叶黄杨Buxus rugulosa Hatusim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及NMR谱图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皱叶黄杨枝叶中分离得到10个黄杨生物碱,分别鉴定为:buxruguline F(1)、(-)-(E)-buxenone(2)、(-)-(Z)-buxenone(3)、trans-cyclosuffrobuxinine(4)、(-)-cyclosuffrobuxinine M(5)、(+)-16α-acetoxybuxabenzamidienine(6)、N_(20)-acetylbuxamine G(7)、N_(20)-acetylbuxamine E(8)、cyclovirobuxine-D(9)、cyclobuxosuffrine(10)。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3、5为首次从皱叶黄杨中分离得到。
2023年01期 v.46;No.467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何欢;王维玉;朱敏;覃思思;卢澄生;冯旭;韦建华;
目的:研究壮药斜叶黄檀Dalbergia pinnata(Lour.) Prain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聚酰胺等柱色谱及重结晶方法对斜叶黄檀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斜叶黄檀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乔松素(1)、2′,4′-二羟基查尔酮(2)、鹰嘴豆芽素A(3)、7,4′-二羟基-3′-甲氧基黄酮(4)、异甘草素(5)、芹菜素(6)、红车轴草素(7)、金圣草素(8)、球松素(9)、毛蕊异黄酮(10)、大豆素(11)、butin(12)、圣草酚(13)、3′,4′,6-三羟基橙酮(14)、木犀草素(15)、槲皮素(16)。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3年01期 v.46;No.467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田原;闵冬雨;樊晖;于艳;龚伟;陈民;曲功霖;
目的:分析比较辽宁道地药材石柱参不同部位(根、茎、叶、籽)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GC-MS联用对石柱参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析与鉴定。结果:从石柱参中共鉴定挥发性成分71种,主要包括萜、醇/酚、酯/醚等结构类型。根含有β-人参烯、葎草烯、辛乙二醇单十二醚等31种成分;茎含有(E)-β-金合欢烯、全顺式-5,8,11,14-二十碳四烯酸甲酯、顺式-β-金合欢烯等26种成分;叶含有6-十一醇、辛糖、7-表-顺式倍半香桧烯水合物等22种成分;籽含有3-甲基-1,5-戊二醇、石竹烯、邻苯二甲酰-3-乙酸等18种成分。4个部位的特有成分数量及相对含量合计分别为根18种、45.96%,茎13种、28.48%,叶12种、52.43%,籽11种、37.84%,4个部位的共有成分为1-己醇和石竹烯。结论:石柱参根、茎、叶、籽的挥发性成分均以萜、醇/酚、酯/醚为主,而4个部位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差异较大。
2023年01期 v.46;No.467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喻文韬;吴欢;于亚云;李军茂;冯育林;杨世林;张武岗;
目的:分析藓生马先蒿Pedicularis muscicola Maxi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HPLC-Q-TOF-MS)对藓生马先蒿的茎、叶部位的甲醇与水的提取物进行分析与鉴定,采用Welch Ultimate~?UHPLC XB-C18(100 mm×2.1 mm, 1.8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柱温:40℃,电喷雾离子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扫描采集数据。对藓生马先蒿不同部位的提取物图谱通过PeakView软件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果:从藓生马先蒿中总共鉴定出56个化合物。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14个,苯丙素苷类化合物9个,黄酮类化合物1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6个,木脂素类化合物8个,其他类化合物8个。结论:藓生马先蒿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具有差异,其中茎的醇提部位与叶的水提部位活性化合物数量较多,茎的水提部位较少。
2023年01期 v.46;No.467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颖;许文;徐伟;林羽;郑生文;周厚荣;林志杰;
目的:利用稳定同位素比率及碳氮含量差异,结合化学计量学,探讨太子参产地溯源应用的可行性,为太子参产地溯源识别提供新方法。方法:测定采自贵州、安徽、福建3个主产区太子参药材的稳定同位素比率以及碳氮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和Fisher判别分析(FLDA)对太子参进行产地判别。结果:不同产区太子参中的δD表现出产地差异;贵州太子参中碳含量平均值较高,福建太子参中氮含量平均值较高。采用稳定同位素比率和碳氮含量为指标进行PCA,样品基本上按照产地各自聚为一类。经OPLS-DA分析,差异成分为δ~(18)O、δ~(13)C、δD。根据主成分精简模型,仅以δ~(18)O和δ~(13)C为指标进行PCA和OPLS-DA,发现3个产区可以良好区分。δ~(18)O和δ~(13)C作为判别变量的FLDA经回代检验和交叉验证,产地判别准确率达100%和97.2%,对外部样品预测准确率达100%。结论:太子参中δ~(18)O和δ~(13)C具有产地特征,利用稳定同位素比率结合化学计量学可以实现对太子参产地的有效溯源,判别准确率较高,可作为太子参产地溯源的有效方法。
2023年01期 v.46;No.467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林希光;陈昕;孟江;周苏娟;孙悦;王淑美;
目的:基于谱效关系研究橘核抗氧化活性成分,筛选抗氧化活性质量标志物。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21批橘核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研究导致不同产地橘核质量差异的成分。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橘核抗氧化能力,通过Pearson相关性系数和灰色关联度进行谱效相关分析,并对筛选的活性成分进行药效验证,再采用UPLC-Q-Exactive/MS法测定药效活性成分含量。结果: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16个共有峰,指认出橙皮苷、柚皮苷、柠檬苦素、诺米林、黄柏酮5个成分。通过谱效关系分析筛选出15个成分可能具有抗氧化活性。活性成分验证结果显示橙皮苷和柚皮苷具有抗氧化活性且呈一定浓度依赖性。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在抗氧化活性高的样品中橙皮苷、柚皮苷含量较高。结论:该研究可阐明橘核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基础,为橘核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一定依据。
2023年01期 v.46;No.467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10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乔卫林;黄丽桃;彭丽华;陈炜璇;史军杰;陈金梅;
目的:建立罗布麻叶破壁饮片的UPLC指纹图谱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 C_(18)(100 mm×2.1 mm, 1.8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检测波长为360 nm;柱温为25℃。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对结果进行系统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并测定指认的成分的含量。结果:15批破壁饮片样品指纹图谱标定了17个共有峰,指认了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素3个成分;样品与对照图谱相似度为0.922~0.994,HCA及PCA分析将15批样品分为3类,OPLS-DA分析找到对评价罗布麻叶破壁饮片质量一致性和分类贡献较大的7个成分;罗布麻叶破壁饮片中的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素含量分别为2.338~4.092 mg/g、3.339~5.670 mg/g、0.135~0.696 mg/g。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可靠,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可用于罗布麻叶破壁饮片的质量评价和控制。
2023年01期 v.46;No.467 13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秀艳;温爱平;王晓琴;
目的:建立内蒙古不同地区10批小秦艽花的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对蒙药小秦艽花进行质量评价。方法:利用HPLC法建立蒙药小秦艽花指纹图谱,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使用SIMCA-P 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果:10批小秦艽花指纹图谱共匹配25个共有峰,共指认出11个成分,包括木犀草素-6-C-β-D-吡喃葡萄糖苷、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苷等;其与对照图谱相似度为0.827~0.997。PCA与OPLS-DA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可以很好的将小秦艽花样品分为呼和浩特市周边类、赤峰市赛罕乌拉类及锡林郭勒盟类。结论:该研究建立的HPLC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分离度高。建立的指纹图谱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药材的整体性,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分析法能为小秦艽花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2023年01期 v.46;No.467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洁;卢超;冯若冰;杨绯绯;杨玉珍;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牡丹皮中酚及其苷类(丹皮酚)、萜及其苷类(芍药苷、氧化芍药苷)、鞣质类(五没食子酰葡萄糖)、有机酸及其酯类(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黄酮类(槲皮素)等7个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_(18)(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以0.1%磷酸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54 nm。以丹皮酚为内参物,计算其他6个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并计算各成分的含量。结果:丹皮酚、芍药苷、氧化芍药苷、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五没食子酰葡萄糖、槲皮素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90);一测多评法测得7个成分的含量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该研究建立的牡丹皮含量测定方法结果准确,可为控制牡丹皮的整体质量提供参考。
2023年01期 v.46;No.467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9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旦增米吉;旦巴;顿珠;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藏药仁青常觉中没食子酸、柯里拉京、沉香四醇、鞣花酸、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6个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Phenomenex C_(18)(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磷酸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结果:上述6个成分分别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59%、100.73%、102.72%、101.86%、100.48%、101.58%,RSD分别为2.40%、2.86%、1.95%、1.97%、2.78%、1.93%。结论:该研究建立的HPLC同时测定藏药仁青常觉中6个成分含量的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为藏药仁青常觉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023年01期 v.46;No.467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童文琴;吴晓青;江芳;郑溢声;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潜阳封髓丹中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甘草苷、甘草酸铵5个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COSMOSIL C_(18)(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以乙腈-0.1%三乙胺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50 nm;柱温为35℃;进样量为10μL。结果:上述成分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46%~100.73%,RSD为0.98%~2.88%。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甘草苷、甘草酸铵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646、0.5311、0.3806、2.1580、1.2202 mg/g。结论:该方法快速便捷,重复性好,可用于潜阳封髓丹中5个成分的含量测定。
2023年01期 v.46;No.467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蔡治祥;王显悦;唐郁宽;刘杰;黄晨;陈汉威;
目的:从人参中分离纯化获得寡肽,并基于苯并芘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模型探究人参寡肽抗苯并芘诱导HUVECs炎症损伤的机制。方法:通过膜超滤、阴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过滤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的方法,从人参中分离具有保护活性的寡肽;CCK-8法检测并筛选出人参寡肽中抗苯并芘诱导HUVECs损伤活性最好的寡肽;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ROS、IL-1β、IL-6、IL-18、NO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芳基烃受体通路(AhR、CYP1A1)、凋亡相关(Bax、Bcl-2、Cyt C、APAF-1、pro-Caspase-9)、NLRP3通路(NLRP3、ASC、Caspase-1)、PI3K通路(p-PI3K、p-Akt)基因的mRNA和(或)蛋白表达;并进一步利用siRNA技术和抑制剂干扰AhR和PI3K通路的表达,检测各组细胞IL-1β、IL-6、IL-18含量变化。结果:从人参中共分离获得寡肽3个,其中人参寡肽-2(Phe-Thr-Glu-Gly-Pro)抗苯并芘诱导HUVECs损伤的活性最佳;人参寡肽-2可显著降低苯并芘诱导下HUVECs中ROS、IL-1β、IL-18、NO含量及细胞凋亡率和Bax、Cyt C、APAF-1、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及AhR、CYP1A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Bcl-2、p-PI3K、p-Akt蛋白表达(P<0.05或P<0.01)。使用siRNA和抑制剂干扰AhR表达可显著降低IL-1β、IL-18分泌;PI3K抑制剂可进一步提高苯并芘诱导下HUVECs的IL-1β、IL-18分泌。结论:人参寡肽-2可调控NLRP3炎性小体、AhR和PI3K/Akt信号通路,对苯并芘暴露所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炎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继而有助于内皮细胞功能损伤后的修复。
2023年01期 v.46;No.467 176-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王小兰;李孟;孙墨;王笑阳;郑晓珂;冯卫生;
目的:研究从地黄中提取的毛蕊花糖苷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其对细胞炎症、凋亡与自噬的影响。方法:采用OxLDL(150μg/mL)处理HUVEC细胞建立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毛蕊花糖苷50、100μg/mL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相对存活率;亚硝酸盐显色法及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NO、eNOS、IL-1β、IL-6、TNF-α含量;Annexin-V-PE/7AAD双染流式技术检测细胞凋亡;Flow Sight成像细胞仪检测自噬蛋白LC3A/B表达及自噬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与自噬相关蛋白Bax、Bcl-2、LC3B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毛蕊花糖苷可提高HUVEC细胞活力,降低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分泌及细胞凋亡率,促进细胞分泌NO与eNOS,升高LC3BⅡ/Ⅰ比值及自噬蛋白LC3A/B在细胞中标记的自噬百分率,降低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比值(P<0.05或P<0.01)。结论:毛蕊花糖苷可抑制炎症因子,减少细胞凋亡,增加细胞保护性自噬,改善内皮功能障碍。
2023年01期 v.46;No.467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秦红玲;胡跃强;谭露露;陈炜;卢健锋;陈海峰;农必华;
目的:探究清热化瘀方调控miR-137/Nix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机制。方法:PC1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miR-137 mimic组、Mimic-NC组和3-MA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ROS水平,ELISA检测TNF-α、IL-6含量。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清热化瘀方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脑I/R模型;采用mNSS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程度,ELISA检测脑缺血组织ROS、TNF-α、IL-6含量。采用RT-qPCR、Western Blot检测各组PC12细胞及大鼠脑缺血组织miR-137、Nix、Beclin-1、LC3表达。结果:PC12细胞瞬时转染miR-137 mimic可逆转OGD-R的损伤效应,提高细胞存活率及miR-137表达,降低Nix、Beclin-1、LC3-Ⅱ/LC3-Ⅰ表达及ROS、TNF-α、IL-6水平(P<0.05),与添加3-MA的效应一致。清热化瘀方可升高脑I/R大鼠脑组织miR-137表达,降低脑组织Nix、Beclin-1、LC3-Ⅱ/LC3-Ⅰ表达及ROS、TNF-α、IL-6水平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5)。结论:清热化瘀方可能通过升高miR-137表达,抑制Nix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进而改善大鼠脑I/R损伤,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2023年01期 v.46;No.467 1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曾奇虎;刘孟楠;李小林;白雪;杨思进;罗钢;
目的:探讨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组、二甲双胍组,使用高脂饲料及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心肌病模型。给药8 w后取材,检测血清GHb、TC、TG、LDL-C、HDL-C的水平;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和TUNEL染色分别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胶原沉积及细胞凋亡情况;采用RT-PCR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PI3K、AKT1、FoxO3a mRNA表达;采用Westerm Blot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p-PI3K、p-AKT1、p-FoxO3a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GHb、TC、TG、LDL-C水平及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心肌组织PI3K、AKT1、FoxO3a mRNA及p-PI3K、p-AKT1、p-FoxO3a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蛭龙活血通瘀胶囊组血清GHb、TC、TG、LDL-C水平及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血清HDL-C水平和心肌组织PI3K、AKT1、FoxO3a mRNA及p-PI3K、p-AKT1、p-FoxO3a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病理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心肌纤维肥大,排列紊乱,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区域可见弥漫性的纤维蓝染及坏死细胞,经治疗后细胞肥大、纤维蓝染及坏死情况明显改善。结论: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可通过上调心肌组织PI3K、AKT1、FoxO3a mRNA表达及其蛋白的磷酸化有效降低糖尿病心肌病大鼠GHb及血脂,抑制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凋亡。
2023年01期 v.46;No.467 197-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下载次数:10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 ] - 刘付轩;梁齐;黄明;林秋红;施旭光;贺颖颖;王利胜;
目的:探讨虎金方对MAFLD模型小鼠脂质代谢相关因子的影响及治疗作用。方法:将50只SPF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虎金方高(21.24 g/kg)、中(10.62 g/kg)、低(5.31 g/kg)剂量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予低脂饲料进行喂养,其余各组予高脂饲料进行喂养。造模成功后,虎金方各剂量组灌胃相应浓度药液,其余各组灌胃相应体积生理盐水,1次/d,共4 w。末次给药后,采血用于检测血脂及肝功能。分离适量肝组织投入4%多聚甲醛溶液内用于制作病理切片,其他肝组织用于检测脂质代谢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TC、TG、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1);HE及油红O染色观察结果显示,在小鼠的肝组织内可见分布较多脂肪空泡,肝细胞体积增大,部分组织细胞呈气球样病变,红色脂滴分布广泛;RT-PCR结果显示肝组织mTOR、S6K1、LXRα、FAS、SCD1 mRNA表达显著升高,ACC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虎金方各剂量组TC、TG、ALT、AST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肝组织内脂肪空泡明显减少,仅部分仍可见散在脂滴,其中以高剂量组改善尤为明显;虎金方各剂量组肝组织mTOR、S6K1、LXRα、FAS、SCD1 mRNA表达显著降低,ACC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虎金方对MAFLD小鼠有一定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脂质代谢相关因子,抑制脂质积累,促进脂质代谢有关。
2023年01期 v.46;No.467 202-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张伟梁;刘瑞琦;周丽娟;冯嘉树;黄颖娟;伍新林;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_A对尿酸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纤维化模型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尿酸溶液诱导的HK-2细胞纤维化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DMSO对照组及丹参酮Ⅱ_A组。CCK-8法检测HK-2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HK-2细胞凋亡,ELISA检测IL-1、IL-6、IL-8、TGF-β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损伤相关蛋白DRP1、p-DRP1(S616)、p-DRP1(S637)、OPA1蛋白表达,线粒体荧光探针观察线粒体形态。结果:丹参酮Ⅱ_A可抑制HK-2细胞纤维化模型的线粒体损伤与炎症反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IL-1、IL-6、IL-8、TGF-β水平及总凋亡率和DRP1、p-DRP1(S616)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DRP1(S637)、OPA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_A组的增殖情况有显著改善,IL-1、IL-6、IL-8、TGF-β水平及总凋亡率和DRP1、p-DRP1(S616)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DRP1(S637)、OPA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线粒体得到保护。结论:丹参酮Ⅱ_A可通过抑制线粒体损伤及炎症改善尿酸诱导的HK-2细胞纤维化。
2023年01期 v.46;No.467 207-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武曼;王大望;杨蕊菲;王战争;莫皎;冯飞雪;马艳侠;
目的:探究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奥沙利铂对结肠癌干细胞(cCSCs)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从结肠癌SW480细胞系中获得cCSCs,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复方苦参注射液组、奥沙利铂组、联合组,CCK-8法检测药物对cCSCs存活率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用药后cCSCs细胞凋亡情况;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用药后cCSCs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组、奥沙利铂组cCSCs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联合组效果较单药组显著(P<0.05),两药具有协同作用。两药单用与联用均能显著诱导cCSCs细胞凋亡,降低Cyclin D、Bcl-2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21、P27、Bax、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P<0.05)。联合用药的作用显著优于单独用药(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与奥沙利铂具有协同作用,可抑制cCSCs增殖,通过影响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调控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
2023年01期 v.46;No.467 21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叶红霞;齐妍强;贺颖西;胡艳丽;
目的:探讨肉苁蓉总苷与枸杞多糖配伍对不同月龄C57BL/6J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内胆碱能神经递质合成与降解、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3、6、9月龄C57BL/6J小鼠各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肉苁蓉总苷(100 mg/kg)组、枸杞多糖(100 mg/kg)组、联合(肉苁蓉总苷100 mg/kg+枸杞多糖100 mg/kg)组。灌胃给药30 d后,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避暗实验、跳台实验评价不同月龄各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比色法测定不同月龄各组小鼠大脑皮质AChE、ChAT、T-SOD、GSH-Px、MD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月龄联合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均有所提高,3,6月龄联合组小鼠大脑皮质ChAT、T-SOD活性显著升高,9月龄联合组小鼠大脑皮质ChAT、GSH-Px活性显著升高,6、9月龄联合组小鼠大脑皮质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肉苁蓉总苷与枸杞多糖配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3、6、9月龄C57BL/6J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脑内胆碱能神经递质合成与降解、抑制脑内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2023年01期 v.46;No.467 217-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