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丹;王振兴;艾军;石广丽;赵滢;张苏苏;郭建辉;
目的: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五味子新品种。方法:采用实生选种的方法,从多份五味子种质资源中筛选五味子优良实生单株,经无性繁殖定植于选种圃,对生物学特性及果实品质进行评价,并开展区域试验,选育出优质、丰产、抗病的黄色果实五味子新品种,并命名为‘金五味1号’。结果:分别于2012~2014年在长白县十四道沟镇、集安市通胜街道、吉林市左家镇开展‘金五味1号’品种比较试验,该品种与对照品种‘红珍珠’相比,树势相对旺盛,果实黄色,果穗较大,增产10%以上。2012年‘金五味1号’3年生园平均产量4 298.2 kg/hm~2,比对照增产21.3%;2013年‘金五味1号’4年生园平均产量7 584.2 kg/hm~2,比对照增产5.4%;2014年‘金五味1号’5年生园平均产量12 415.1 kg/hm~2,比对照增产10.1%。果实中含可溶性固形物9.90%,总酸含量5.63%,出汁率67.46%;干果含五味子醇甲0.555%,五味子醇乙0.090%,五味子乙素0.294%,其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标准要求。结论:五味子新品种‘金五味1号’具有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和综合抗性强等特点,于2016年3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20年04期 v.43;No.434 787-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杨莉;文子伟;付婧;夏融;潘根兴;杨利民;
目的:以不同类型生物质炭作为连作参地的土壤调理剂,分析其促进生长及改良土壤的效果。方法:结合土壤培养与田间栽培分析生物质炭处理后老参地土壤质量变化及人参种苗生长情况,运用灰色关联度及多元回归探讨影响连作人参种苗质量的关键土壤因素。结果:(1)生物质炭处理后连作人参种苗保苗率、根重、根长分别平均提高53.25%、45.90%、43.03%;(2)施用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增幅最大的是速效钾,其次为脲酶、有效磷、碱解氮、有机质;(3)灰色关联度与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均显示有效磷、有机质是影响重茬人参种苗生长的关键因素。结论:施用稻壳炭或玉米秸秆炭可显著促进连作人参种苗生长,其生长量的增加与生物质炭对老参地土壤质量的改善具有密切联系。
2020年04期 v.43;No.434 791-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8K] [下载次数:6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刘金亮;何光华;李隆云;宋旭红;廖尚强;
目的:探索渝丘陵山区双季米金槐的最佳嫁接时期、修剪时期和重截程度,制定嫁接和修枝技术方案,为槐米精细化和规范化生产提供指导。方法:试验以盛产期双季米金槐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考察不同嫁接时期对渝丘陵山区金槐嫁接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修剪时期和重截程度对槐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11月初嫁接的接穗萌发早,成活后长势旺、枝条长、枝条干物质积累量多、结米率高,但成活率低,仅为35%;12月初、翌年1月初和2月初嫁接的接穗萌发时间均比头年11月初嫁接的晚10 d左右,成活后的新生枝条长、枝条粗、枝条干物质积累量、结米率等均比头年11月初嫁接的差,但成活率更高,可达60%以上,此3个嫁接时期的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3月初嫁接的接穗在刚嫁接后7 d左右开始萌发,较其他几个嫁接时期的接穗萌发晚,成活后新萌发枝条长度、粗度、干物质积累量和结米率等均较低,但成活率高达96%。单株产量、复总状花序和总状花序数随着修剪时期推迟而降低,11月底和12月底修剪的槐米单株产量、复总状花序和总状花序数差异不显著,但与翌年1月底修剪的差异显著;当年生新枝的扩增率随着重截留桩长度的增加而增加,留桩长10 cm处理下的当年生新枝扩增率最低,留桩长15 cm处理下的新枝扩增率居中,留桩长20 cm处理下的新枝扩增率最高。结论:渝丘陵地区双季米金槐最适嫁接时期为3月份,修剪时期为12月初至12月底,重截时留桩长10~15 cm(约4~5个芽)。
2020年04期 v.43;No.434 797-8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朱艳霞;陈东亮;黄燕芬;傅丰贝;
目的:研究野菊花种子的衰老规律及PEG引发处理对老化种子的影响,探索提高老化野菊花种子活力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温高湿法(温度42℃、相对湿度100%)模拟种子老化过程,测定老化不同程度的野菊花种子SOD、POD、CAT活性,然后用PEG对老化种子进行引发,测定其发芽率和发芽势。结果:(1)野菊花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随老化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老化处理时间为72 h时,种子接近死亡,发芽率仅为8%。(2)老化处理0~72 h的野菊花种子,SOD、POD、CAT活性逐渐降低。(3)老化0、12、24、36、48、60、72 h的野菊花种子发芽率分别为63%、52%、41%、27%、17%、15%、8%,用较低浓度的PEG(1%~2.5%)引发后发芽率分别提高至68%、60%、49%、34%、24%、24%、14%。结论:1%~2.5%的PEG引发对老化野菊花种子发芽能力均具有一定的恢复和提高作用,可为种子引发技术在野菊花种子贮藏方面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2020年04期 v.43;No.434 802-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牛晓雪;李保华;李霞;包艳存;牟萌;路远;
目的:分析不同激素和化学试剂处理对石刁柏种子萌发的影响,确定适宜石刁柏种子萌发的最优处理方法。方法:在25℃条件下,统计不同浓度和种类激素、化学试剂及其组合下石刁柏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以清水为对照。结果:不同种类激素和化学试剂处理对石刁柏种子萌发影响不同,50~200 mg/L GA_3和5~20 mg/L IAA均能显著(P<0.05)提高石刁柏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最优处理浓度为100 mg/L GA_3,10 mg/L IAA;采用0.5%NaCl、FeSO_4、KNO_3处理以及在浸种前用20%NaOH软化种子5~15 min也能显著(P<0.05)改善石刁柏种子的萌发表现。对筛选出的效果较好的单一元素进行组合,结果发现10 mg/L IAA+0.5%FeSO_4组合对种子萌发的效果最好,能够极显著(P<0.01)提高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32.4%、87.5%和87.7%,发芽率可达95.3%;发芽高峰期从原来的第5天提前至第3天,缩短2 d,发芽高峰期每天出苗数由14.7%提高至34.0%,增长1.31倍;同时缩短发芽时间。结论:10 mg/L IAA+0.5%FeSO_4处理可改善石刁柏种子萌发,使发芽整齐一致,为种子育苗提供有效处理方法。
2020年04期 v.43;No.434 807-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小明;潘俊倩;落艳娇;徐超群;魏升华;郭宝林;
目的:在持续的不同光强条件下,分析拟巫山淫羊藿光合生理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对不同处理方法的适应性变化,确定该植物的最佳光照强度。方法:在L1[9.1±2.5μmol/(m~2·s)]、L2[18.2±2.5μmol/(m~2·s)]、L3[90.9±2.5μmol/(m~2·s)]和L4[163.6±2.5μmol/(m~2·s)]4种光强下,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检测了拟巫山淫羊藿植株在萌芽后持续处理60 d的光响应曲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在L2和L3光强持续处理60 d后其光响应曲线较高。随着处理光强从L1增大到L4,光合能力(P_(max))和光饱和点(LSP)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L2下植物的P_(max)最大,L2和L3下植物的LSP较大;光补偿点(LCP)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而表观量子效率(AQE)则呈现逐渐降低然后基本不变的趋势。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处理光强的增大,PSⅡ实际光能利用效率[Y(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参数(qP)等各项指标均呈现出逐渐降低然后基本不变的趋势,即处理光强从L1增大到L4,其光能利用能力先逐渐降低然后基本不变。结论:拟巫山淫羊藿在(18.2±2.5)~(90.9±2.5)μmol/(m~2·s)的光强范围内,其在多种光合和荧光参数上均有较好的光合表现,栽培时可根据此范围光强对拟巫山淫羊藿进行遮荫处理。
2020年04期 v.43;No.434 813-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下载次数: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严辉;李鹏辉;周桂生;郭盛;吴啟南;黄胜良;汪国强;
目的:对不同产地、规格姜类药材及饮片进行质量评价。方法:利用HPLC同时测定姜类药材及饮片中9种成分含量。结果:不同产地干姜中9种成分含量差异较大,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相同产地的干姜可以聚在一起;姜丝、姜皮、姜片和姜块中各成分含量差异较大;母姜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及α-姜黄烯含量整体高于子姜,其余成分含量反之;熏硫干姜中6-姜烯酚、8-姜烯酚、10-姜烯酚明显低于无硫干姜;生姜中姜酚类成分最高,干姜次之,姜炭最低,而姜烯酚和姜酮类成分含量与之相反。结论:产地和规格对干姜质量具有一定影响;熏硫后姜烯酚类成分发生转化;姜酚类成分在加工炮制过程中易转化为姜烯酚类和姜酮类成分。
2020年04期 v.43;No.434 817-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8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何芳;高必兴;赵春艳;齐景梁;周娟;兰志琼;
目的:调研藏药兔耳草的使用基原,对比研究其常用基原植物及药材的性状、显微特征。方法:对藏药兔耳草主产区及藏医院、藏药企业、市场开展实地调研,并收集常用且基原准确的兔耳草原植物及药材,采用体式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等仪器,结合植物分类学、性状鉴别法及显微鉴别法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藏药兔耳草为玄参科兔耳草属多种植物,常用基原植物有5种,分别是短管兔耳草、全缘兔耳草、圆穗兔耳草、革叶兔耳草及短穗兔耳草,其中全缘兔耳草、圆穗兔耳草及短管兔耳草使用频率较高。各基原植物的主要区别在于花序的形态、花萼后方开裂程度、花冠筒伸直或弯曲、茎直立或匍匐;药材性状的主要区别在于根茎大小、断面特征、匍匐茎的有无、叶的形态及花序;显微特征的主要区别在于叶柄横切面的栅栏组织细胞数目、根表皮细胞层数。结论:临床使用的兔耳草药材基原混乱,部分基原标准未收录;5种兔耳草在基原、性状、显微上均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此研究结果可有效鉴别。
2020年04期 v.43;No.434 824-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4K] [下载次数: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毛忠顺;龙月娟;包媛媛;冯光泉;朱有勇;何霞红;
目的: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确定三七圆斑病致病菌,同时在室内筛选抑制三七圆斑病致病菌的化学杀菌剂。方法:利用病原菌的rDNA构建系统发育树来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11种化学杀菌剂原药对三七圆斑病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供试三七圆斑病致病菌为槭菌刺孢Mycocentrospora acerina。化学药剂对菌株BH19-2菌丝体的抑制试验作用结果表明,95%福美双的EC_(50)值最低,仅为3.2365 mg/L;其次为95.1%氟硅唑,EC_(50)值为7.5097 mg/L;而97%多菌灵和97.5%苯酰菌胺的EC_(50)值均在15 000 mg/L以上。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98%百菌清、95%福美双、90%代森锰锌和95.1%氟硅唑对菌株BH19-2分生孢子萌发的EC_(50)值均小于10 mg/L,而97.5%苯酰菌胺的EC_(50)值最大,达到14 837.4635 mg/L。结论:在分子水平上证明供试菌株BH19-2、PL3-1-1和BH19-19均为Mycocentrospora acerina;95%福美双和95.1%氟硅唑对三七圆斑病致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以作为田间药效试验研究的备选农药。
2020年04期 v.43;No.434 831-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王宝川;刘晨;赖鑫;牟兰;刘建桥;线极成;田孟良;
目的:掌握四川剑阁县药用植物资源特征及药用植物区系特点,为该县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依托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县的外业普查工作,对四川剑阁县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分析,运用系统聚类及中国植被区划图来分析药用植物区系的特点。结果:此次调查共发现药用植物125科362属537种。调查区内药用植物属存在14种分布区类型及15个变型,植物区系中热带及温带性质显著,同时具有一定的古老成分和中国特有分布属。结论:四川剑阁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程度较高,应加大对剑阁县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该县药用植物资源。
2020年04期 v.43;No.434 836-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2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马雪;李小双;李银;张宝;黄勇;李勇军;
目的:研究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D-101大孔树脂柱层析、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F凝胶柱、正反相硅胶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并运用MS、NMR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酢浆草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fzelin(1)、salireposide(2)、异当药黄素(3)、金圣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leonuriside A(5)、(6S,7E,9R)-6,9-dihydroxymegastigma-4,7-dien-3-one-9-O-β-D-glucopyranoside(6)、uridine(7)、蒙花苷(8)、3,4,5-trimethoxyphenyl-1-O-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9)、lcariside F2(10)、3,4-dimethoxyphenyl-1-O-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1)、cucumegastigmaneⅡ(12)、腺苷(13)、(2S)-3-O-α-D-galactopyranosyl(1→6)-β-D-galactopyranosyl-1,2-di-O-[(9Z,12Z,15Z)-octadeca-9,12,15-trienoyl]-snglycerol(14)、6-C-β-glucopyranosyl-7-O-methylluteolinidin(15)。结论:以上1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酢浆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0年04期 v.43;No.434 853-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颜智;邱明华;李忠荣;刘育辰;
目的:研究乌鸦果Vaccinium fragile Franch.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D101大孔树脂、正相硅胶、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采用~1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乌鸦果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蒲公英萜醇(1)、乙酰乌索酸(2)、乌索酸(3)、山楂酸(4)、科罗索酸(5)、阿江榄仁酸(6)、铁冬青酸(7)、1β-羟基蔷薇酸(8)、19,23,24-trihydroxy-3-oxours-12-en-28-oic acid(9)、2α,3α,19α,23-tetrahydroxyurs-12-en-28-oic acid(10)、积雪草酸(11)、urs-12-ene-2α,3β,28-triol(12)、蔷薇酸(13)。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6~12为首次从越桔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0年04期 v.43;No.434 858-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程盛宇;Alaa Elshafei;于跃;李娜;郑明善;
目的:研究榆树皮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所得单体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1H-NMR与~(13)C-NMR)以及相关文献的佐证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榆树皮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胡萝卜苷(1)、methyl-α-D-apiofuranoside(2)、东莨菪苷(3)、nudiposide(4)、(+)-5′-methoxyisolariciresinol-9-O-β-D-xylopyranoside(5)、尿嘧啶核苷(6)、icariside E3(7)、4,5-甲氧基-3-羟基-1-苯酚-β-D-葡萄糖苷(8)、红景天苷(9)、icariside E4(10)、紫花松果菊苷A(11)。结论:其中,化合物2、3、5~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6、8、9、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0年04期 v.43;No.434 862-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李珂珂;门磊;弓晓杰;
目的:对人参花蕾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MCI gel、硅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NMR、MS等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人参花蕾中分离得到了10个脂肪酸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亚油酸甲酯(1)、α-亚麻酸甲酯(2)、α-亚麻酸甘油酯(3)、α-棕榈酸甘油酯(4)、姜糖脂A(5)、姜糖脂B(6)、(9E)-8,11,12-三羟基-十八碳烯酸(7)、棕榈酸(8)、(9E)-8,11,12-三羟基-十八碳烯酸甲酯(9)、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10)。结论:其中,化合物3~7、9、10为首次从人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0年04期 v.43;No.434 86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吴西;袁铭铭;周国平;曾顺;欧阳兰;钟瑞建;
目的:研究连钱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MPLC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连钱草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4′-二羟苯基)-1,3-胡椒环-5-醛(1)、β-蜕皮甾酮(2)、(6R,9R)-3-oxo-α-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3)、(E)-6-[9-(β-D-glucopyranosyloxy)butylidene]-1,1,5-trimethyl-4-cyclohexen-3-one(4)、丁香酚-O-β-芹糖-(1→6)-O-β-葡萄糖苷(5)、鹅掌楸碱(6)、丁香脂素(7)、杜仲树脂酚(8)、迷迭香酸正丁酯(9)、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3)]-β-D-fucopyranosyl-3β,16α,23,28,29-pentahydroxyoleana-11,13(18)-diene(10)、lucihirtin A(11)、毛冬青三萜B1(12)。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0年04期 v.43;No.434 870-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杜彩霞;顾玮;熊燕;黄烈军;苑春茂;郝小江;
目的:研究黔产黄苞大戟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ODS、RP-HPLC、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结果:从黄苞大戟地上部分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24-亚甲基环阿尔廷酸(1)、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2)、粘霉烯酮(3)、蒲公英萜酮(4)、(24S)豆甾-4-烯-3-酮(5)、泽漆内酯E(6)、槲皮素(7)、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8)、槲皮素-3-O-β-D-鼠李糖苷(9)、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木糖苷(10)、 8,8″-亚甲基双槲皮素(11)、没食子酸(12)、没食子酸甲酯(13)、原儿茶酸(14)、东莨菪亭(15)。结论:其中,化合物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5、6、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0年04期 v.43;No.434 875-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佳;郝小江;郑国伟;
目的:研究准噶尔乌头Aconitum soongaricum Stapf的生物碱成分及其对一氧化氮(NO)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硅胶柱、MCI-gel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准噶尔乌头的总生物碱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1H-NMR、~(13)C-NMR等波谱数据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评价这些化合物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NO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从准噶尔乌头中共分离得到16个生物碱成分,分别鉴定为:宋果灵(1)、准噶尔乌头胺(2)、azitine(3)、新乌宁碱(4)、欧乌头碱(5)、12-表-脱氢欧乌碱(6)、14-O-乙酰尼奥林(7)、苯甲酰乌头宁(8)、15α-羟基尼奥林(9)、欧乌头碱氮-氧化物(10)、(+)-isoboldine(11)、(+)-glaucine(12)、(+)-N-methyllaurotetanine(13)、N-methyl hordenine(14)、hordenine(15)、N-acetyl hordenine(16)。检测化合物1~13在25μmol/L浓度下对小鼠巨噬细胞NO生成的抑制作用,化合物3的抑制率为(68.2±5.9)%,其余化合物的抑制率均低于3%。结论:其中,化合物3、8、11~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具一定的抗炎活性。
2020年04期 v.43;No.434 880-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9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唐仁华;杨礼攀;张红霞;王葳;庞玉兰;普春霞;
目的:针对云南省15个居群东紫苏叶挥发油的化学型进行探讨。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东紫苏鲜叶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成分分析,采用SIMCA进行主成分分析及HemI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经GC-MS分析,共检测出114个化学成分,其中单萜含量为72.469%~91.855%,倍半萜的含量为3.727%~13.121%,对相对百分含量高于1%的22个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可将东紫苏叶挥发油划分为3种化学型,分别为C型、CT型(CT_1型、CT_2型)和T型。结论:化学型的分布与居群的空间距离无明显关联。推测得C型中的1,8-桉叶油醇可能是直接受基因1,8-桉叶油醇合酶的调控而合成,CT型中的1,8-桉叶油醇与α-乙酸松油酯的合成可能存在共同前体α-松油醇,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2020年04期 v.43;No.434 886-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2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尹莉君;王雨情;李坪;杨静;吴建明;唐灿;
目的:比较分析阳春砂与艳山姜的果实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法进行分离分析,查找NIST08.LIB谱库、CAS号和参考文献确定化学成分,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百分含量。结果:分别从阳春砂和艳山姜的果实挥发油中分离鉴定了81、91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98%、93.61%,主要为萜类和芳香族化合物。阳春砂中主要含有乙酸龙脑酯、樟脑、柠檬烯、莰烯;艳山姜中主要含有β-蒎烯、柠檬烯、α-松油醇、α-蒎烯。结论:姜科阳春砂与艳山姜的果实挥发油中既含有相同的化学成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中药和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开发中值得重视。
2020年04期 v.43;No.434 891-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下载次数:5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郭姝;刘杰;李娜;马飞祥;高建萍;薛培凤;董馨;
目的:建立杜仲皮及杜仲叶指纹图谱,结合一测多评(QAMS)法对杜仲叶代替杜仲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YMC-Pack ODS-A C_(18)(150 mm×4.6 mm, 5μm)色谱柱;以甲醇-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为35℃;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0 nm;建立杜仲皮、叶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进行整体观察和评价;采用一测多评法对其中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京尼平、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建立了杜仲皮、叶指纹图谱,杜仲皮含有16个共有峰,杜仲叶含有20个共有峰,其中皮与叶间含有6个共有峰,确证与其差异相关的1个成分为5号京尼平苷。采用一测多评法对其中5种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与杜仲皮相比,绿原酸在杜仲叶中含量偏高,京尼平苷酸、京尼平苷及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在杜仲叶中的含量偏低(P<0.05)。结论:在降血脂、降糖、抗菌消炎等方面杜仲叶或可代替杜仲皮使用。
2020年04期 v.43;No.434 896-9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6K] [下载次数: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李思谦;章顺楠;张凤莲;周立红;周梦鸽;刘朋;柳文媛;
目的:研究不同工艺条件下丹酚酸B的降解动力学及降解过程中产物变化规律。方法:采用UPLC技术,分别考察丹酚酸B在不同温度(20~100℃)、pH(1.0~8.5)下的降解动力学及降解过程中9种产物的峰面积变化情况,并利用UPLC-Q-TOF-MS技术对产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丹酚酸B在不同温度、pH下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降解体系中产物来源途径多样,产物中丹参素、紫草酸和紫草酸异构体为酯键水解反应产物,原儿茶醛为氧化反应产物,丹酚酸D和迷迭香酸为自由基反应产物,丹酚酸E为开环还原反应产物,丹酚酸B异构体为异构化反应产物,丹酚酸A为开环脱羧反应产物。不同条件下反应平衡可能发生改变,故具有不同的优势途径及产物。结论:丹酚酸B在不同工艺条件下降解过程中各产物的变化规律不同,可通过检测各指标成分的含量把握体系中各类型降解反应进行的程度,为制定科学的质量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2020年04期 v.43;No.434 903-9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0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俊;刘美余;黎云清;卢汝梅;李兵;
目的:采用HPLC法建立10批不同产地盒果藤样品的指纹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COSMOSIL 5C_(18)-PAQ(250 mm×4.6 mm, 5μm)柱;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20 nm;流速为0.8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建立10批不同产地盒果藤样品的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利用SPSS 2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建立10批不同产地盒果藤药材的指纹图谱,确定22个共有峰。10批样品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为0.853~0.960。3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837%。结论:该研究建立的盒果藤指纹图谱具有较高的重现性、稳定性及专属性,为盒果藤药材的质量控制和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0年04期 v.43;No.434 910-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4K] [下载次数: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彬若;刘录;李晓红;杨竹雅;
目的:研究彝药地蜈蚣中的化学成分,建立其中部分成分的含量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现代色谱技术对地蜈蚣的乙醇浸膏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运用HPLC法建立其中5个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1)、(+)-阿福豆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2)、紫云英苷(3)、阿福豆苷(4)、multiflorin A(5)、multiflorin B(6)。以甲醇-水(35∶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 nm,测定了(+)-阿福豆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的含量;以甲醇-0.2%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5 nm,测定了紫云英苷、multiflorin B、阿福豆苷、multiflorin A的含量;上述5个成分在同一采集地样品中的含量具有一定差异。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所建立的含量检测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对于地蜈蚣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和指导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2020年04期 v.43;No.434 915-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0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燎原;曾昭君;张雪兰;张志鹏;甘力帆;程学仁;徐杰;
目的:建立基于标准汤剂的鲜鱼腥草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为鲜鱼腥草配方颗粒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依照标准汤剂的制备要求,制备15批鲜鱼腥草标准汤剂及3批配方颗粒,计算出膏率;利用UPLC法测定标准汤剂和配方颗粒中指标成分槲皮苷的含量、转移率以及指纹图谱。结果:15批鲜鱼腥草标准汤剂出膏率为3.45%~4.77%,槲皮苷含量为0.54%~2.08%,转移率为56.86%~86.50%;建立了鲜鱼腥草标准汤剂U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7个共有峰,指认了5个成分。结论:该研究建立的基于标准汤剂的鲜鱼腥草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合理可靠、稳定可行,可为鲜鱼腥草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020年04期 v.43;No.434 920-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8K] [下载次数:6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陆毅;张睿懿;段银;陈凌云;张伟;
目的:建立灯盏花HPLC指纹图谱,测定其中4个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_(18)(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35 nm;柱温为35℃;采用HPLC法测定12批灯盏花样品的指纹图谱,建立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采用外标法测定12批不同采收时间灯盏花中绿原酸、灯盏花乙素、3,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4,5-二咖啡酰奎宁酸的含量。结果:12批灯盏花药材指纹图谱共标定了20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4个化学成分。12批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80。不同采收时间样品中4个成分含量差异较大,根中绿原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含量最高,叶中灯盏花乙素、4,5-二咖啡酰奎宁酸含量最高。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行,可用于控制灯盏花药材的质量。
2020年04期 v.43;No.434 927-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7K] [下载次数:7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佩仪;李春彦;晏烽根;黎雄;莫秀梅;吴依娜;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连翘(青翘)中异连翘酯苷、连翘酯苷A、连翘苷、Cornoside、五福花苷酸、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6个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Synerg~(TM) polar-RP 80A色谱柱(250 mm×4.6 mm, 4μm),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6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检测波长为240 nm。结果:6种成分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13%~102.06%,RSD为0.72%~1.47%。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稳定、可控,可为连翘药材的质量评价与控制提供参考。
2020年04期 v.43;No.434 93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2K] [下载次数:9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佟玉良;关雨佳;孙慧峰;张丽宏;姚远;李建民;张宁;
目的:探讨补骨脂提取物对淀粉样前体蛋白/早老素1双转基因小鼠(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APP/PS1小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盐酸多奈哌齐(0.65 mg/kg)组、抗脑衰胶囊(0.585 g/kg)组及补骨脂提取物(0.5 g/kg)组,每组15只,另取15只C57小鼠为正常对照组,灌胃给药,1次/d,共灌胃90 d。行为学实验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下丘脑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下丘脑区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及黄体生成素受体(LHR)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平均潜伏期显著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及靶象限停留时间显著增加,避暗潜伏期延长且错误次数显著减少(P<0.05或P<0.01);模型组下丘脑细胞核排列错乱,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结构受损,盐酸多奈哌齐、抗脑衰胶囊组及补骨脂提取物组神经元细胞核排列较紧密,神经元细胞较多、结构趋于完好;与模型组比较,补骨脂提取物组下丘脑ERα、ERβ、FSHR、LHR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补骨脂提取物能显著改善APP/PS1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增加ERα、ERβ、FSHR、LHR的表达有关。
2020年04期 v.43;No.434 946-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2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钟婵;黄李冰雪;陈远能;张涛;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平台和网络可视化工具探讨疏肝健脾方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的网络药理学机制。方法:挖掘疏肝健脾方活性化合物及有效靶点基本信息,利用相关软件依次完成化合物-靶点网络的构建和分析、维恩(Venny)分析、蛋白互作(PPI)网络、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结果:获得47个活性化合物,123个有效靶点和57个药物-疾病靶点。PPI网络中关键蛋白有10个,包括TP53、JUN、MAPK3、MAPK1、HSP90AA1、ESR1、EGFR、VEGFA、RB1、MAPK14。GO分析中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 BP)共615个条目,细胞组成(Cell Component, CC)共46个条目,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 MF)共59个条目。涉及的主要通路包括HIF-1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Toll-like受体信号通路、NOD-like受体信号通路和NF-kappa B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从网络药理学角度深入探讨疏肝健脾方干预IBS-D的药用机制,旨在为实验和临床研究提供新的前景。
2020年04期 v.43;No.434 951-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6K] [下载次数:1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 ] - 陈烨;严瑞;贾崇高;宋文玉;
目的:基于YKL-40和Wnt/β-catenin通路探讨山茱萸颗粒对糖尿病肾病(DN)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构建大鼠糖尿病肾病模型,实验分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山茱萸颗粒(300 mg/kg)组、Wnt-C59(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剂,30 mg/kg)组,给药并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的一般体征变化,连续2 w,造模第14天处死大鼠,检测大鼠血肌酐(Scr)、尿素氮(BUN);HE染色、PAS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的形态变化,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的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Ⅳ型胶原蛋白、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的表达,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肾组织YKL-40、 Wnt4、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Scr、BUN显著升高(P<0.05),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肾小球系膜区的PAS阳性表达及肾小球和肾小管中纤维性物质沉积明显增多,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改变明显,肾组织Ⅳ型胶原蛋白、TGF-β_1表达及YKL-40、Wnt4、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山茱萸颗粒组、Wnt-C59组大鼠Scr、BUN显著降低(P<0.05),组织病理学明显改善,肾小球系膜区PAS阳性表达及纤维性物质沉积在肾小球和肾小管中表达明显降低,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改变有所恢复,肾组织Ⅳ型胶原蛋白、TGF-β_1表达及YKL-40、Wnt4、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山茱萸颗粒组与Wnt-C59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茱萸颗粒能改善DN大鼠的肾脏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YKL-40表达,从而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2020年04期 v.43;No.434 961-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0K]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0 ] - 王凯;李岚;
目的:探究泡桐花总黄酮对哮喘的疗效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卵清蛋白致敏诱导小鼠哮喘模型,泡桐花总黄酮低(50 mg/kg)、中(100 mg/kg)、高(200 mg/kg)剂量灌胃给药治疗。末次攻击后48 h,吸入乙酰甲胆碱测定小鼠气道高反应性。瑞士-吉姆萨染色分类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炎症细胞数,ELISA法测定血清中IgE和BALF中细胞因子IL-4、IL-5、IL-13水平,q-PCR检测气道平滑肌相关因子TGF-β_1、α-SMA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HE和AB-PAS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泡桐花总黄酮能显著抑制哮喘小鼠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数,降低血清IgE和BALF中IL-4、IL-5、IL-13水平及气道阻力。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泡桐花总黄酮能有效抑制炎症细胞浸润和黏液分泌。q-PCR结果表明泡桐花总黄酮能下调哮喘小鼠肺组织TGF-β_1、α-SMA mRNA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桐花总黄酮可抑制哮喘小鼠肺组织Wnt5a、Wnt7a、β-catenin、GSK-3β蛋白表达。结论:泡桐花总黄酮可通过改善哮喘小鼠气道重塑而发挥对哮喘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2020年04期 v.43;No.434 968-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8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白茹;刘欣欣;牛雯颖;王呈祥;
目的:研究滋膵饮对高脂饲料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血液粘度、胰腺组织结构及胰岛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 w,一次性腹腔注射STZ(35 mg/kg)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0.2 g/kg)阳性对照组及滋膵饮高(14.0 g/kg)、中(7.0 g/kg)、低(3.5 g/kg)剂量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每天灌胃给药1次,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2 w,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胰岛素(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取胰腺行HE染色观察组织结构变化;胰岛细胞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在降糖方面,滋膵饮能降低糖尿病模型大鼠FBG水平、升高INS水平(P<0.05或P<0.01),修复受损伤的胰腺,减少胰岛细胞的凋亡,其中以滋膵饮高剂量组降糖效果最佳;在调脂方面,滋膵饮能降低糖尿病模型大鼠TG、CHOL水平,升高HDL-C水平(P<0.05),其中滋膵饮高剂量组调脂效果更佳;在调节血液粘度方面,滋膵饮能降低全血高切、低切粘度(P<0.05或P<0.01),其中滋膵饮高剂量组降低血液粘度效果更强。结论:滋膵饮能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改善血脂,降低血液粘度,并通过修复胰腺组织损伤,升高胰岛素水平,降低胰岛细胞凋亡指数达到降糖疗效。
2020年04期 v.43;No.434 974-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7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吴君;侯雪楠;韩芸;徐迎涛;梁伟玲;刘波;
目的:观察五苓散对高血压大鼠AVPR-V2、AQP2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58只,建立DOCA-Salt高血压大鼠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五苓散高、中、低剂量组。ELISA测定血清中ALD、ADH水平,分别用PCR和Western bolt检测肾组织AVPR-V2、AQP2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五苓散均能显著降低高血压大鼠血压(P<0.01)。中、高剂量五苓散能显著降低高血压大鼠血清ADH、ALD水平及肾脏组中AVPR-V2、AQ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五苓散能降低DOCA-Salt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肾脏组织中AVPR-V2、AQ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有关。
2020年04期 v.43;No.434 978-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1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 ] - 毛成远;顾应江;侯小林;钱静;
目的:探讨三七皂苷Rg_1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神经损伤及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15 mg/kg)阳性对照组及三七皂苷Rg_1低(25 mg/kg)、高(100 mg/kg)剂量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第2天灌胃给药,1次/d,共8 w。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取大鼠海马组织,化学比色法检测海马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TUNEL染色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情况;Western blot分析大鼠海马组织中cleaved-Caspase-3、磷酸化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5(p-MEK5)、MEK5、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5(p-ERK5)和ERK5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认知能力显著降低,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率显著升高,海马组织SOD活性及p-MEK5/MEK5、p-ERK5/ERK5水平显著降低,海马组织MDA、IL-1β、TNF-α水平及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三七皂苷Rg_1能显著改善VD大鼠认知功能,降低海马神经元凋亡率,提高海马组织SOD活性及p-MEK5/MEK5、p-ERK5/ERK5水平,降低海马组织中MDA、IL-1β、TNF-α水平及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P<0.05)。结论:三七皂苷Rg_1能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改善海马组织炎症和氧化损伤,从而提高VD大鼠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MEK5/ERK5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2020年04期 v.43;No.434 981-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6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明;李天苏;杨倩文;
目的: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观察白藜芦醇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致肺炎小鼠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用RSV滴鼻感染BALB/c小鼠建立模型。实验分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PI3K抑制剂渥曼青霉素组及白藜芦醇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称量小鼠体质量和肺质量计算肺指数;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电镜下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烘箱烘干后计算W/D以评估肺水肿;ELISA试剂盒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I3K、p-Akt、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指数显著升高,肺水肿显著,肺组织MPO活性显著升高,肺部组织细胞染色体聚集,核膜固缩,肺部病变症状显著,肺组织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及PI3K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Akt、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肺指数显著降低,肺水肿显著缓解,肺组织MPO活性显著降低,肺部病变症状显著减轻,肺组织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及PI3K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Akt、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抑制RSV所致的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发挥对RSV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2020年04期 v.43;No.434 986-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0K] [下载次数: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 ]
- 袁艺;肖丹;杨斯皓;吴佳莉;詹云;
目的:探讨养心宣肺汤辅助治疗肺心病(CPHD)急性加重期(心肺气虚,痰湿阻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2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措施:注射用头孢唑肟,2 g/次,2次/天,静脉滴注;注射用盐酸氨溴索,30 mg/次,2次/天,稀释后静脉滴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0.5~1 mg/次,2次/天;螺内酯片,20~40 mg/次,1次/天,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养心宣肺汤内服,1剂/天。疗程2周。检测治疗前后氧分压(PaO_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测量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流速峰值比值(E/A)、肺动脉收缩压(PASP)和肺动脉平均压(MPAP);进行治疗前后呼吸困难严重程度和中医证候评分;检测治疗前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综合疗效显著好于对照组,PaO_2、LVEF、SV、CO、E/A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_2、PASP、MPAP、NT-proBNP、TNF-α、PCT、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养心宣肺汤内服治疗CPHD急性加重期(心肺气虚,痰湿阻肺证)患者,可进一步改善呼吸功能、控制心力衰竭,减轻了临床症状,并能抑制炎性反应,改善预后,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2020年04期 v.43;No.434 991-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7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陈天杰;张明红;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并基于β_2AR/β-arrestin2/NF-κB信号转导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慢性复发型UC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肠黏膜中β_2AR、β-arrestin2、NF-κB p65表达及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IL-8、TNF-α、INF-γ、IGF-1、HIF-α、MMP-9),评价中医证候评分、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及内镜活动指数(EAI)。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及EAI显著低于对照组,6个月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肠黏膜中β_2AR、β-arrestin2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肠黏膜NF-κB p65表达及血清IL-1β、IL-6、IL-8、TNF-α、INF-γ、HIF-α、IGF-1、MMP-9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复发型UC能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肠黏膜损伤修复,降低复发率,其机制可能与调节β_2AR/β-arrestin2/NF-κB信号通路及下游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有关。
2020年04期 v.43;No.434 996-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5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茅菲;徐京晓;
目的:探究养血当归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围绝经期功血)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6月期间诸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围绝经期功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养血当归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FSH、E_2、LH、HGB水平和子宫内膜厚度,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控制出血时间和完全止血时间,所有患者随访1年,统计3、6、12个月内复发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LH、E_2、FSH、HGB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H、E_2、FSH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HG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控制出血时间和完全止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6、12个月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围绝经期功血患者采用养血当归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效果显著,各项性激素水平和子宫内膜厚度均恢复正常水平,贫血症状改善,安全性尚可。
2020年04期 v.43;No.434 1000-1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2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登;闫抗抗;曹青;王娣;
目的:运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聚类分析法分析各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药防治方案中内服预防处方组方规律,为COVID-19的预防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的Apriori算法对处方组成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使用SPSS Statistic 25.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寻求高频药物组合。结果:纳入研究的56份处方共涉及中药79味,排名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黄芪、金银花、甘草、白术、防风;频次分析发现处方药物多以性寒,味甘、苦、辛,归肺、脾、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共产生"黄芪-白术-防风"、"桔梗-甘草"、"金银花-连翘"等16对关联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共得"黄芪-白术-防风"、"桔梗-甘草"等4个聚类方。结论:各地区COVID-19中药内服预防方案主要以"黄芪-白术-防风"、"桔梗-甘草"、"金银花"或"金银花-连翘"药物组合为基础,共奏预防功效。
2020年04期 v.43;No.434 1032-1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1K] [下载次数:5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1 ] - 刘施吟;胡渊龙;陈宪海;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神术散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对神术散所包含的中药进行可能的活性成分和靶点预测,通过Cytoscape 3.7.2建立药物-成分-靶点作用网络,并使用STRING网站进行靶点蛋白互作分析、运用Cytoscape 3.7.2进行可视化;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36个神术散的有效成分和125个预测靶点。富集分析共得到生物学进程23个,细胞学组分8个,分子功能9个,11条KEGG通路。结果显示神术散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机制中,其主要为癌症相关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结论:神术散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能存在多通路、多靶点,这为进一步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也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提供了生物信息学基础。
2020年04期 v.43;No.434 1038-1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8K] [下载次数:2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范卫锋;李皓翔;梅全喜;杨光义;张显惠;文秀英;杨丹;
目的:探寻防瘟九味饮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网络药理学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检索防瘟九味饮中黄芪、苍术、防风、广藿香、葛根、芦根、板蓝根、连翘、贯众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UniProt等数据库查询靶点对应的基因,Cytoscape 3.7.2构建防瘟九味饮化合物-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活性化合物作用靶点PPI网络,利用Bioconductor对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通路。结果:化合物-靶点网络包含75个化合物和相应靶点43个,涉及IL6、MAPK8、CASP3、IL10、MAPK1、CXCL8、CCL2、IL1B、PTGS2、IFNG等关键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75个(P<0.05),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145条信号通路(P<0.05),涉及AGE-RAGE、IL-17、Influenza A、Chagas disease(American trypanosomiasis)、TNF等信号通路。结论:防瘟九味饮中活性化合物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020年04期 v.43;No.434 1044-1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9K] [下载次数:1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