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 《中药材》杂志征稿简约

    2006年11期 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芷栽培措施研究

    张志梅;郭玉海;翟志席;邓素君;赵志民;付秀敏;卜彦英;赵永华;杨春清;

    目的:探讨播期、密度、施肥等栽培措施对白芷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称重法测定白芷产量。结果:4月20播种的白芷产量最高为8373 kg/hm2,与4月5日和5月5日播种的白芷比较差异显著;密度为33万株/hm2的白芷产量最高达9300 kg/hm2,与26万株/hm2和38万株/hm2的白芷比较差异显著;施肥量为N30P24,N24P20和N18P16的白芷产量均高于对照,且差异显著。结论:白芷适宜播期为4月上中旬,适宜密度为33万株/hm2,适宜施肥量为N24P20(纯氮360 kg/hm2、P2O5300 kg/hm2)。

    2006年11期 1127-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栝楼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杨晓伶;金关荣;杨端鹏;李珊;朱云国;

    目的:探讨栝楼组织培养及种苗快速繁殖技术。方法:通过茎尖、带芽茎段、茎段和叶片诱导丛生芽及愈伤组织。结果:栝楼2年生块茎幼苗的茎尖和带芽茎段在MS+2 mg/L BA+0.5~0.05 mg/L NAA培养基上可诱导丛生芽,并在生根培养基MS+0.1 mg/L NAA+0.2 mg/L IBA中生根,经驯化移栽可实现快速繁殖。无芽茎段和叶片用含4 mg/L BA和0.5 mg/L NAA的MS培养基可诱导愈伤组织,由茎段来的愈伤组织经6周后分化为无根苗。结论:栝楼茎尖和带芽茎段的组织培养,可在短期内大量繁殖栝楼雌雄种苗,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

    2006年11期 1129-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中银一号”金银花修剪技术研究

    杨进;李晓玲;陈可夫;李宪良;范淑芳;赵士文;

    “中银一号”金银花修剪试验,采用冬季重剪夏季轻剪和冬季轻剪夏季重剪,与不修剪对比结果,两种修剪方式都可以显著增加新发枝条、花蕾数量和后期花蕾重量,从而提高产量,尤以冬季重剪夏季轻剪效果最好,比对照增产68.7%。

    2006年11期 1131-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铁皮石斛试管苗栽培技术研究

    李进进;廖俊杰;许继勇;徐清华;麦瑜玲;

    目的:提高铁皮石斛试管苗移栽成活率,以实现产业化生产。方法:采用不同基质、不同来源种苗及在不同海拔高度栽培试验。结果:原球茎增殖超过4代或者茎段增殖超过6代的试管生根苗的移栽成活率显著下降;海拔高度对移栽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但生长质量及石斛多糖含量有明显的差异;移栽的基质以松树皮与碎石、花生壳与碎石综合效果较好,移栽成活率达到95%以上。结论:种苗质量及适当的栽培基质是实现铁皮石斛组培苗产业化生产的根本保证,采用“平地育苗,高山栽培”是保证铁皮石斛药材质量的有效方式。

    2006年11期 113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8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产地不同物候期平贝母的贝母乙素含量研究

    王振月;侯素云;王志林;赵海鹏;唐先明;王宗权;

    目的:探讨平贝母中贝母乙素含量随产地和物候期变化的规律。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产测定贝母乙素含量。结果:贝母乙素含量随产地和物候期的变化有差异。结论:贝母乙素的含量随物候期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2006年11期 1135-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20种菝葜近缘种的薯蓣皂苷元含量测定

    阎磊;徐淑珍;李秋怡;何再安;刘焱文;

    采用RP-HPLC法检测20种菝葜近缘植物,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薯蓣皂苷元在5~15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简单易行,准确度高;而且检测的20种菝葜植物中,有4种所含薯蓣皂苷元均超过1.2%,可为菝葜类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2006年11期 1136-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忍冬不同部位马钱苷含量比较

    许丹;孙文基;

    目的:比较忍冬不同部位马钱苷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结果:忍冬不同部位马钱苷含量相差很大,根>藤>叶>花,因此根可作为忍冬药用资源开发的一个新部位。

    2006年11期 1138-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不同龄期性别银杏叶多糖含量的比较研究

    陈华圣;任莉;许爱华;鲁萍;

    目的:探索银杏叶的适宜采收树龄、采收性别以及采收的季节。方法:用乙醇沉淀法从不同树龄、不同性别和不同采收期的12种银杏叶中提取出多糖,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采用HPLC法测定得率最高的一种多糖的含量。结果:银杏叶多糖的平均得率为4.29%,树龄、性别和采收期的组间、组内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10年生雌树、九月下旬采收的银杏叶多糖的得率最高,为5.44%,其多糖含量为61.5%(RSD=2.5%)。结论:不同树龄、不同性别和不同采收季节的银杏叶中多糖含量有差异,这为银杏资源的合理应用提供了依据。

    2006年11期 1139-1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补骨脂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

    郭晏华;罗志冬;贾天柱;

    目的:从炮制前后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探讨补骨脂炮制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梯度洗脱法、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分别测定了补骨脂炮制前后的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及六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炮制使补骨脂中的微量元素Mn、Ca、Mg、Fe、Zn含量增加,但Cu含量变化不明显;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含量增加。结论:炮制使补骨脂有效成分含量增加,提高了中药补骨脂整体生物活性。

    2006年11期 1142-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7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厚朴饮片干燥工艺的考察

    吴皓;张永太;

    目的:考察制定厚朴饮片最佳干燥工艺,并为其他饮片干燥工艺的现代研究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制备饮片在不同因素下干燥的干燥动态曲线,优选最佳因素,进一步比较所用三种干燥方式下干燥的厚朴饮片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总含量,最终确定厚朴饮片的最佳干燥工艺。结果:优选出的干燥工艺为厚朴药材经软化、切制后,先在80℃常压干燥1 h,再以60℃常压干燥至干,摊层厚度为9 kg/m2。

    2006年11期 114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清蒸何首乌工艺及糖类成分的质量研究

    田源红;张丽艳;杨玉琴;王慧;

    目的:研究何首乌不同蒸制时间糖类成分的质量变化。方法:用硫酸-苯酚法测定何首乌及其炮制品中还原性糖,水溶性糖和多糖的含量。结果:何首乌的清蒸36 h 100℃干燥,水溶性糖和多糖含量最高,其余炮制品均较生品高。结论:清蒸何首乌最佳条件为蒸36 h,100℃干燥。糖类成分含量可作为其质量控制指标。

    2006年11期 1146-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伞形科常用中药品种rDNA序列特征及其标记方法研究

    赵国平;钱三旗;新关稔;石川隆二;

    目的:探讨伞形科27种常用中药指纹图谱鉴定的分子特征标记,探索筛选标记方法。方法:扩增伞形科27种植物的rDNA序列,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聚丙烯电泳,其中6个品种测定rDNA序列。结果:PCR获得的rD-NA序列片段包括ITS1、ITS2、5.8S全长序列以及18S、26S部分序列。将PCR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MSPⅠ消化后的电泳图,27个品种出现了16种特征性图谱,其中有11个品种的图谱与其他品种不相同;经限制性内切酶HaeⅢ消化后出现5种特征性图谱,其中有3个品种的图谱不与其他品种相同。6个品种经测序,获得了长度为652~656bp的基因序列。根据rDNA序列构建的相似系统树,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电泳图相同的三组品种,序列相似度高。结论:rDNA序列特征是伞形科中药鉴别的有效分子标记,序列测定法优于限制性内切酶切片长度多态性的分子标记方法。

    2006年11期 1148-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中药材辛夷的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鉴定

    史昆波;吕金顺;盛振环;

    目的:建立将木兰科所属其它植物能否作为中药材辛夷和现有中药材辛夷质量的新鉴定方法。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Fourier谱鉴定法。结果:通过对五个辛夷中药材进行实验、分析,获得辛夷的标准X射线衍射Fourier图谱及特征标记峰值。结论:X射线衍射Fourier谱鉴定法可用于中药材辛夷的鉴定。

    2006年11期 1154-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中药麻黄汤HPLC指纹图谱研究

    樊冬丽;鄢丹;廖庆文;马小军;肖小河;

    目的:建立中药复方麻黄汤的指纹图谱。方法: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W aters XTerra RP18(3.9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10 mmol/L碳酸氢铵溶液(用浓氨水调pH至9.5),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15nm;流速0.8 m l/m in。结果:以麻黄碱为参照峰,标示出麻黄汤10个共有峰,并说明了其药材归属。结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和良好的精密度,为麻黄汤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6年11期 1157-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7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红帽顶的性状与显微鉴别

    周仲昭;谢丽莎;廖月葵;

    目的:为了更安全、准确使用红帽顶药材。方法:观察其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与显微特征。结果:红帽顶药材的组织特征:茎具有许多纤维,叶片的中脉维管束具有髓部。结论:上述特征可作为红帽顶药材的鉴别依据。

    2006年11期 1160-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毛果鱼藤藤茎的性状与显微鉴别

    杨立芳;于伟;杨东爱;

    2006年11期 1162-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青蒿的质量及其与伪品臭蒿和易混品茵陈的HPLC鉴别

    令亚萍;刘建利;王玉英;赵红岩;房敏峰;

    建立一种不经衍生测定青蒿素含量的方法,并结合色谱图鉴别青蒿样品的真伪与质量的优劣。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ODSC18(4.6 mm×150 mm,5μm)为色谱柱,乙腈/水55%(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3nm,流速1.0 m l/m in,柱温40℃。青蒿素线性范围为0.05~10 mg/m l(r=0.9999);回收率为102.5%,RSD为1.59%,以内标标准曲线定量测定。以色谱8强峰作为青蒿的特征,可与伪品臭蒿及易混品茵陈区别。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青蒿原料真伪及质量优劣的评价。

    2006年11期 1164-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不同产地牛蒡子药材RP-HPLC指纹图谱研究

    雷海民;毕葳;李强;周玉新;黄娴;龚卫红;

    目的:应用RP-HPLC对不同产地牛蒡子药材进行指纹图谱研究。方法:采用Krom asil C18色谱柱(5μm,4.6 mm×150 mm),乙腈-水二元梯度洗脱,流速1 m l/m in,检测波长280 nm。结果和结论:各产地牛蒡子药材RP-HPLC色谱图中各成分得到了很好的分离,可作为牛蒡子药材的专属性指纹图谱。

    2006年11期 1166-1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山里红叶化学成分研究

    刘荣华;余伯阳;

    目的:研究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Bge.var.majorN.E.B r.)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Quercetin(1),金丝桃苷Hyperoside(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Quercetin 3-O-β-D-glucoside(3),芦丁Rutin(4),槲皮素3-O-[α-L-鼠李糖(1-4)-α-L-鼠李糖(1-6)-β-葡萄糖苷]Quercetin 3-O-[-αL-rhamnopyransoyl(1-4)--αL-rhamnopyranosyl-(1-6)--βglucopyranoside](5),牡荆素V itexin(6),6″-O-乙酰基-牡荆素6-″O-acetyl-vitexin(7),牡荆素2-″O-鼠李糖苷V itexin 2-″O-rhamnoside(8),牡荆素4″-O-葡萄糖苷V itexin4-″O-glucoside(9),绿原酸Chlorogen ic ac id(10),熊果酸Ursolic ac id(11),β-谷甾醇-βS itosterol(12),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13),正三十烷醇n-Triacontanol(14)。结论:5和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2006年11期 1169-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6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盾叶薯蓣中甾体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钱士辉;袁丽红;杨念云;欧阳平凯;

    目的:对盾叶薯蓣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法分离盾叶薯蓣中的化学成分,采用多种光谱分析法鉴定它们的结构。结果:从盾叶薯蓣中分离得到6个甾体类化合物,即三角叶薯蓣皂苷(1)、原三角叶薯蓣皂苷(2)、盾叶新苷(3)、薯蓣皂苷(4)、3-O-[β-D-葡萄吡喃糖(1→4)]-β-D-葡萄吡喃糖-薯蓣皂苷元(5)、薯蓣皂苷元(6)。结论: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06年11期 1174-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8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0 ]
  • 绵萆薢中甾体皂苷的分离鉴定

    谭大维;康利平;吕宁;张洁;马百平;

    目的:分离、鉴定绵萆薢根茎中的甾体皂苷类化合物。方法:采用溶剂提取、硅胶柱色谱及ODS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学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3种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薯蓣皂苷(Ⅰ),原薯蓣皂苷(Ⅱ),原纤细薯蓣皂苷(Ⅲ)。结论:化合物Ⅱ,Ⅲ为首次从绵萆薢中分离得到的呋喃型甾体皂苷。

    2006年11期 1176-1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姜黄与片姜黄挥发油色谱指纹图谱的比较

    方洪壮;任淑清;沈德凤;

    为了解姜黄及片姜黄挥发油色谱指纹图谱中的化学成分的异同,应用改进窗口目标检验因子分析法对指纹图谱的色谱-光谱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经比较,至少有10种化学成分在姜黄挥发油的色谱指纹图谱中存在而在片姜黄图谱中未被检出,至少有9种化学成分在片姜黄中存在而在姜黄中未见,姜黄与片姜黄挥发油指纹图谱中共有的化学成分有9种。

    2006年11期 1179-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二色补血草地下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魏友霞;王军宪;

    目的:研究二色补血草地下部分化学成分。方法:用柱色谱法分离化学成分,波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4个结晶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没食子酸(2),木樨草素(3),槲皮素(4);并从中得到白色脂状物,经GC-MS联用分析,初步鉴别出9种成分,分别为2,4-二甲基-康烯(5),苯乙烷(6),邻-二甲苯(7),苏合香烯(8),十六烷酸乙酯(9),9,12-二烯-十八烷酸乙酯(10),酞酸二异辛酯(11),α-香树脂醇(12),β-香树脂醇(13)。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二色补血草植物中获得,化合物5~13为首次从补血草属植物中提取。

    2006年11期 1182-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燕子掌化学成分研究

    王福东;万尧德;杨家友;汪汉卿;

    从燕子掌(Crassula argenteaThunb)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利用硅胶薄层层析及柱层析法分离纯化,用色谱法和波谱法进行化学成分鉴定,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β-谷甾醇(Ⅰ),N-3-甲基-2-丁烯基胍(Ⅱ),甘露醇(Ⅲ),β胡萝卜苷(Ⅳ)和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 id)(Ⅴ)。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06年11期 1184-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灯心草化学成分研究

    李红霞;陈玉;梅之南;杨光忠;

    目的:对灯心草Juncus effususL.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正相和反相硅胶柱层析对灯心草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用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灯心草乙酸乙酯部位分得5个化合物,β-谷甾醇(Ⅰ),过氧化麦角甾醇(Ⅱ),7-氧代-β-谷甾醇(Ⅲ),胡萝卜甙(Ⅳ)和3-羟基-2,5-己二酮(Ⅴ)。结论:化合物Ⅱ、Ⅲ和Ⅴ均为首次从灯心草属植物中分得。

    2006年11期 1186-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枳壳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付小梅;吴志瑰;褚小兰;范崔生;

    目的:对枳壳进行黄酮类成分研究。方法:用色谱法进行分离和光谱解析法进行鉴定。结果:分离得到Ⅰ、Ⅱ两个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柚皮苷、新橙皮苷。结论:首次采用柱色谱法从枳壳中分离到上述两种成分。

    2006年11期 1187-1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8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RP-HPLC制备色谱法分离玄参中的桃叶珊瑚苷和哈帕苷

    李静;赵勇;孙文基;

    目的:研究制备型高效液相分离纯化鲜玄参根中哈帕苷和桃叶珊瑚苷的方法。方法:鲜玄参根提取物经大孔吸附树脂和硅胶柱层析得哈帕苷与桃叶珊瑚苷的混合物,进行HPLC制备色谱分离,以甲醇-水(4∶96)为流动相,收集相应馏分浓缩至干,甲醇溶解,过滤,滤液蒸干即得。结果:该法所得产品用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纯度大于99.0%,经紫外、红外、核磁共振确定结构,与文献数据基本一致。结论:本法简便快捷,可获得高纯度的哈帕苷。

    2006年11期 1189-1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HPLC-ELSD法测定绞股蓝中人参皂苷Rb1的含量

    卢金清;田耀平;曹阳;蒋胜军;黄芳;喻樊;

    目的:建立HPLC-ELSD法测定绞股蓝原药材中人参皂苷Rb1的含量。方法:使用Agilent ZOBAX SB-C18(3.0 mm×250 mm,5μm)色谱柱,2%醋酸8%异丙醇水溶液为流动相A,以乙腈为流动相B,ELSD检测器;流速:0.5 m l/m in,柱温:20℃,理论塔板数按人参皂苷Rb1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结果:人参皂苷Rb1在1.032μg~5.320μg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0.99983,平均回收率为98.5%,RSD为1.61%。结论:本方法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建立绞股蓝原药材质量标准。

    2006年11期 1190-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黄蜀葵花中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周正华;杜安全;王先荣;

    目的:研究黄蜀葵花中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最佳方法。方法:分析比较不同测定方法所测得的结果。结果:不同方法测定的含量结果差异较大。结论:常用的以芦丁为对照品、NaNO2-A l(NO3)3-NaOH显色后比色法测定黄蜀葵花中总黄酮含量的结果不准确。

    2006年11期 1192-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紫穗槐果实化学成分(Ⅱ)

    姜泓;白丽萍;康廷国;

    从紫穗槐Am orpha fruticosaL.的果实中又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5-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酮(5-hydrox-y-7,4-′d im ethoxyisoflavone)(Ⅳ);7,2,′4′5′-四甲氧基异黄酮(7,2,′4,′5-t′etrom ethoxy-isoflavone)(Ⅴ);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Ⅵ);正三十碳醇(n-triacontaol)(Ⅶ)。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中国产紫穗槐果实中得到,其中化合物Ⅳ,Ⅵ和Ⅶ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

    2006年11期 1194-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川芎嗪对成体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皮质和纹状体半暗带细胞增殖的作用

    邱芬;刘勇;张蓬勃;田英芳;赵建军;康前雁;祁存芳;陈新林;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成体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皮质和纹状体缺血半暗带细胞增殖的作用,初步探讨川芎嗪对脑缺血损伤修复的可能途径。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术后2 h腹腔注射川芎嗪(80 mg/kg,1次/d)、4 h腹腔注射B rdU(50 mg/kg,1次/d)。分别于MCAO后7、14、21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皮质和纹状体缺血半暗带B rdU标记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缺血模型组于MCAO 7 d,在皮质和纹状体缺血半暗带分布有B rdU标记细胞,于14 d明显增加,21 d达峰值。川芎嗪组在皮质和纹状体缺血半暗带亦可观察到B rdU标记细胞,且随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加、密集,21 d达峰值;7、14、21 d B rdU标记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的缺血模型组(P<0.01)。结论:川芎嗪可促进大鼠脑缺血后皮质和纹状体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增殖,以修复、替代损伤的神经细胞,对脑功能自身恢复起重要作用。

    2006年11期 1196-1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人参二醇脂肪酸酯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

    张春红;张连学;李向高;郜玉钢;刘雅静;

    为了充分利用人参资源,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我们采用肿瘤细胞染色计数法(MTT法)比较了三种新的人参二醇脂肪酸酯衍生物[3β-乙酰氧基人参二醇(Ⅰ)、3β-棕榈酸酰氧基人参二醇(Ⅱ)、3β-硬脂酸酰氧基人参二醇(Ⅲ)]和人参二醇的抗肿瘤活性。所用癌株为绿猴肾癌株(Vero);阳性对照为5-氟尿嘧啶;空白对照是5%新生牛血清的RPM I1640培养基;阴性对照为与配药所用相同比例的溶剂和培养基。结果:化合物Ⅰ抗肿瘤活性最强,其次为人参二醇,Ⅱ和Ⅲ抗肿瘤活性最弱且两者活性相当;人参二醇脂肪酸酯衍生物抗肿瘤活性与浓度呈正相关,但与脂肪酸分子量无关。

    2006年11期 1200-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白英提取液对Hela细胞凋亡及Fas/FasL基因表达的影响

    韦星;李朝敢;农嵩;朱晓莹;黄晓敏;

    目的:探讨白英提取液对Hela细胞凋亡及Fas/Fas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Fas蛋白表达,半定量RT-PCR检测Fas和FasL mRNA表达。结果:白英提取液对Hela细胞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这种作用呈一定的剂量-时间依赖性;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Fas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升,FasL mRNA表达明显下降。结论:白英提取液通过上调Fas基因和下调FasL基因表达,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Hela细胞增殖。

    2006年11期 1203-1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夏枯草对Raji细胞生长和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张可杰;张明智;王庆端;刘文励;

    目的:探讨夏枯草体外抗淋巴瘤的作用,为临床应用夏枯草治疗淋巴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用MTT法测定夏枯草注射液对Raji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计算出IC50值。同时,用MTT法绘制两种浓度夏枯草注射液(50mg/m l,100 mg/m l)作用于Raji细胞的生长曲线。2.用倒置显微镜、姬姆萨染色法、MTT染色法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夏枯草注射液对凋亡相关基因bc 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并用图文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夏苦草注射液对Raji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实际夏枯草浓度)为0.118 mg/m l,且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夏枯草对Raji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相关系数为0.97。2.夏枯草注射液(50mg/m l)作用于Raji细胞后,倒置显微镜,姬姆萨染色,MTT染色光镜下观察,均可见典型的凋亡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50 mg/m l夏枯草注射液作用于Raji细胞48 h后,bc l-2蛋白表达增强,而bax表示减弱,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夏枯草可明显抑制Raji细胞增殖,可望成为新的抗淋巴瘤药物,诱导Raji细胞凋亡可能是其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2006年11期 1207-1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姜黄素对麻醉犬实验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

    程虹;刘萍;王芳;刘巍;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麻醉犬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结扎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十二指肠给药,测定犬冠脉循环及心肌耗氧量参数,心肌缺血程度和缺血范围,梗死面积,血清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及游离脂肪酸含量。结果:姜黄素能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肌缺血程度和缺血范围,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血清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活性及游离脂肪酸含量。结论:姜黄素能改善冠脉循环,减少心肌耗氧量,纠正心肌缺血时FFA代谢紊乱,对缺血心肌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2006年11期 1210-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艾叶提取物抗肿瘤活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刘延庆;戴小军;高鹏;徐立春;刘墨祥;

    目的:筛选不同品种艾叶的体外抗肿瘤活性部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艾叶的各种提取物对多种人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结果:野艾叶、蕲艾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人癌细胞株SGC-7901、SMMC-7721、Hela细胞的作用,并有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艾叶是一种有开发前景的抗肿瘤中药。

    2006年11期 1213-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富硒姬松茸提取物硒蛋白多糖对荷瘤小鼠的影响

    陈彻;楚惠媛;郝军;李应东;

    目的:提取及分析富硒姬松茸硒蛋白多糖活性成分,初步探讨富硒姬松茸硒蛋白多糖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分别应用Lowry-酚试剂法、用苯酚-硫酸法和2,3-二氨基萘荧光分光比色法测定蛋白质、多糖及硒含量。建立荷瘤小鼠模型,观察富硒姬松茸硒蛋白多糖的体内抑瘤作用及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富硒姬松茸硒蛋白多糖能明显抑制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并显著提高荷瘤小鼠NK细胞活性、淋巴细胞转化率。其活性成分蛋白质、多糖及硒含量分别为16.32%、81.2%、7.01 mg/g。结论:富硒姬松茸提取物硒蛋白多糖具有良好的抗肿瘤生长作用。

    2006年11期 1215-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环维黄杨星D抗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肌缺血药理研究

    周玖瑶;廖惠芳;黄桂英;

    目的:探讨环维黄杨星(Cvb-D)抗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肌缺血的药理作用和可能机理。方法:给大鼠灌服0.55、1.1和2.2 mg/kg Cvb-D,连续21 d,通过制备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心肌缺血性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ECG、血清CPK、LDH活性、FFA含量及心肌组织中SOD的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结果:Cvb-D可显著减少心肌缺血性模型大鼠∑J,缩短ECG恢复时间;显著降低心肌缺血性模型大鼠血清中FFA含量;显著降低心肌缺血性模型大鼠血清中CPK、LDH活性;降低心肌缺血性模型大鼠心肌组织的MDA含量,升高心肌缺血性模型大鼠心肌组织SOD活性。结论:Cvb-D具有抗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肌缺血药理作用,其降低血清FFA、CPK、LDH水平、改善心肌MDA及SOD活性是Cvb-D的抗心肌缺血作用机理。

    2006年11期 1218-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脂必妥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iNOS表达的影响

    佃少娜;曾颖;

    目的:研究脂必妥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一氧化氮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喂饲高脂饲料复制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G riess法检测血浆中NO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结果:动脉弱样硬化小鼠9周开始出现一氧化氮显著增加,脂必妥显著抑制一氧化氮水平,并降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结论:脂必妥可能通过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一氧化氮水平,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2006年11期 1221-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昆藻调脂胶囊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血清和肝组织GSH-PX活性的影响

    孔祥廉;梅全喜;钟希文;吴惠妃;林慧;高玉桥;

    目的:探讨昆藻调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饲大鼠复制脂肪肝模型,实验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东宝肝泰阳性对照组、昆藻调脂胶囊高剂量组、昆藻调脂胶囊中剂量组、昆藻调脂胶囊低剂量组。以高、中、低剂量昆藻调脂胶囊和东宝肝泰进行干预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肝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结果:各组大鼠血清及肝组织中GSH-PX的活性间差别均有明显意义(P<0.05或P<0.01);模型组与各剂量组组间的两两比较,血清及肝组织中GSH-PX的活性间差别均有意义(P<0.05)。结论:昆藻调脂胶囊可提高大鼠血清、肝组织GSH-PX的活性,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2006年11期 1223-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杏鲍菇对小鼠胃排空的影响

    曾小龙;梁善深;蔡旭燕;吴映明;

    分别以正常、新斯的明负荷、肾上腺素负荷小鼠为实验研究模型,采用改良酚红含量测定法,探索杏鲍菇对小鼠胃排空的影响。结果表明:杏鲍菇提取液6 g/kg 1次ig给药可显著抑制正常小鼠的胃排空(P<0.01);对肾上腺素负荷小鼠引起的胃排空抑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对新斯的明负荷小鼠引起的胃排空亢进也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

    2006年11期 1226-1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椒艾合剂与椒艾胶囊剂对常见肠道感染菌的抑制作用

    彭学著;刘百祥;

    目的:通过椒艾合剂与椒艾胶囊剂对常见肠道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比较,为该经验方提供更有效、更稳定、更合理的剂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药物纸片扩散法观察该方合剂与胶囊剂两种剂型对常见肠道感染菌的体外抑制效果。结果:椒艾胶囊剂对常见肠道感染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强于椒艾合剂。

    2006年11期 1228-1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超声波技术用于枇杷叶多糖的提取研究

    王明艳;许瑞波;贺俊霞;

    本文采用枇杷叶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优化了用超声波法提取枇杷叶多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超声35 m in,超声波功率120W,提取温度60℃,液固比12∶1为最佳工艺条件。与传统方法比较,超声波法具有提取率高,提取时间短的特点,是枇杷叶多糖提取的一种优选方法。

    2006年11期 1230-1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HPLC法测定香菊感冒颗粒(无糖型)中刺槐素的含量

    边嘉鸿;钱坤;许响;沈钧;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香菊感冒颗粒(无糖型)中刺槐素的含量。方法:刺槐苷使用甲醇超声提取并用盐酸水解在ODS(5μm,4.6×250 mm)柱上,以甲醇-水-冰醋酸(350∶150∶2)为流动相进行分离,流速1.0m l/m in,340 nm波长检测。结果:方法准确、精密度高、重现性好,浓度在2.00~10.00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加样加收率为99.9%,RSD=0.41%(n=6)。结论:方法简便、专属、重现性好,可作为香菊感冒颗粒质量控制的一种方法。

    2006年11期 1233-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麻黄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

    周斌;高文远;张铁军;张家欣;

    目的:优化麻黄提取工艺,建立麻黄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安排实验,用TLC进行定性鉴别,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麻黄提取最佳工艺为加10倍量水、加热煎煮3次,每次1.5 h,麻黄碱转移率可达89%;薄层色谱中可检出特征斑点;麻黄碱进样量在0.0081~0.1377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0.25%(RSD=2.24%,n=6)。结论:提取工艺合理,HPLC法易于操作,重复性好,能够控制麻黄配方颗粒的质量。

    2006年11期 1236-1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7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红景天中红景天苷和酪醇提取工艺研究

    李辰;陈东生;陈娟;邸多隆;蒋生祥;

    目的:优选红景天中红景天苷和酪醇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实验法,以浸膏得率、红景天苷、酪醇含量为评价指标,考察乙醇浓度(%)、溶剂量(倍)、提取时间(h)对提取的影响。结果:以6倍量80%乙醇提取2 h,提取2次为最佳提取工艺。结论:优选工艺条件可为新药研究和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2006年11期 1239-1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9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复方黄芪口服液制备工艺的研究

    胡同瑜;张本山;

    目的:确定复方黄芪口服液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等方法,对复方黄芪口服液提取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选。结果:将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先提取挥发油,药渣与余药加水煎煮2次,每次加水为药材的8倍量,煎煮时间为2 h,澄清剂加入顺序为先B后A,加入量为待处理液的6%(澄清剂浓度为1%),加入时温度为60~80℃。结论:该制备工艺科学合理,质量稳定,为复方黄芪口服液的最佳制备工艺。

    2006年11期 1241-1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均匀设计法筛选益母草提取工艺

    赵瑞芝;袁小红;林爱华;周莉玲;

    目的:筛选益母草提取工艺,为其生产工艺提供理论根据。方法:以盐酸水苏碱含量及浸膏得率为指标,利用均匀设计法考察了pH值、乙醇浓度、溶媒量等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溶媒量对提取效果影响最大,pH值对提取效果的影响不显著。结论:使用半仿生技术要充分考虑有效成分在药材中含量以及有效成分在水、乙醇等常用溶剂中的溶解度。

    2006年11期 1244-1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6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正交试验法优选决明子中总蒽醌水解工艺

    张小梅;杨荣平;王宾豪;励娜;梁旭明;

    目的:优选决明子中总蒽醌最佳水解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总蒽醌的含量为考察指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蒽醌的含量。结果:最佳水解条件为1 mol/L盐酸,100℃时水解3 h。结论:该工艺简便易行,稳定性好,为决明子中总蒽醌的水解条件确定了最佳工艺。

    2006年11期 1246-1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藏鞭金丹、三肾丸中枸橼酸西地那非的含量

    梁丽梅;李桃;

    目的:探讨中药制剂中违法添加枸橼酸西地那非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法条件:krom asil-C18(250×4.6 mm,5μm)为固定相,乙腈-水-冰醋酸-三乙胺(35∶65∶0.8∶0.4 v/v)为流动相,流速0.8m l/m in,紫外检测波长290 nm。结果:枸橼酸西地那非的浓度在10~800μg/m 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6.3%和相对标准偏差为1.72%(n=5)。结论:结果准确、可靠,方法可行。

    2006年11期 1247-1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十二烷基硫酸钠提取大黄总蒽醌的工艺优化

    韩刚;潘海宇;金光灿;张鹏;王宵龙;

    目的:筛选出了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提取大黄中总蒽醌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对提取溶剂乙醇的浓度,SDS的浓度、提取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结果:与传统乙醇回流提取方法比较,新的提取方法中大黄总蒽醌的提取率可以增加35%,提取时间由2h缩短至1h。其最佳工艺为:SDS浓度0.6%,乙醇浓度60%,两次回流时间为1h。结论:方法简便、省时,节约成本且提取率高。

    2006年11期 1249-1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均匀设计法优选红花提取工艺

    夏新华;吴卫;何莉;杨红艳;

    目的:确定红花水提工艺条件。方法:以羟基红花黄色素A浸出量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优选红花提取工艺条件。结果:以水为溶剂提取2次,加水量分别为12倍、10倍,提取时间分别为60、50m in,可使药材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基本浸出。结论:试验结果可为红花提取工艺的确定提供实验依据。

    2006年11期 1251-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7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 ]
  • 桑树药用资源防治糖尿病研究进展

    邢东旭;廖森泰;刘吉平;

    本文对桑叶、桑白皮、桑枝、桑椹在降血糖方面的作用及其活性成分、作用机理等做了概述,为桑树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桑树降血糖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006年11期 1253-1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瑞香狼毒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张慧文;鞠爱华;周秀娟;

    综述瑞香狼毒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概况,认为其药用用途,特别是在抗肿瘤、治疗艾滋病方面的潜力很大。

    2006年11期 1257-1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7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舒肝健脾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肝硬化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临床观察

    闵筱辉;黄业芳;张立伐;

    目的:观察舒肝健脾汤治疗肝硬化的疗效以及对肝硬化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影响。方法:将64例肝郁脾虚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以西药护肝对症治疗,中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舒肝健脾汤,然后对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以及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等进行检测,观察疗效。结果:中药组对改善ALT、PT、TB IL等肝功能指标有帮助(P<0.05);肝硬化组64例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发生率明显升高,达23例(35.9%),而正常组15例中仅1例GHBT阳性(6.67%),P=0.014;治疗前,中药组和常规组GHBT阳性率相近(12/32,11/32),治疗后,中药组GHBT阴转9例(9/12,75%),而常规组仅3例转阴(3/11,27.3%),P=0.022。结论:肝硬化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发生率较高,舒肝健脾汤有抑制肝硬化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作用。

    2006年11期 1262-1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婴幼儿痰症治验

    刘广省;

    2006年11期 1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