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田涛;李金花;杨梅;施娴;张薇;关德军;朱金亮;
目的:探究灯盏花是否存在自毒作用及自毒作用与连作障碍的关系,为缓解灯盏花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离体生测法,设置灯盏花根、茎和叶水浸提液各0、0.05、0.10、0.15 g/mL浓度,研究其对灯盏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灯盏花根、茎、叶的水浸提液对灯盏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灯盏花各部位水浸提液的化感作用强弱顺序为:叶>根>茎。幼苗活力指数、发芽指数和发芽势对水浸提液比其他指标更为敏感。结论:灯盏花均有较强的自毒作用,且自毒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灯盏花自毒作用是造成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
2021年12期 v.44;No.454 2747-2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陈红刚;郭鸿儒;杜弢;侯嘉;
目的: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铁棒锤质量的影响,为铁棒锤的广泛种植、科学施肥及标准化栽培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采用“3414”法进行铁棒锤大田肥效试验,应用HPLC测定主要有效成分乌头碱的含量,近红外漫反射法测定不同配比氮磷钾施肥的铁棒锤药材的近红外光谱,并通过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氮、磷、钾肥均对铁棒锤中乌头碱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01),且氮磷钾配施中磷肥占比高的,铁棒锤中乌头碱含量较高,效果较好。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_2O_5≥580.50 kg/hm~2时,施肥处理与铁棒锤药材质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建议最佳施肥量的磷肥(P_2O_5≥580.50 kg/hm~2)可以有效提高铁棒锤中乌头碱的含量,通过“3414”田间施肥设计,说明科学有效施肥能提高铁棒锤的质量。
2021年12期 v.44;No.454 2752-2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天亮;杨林林;董诚明;高启国;齐大明;徐晓丽;李江华;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及不同浓度配比的叶面肥对金银花成分含量及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可提升金银花品质的最佳肥料配比,同时为优质金银花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L_9(3~4)正交实验设计,研究因素为磷酸二氢钾(A)、萘乙酸(B)、酵母细胞壁多糖(C)、茉莉酸甲酯(D);运用Minitab 19对所得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相比,不同处理组对金银花中绿原酸、当药苷、断氧化马钱苷、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等成分含量以及产量指标均产生了不同程度提升作用。结论:1.0 g/L磷酸二氢钾、2.5 mg/L萘乙酸、0.5 g/L酵母细胞壁多糖、0.1 mmol/L茉莉酸甲酯为最佳的配比组合,可为金银花生长中后期的叶面喷施肥料方案提供参考。
2021年12期 v.44;No.454 2758-2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李晓杰;张晓明;穆赢通;段晓洁;王俊杰;
目的:对内蒙古不同产地蒙古黄芪种苗质量、合格率进行评价,为蒙古黄芪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产地种植一年的蒙古黄芪种苗为材料,对20份不同产地的蒙古黄芪种苗主根长、主根粗、休眠芽长、休眠芽数、单位面积鲜重等性状进行测定。结果:内蒙古蒙古黄芪种苗合格率均达到70%以上,且一级、二级种苗占比≥30%,其中内蒙古赤峰市(赤峰市区、喀喇沁旗、克什克腾旗)、通辽市(奈曼旗、科尔沁区)人工种植的种苗根长≥30.00 cm,根粗4.36~8.31 mm,单位面积鲜重≥1.13 kg/m~2。结论:赤峰市、通辽市种苗整体质量较好,其种植模式及田间管理方式值得各蒙古黄芪药材产地借鉴。
2021年12期 v.44;No.454 2764-2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闫婕;康蕾;陈翠平;文正莹;周涛;刘慧;裴瑾;
目的:探索竹叶柴胡种子的最佳萌发条件,建立竹叶柴胡种子的质量分级标准,明确竹叶柴胡种子的贮藏特性。方法:考察不同处理条件下竹叶柴胡种子的发芽率,比较不同贮藏条件下竹叶柴胡种子的活力变化。结果:得到竹叶柴胡种子的最适萌发条件;以发芽率和发芽势为主要分级参数对竹叶柴胡各项数据进行K聚类分析,制定了川产竹叶柴胡种子的质量分级标准。低温和干燥贮藏条件可有效保持种子活力。结论:竹叶柴胡种子质量标准可为药材的规范化栽培奠定基础,贮藏特性研究为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对伞形科植物种子的保存和利用提供示范。
2021年12期 v.44;No.454 2769-2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仕宝;李华昌;刘旭阳;张慧;向仪;吴鹏;房宇;
目的:基于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项目,对陕西宁强县域内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为该县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以及产业发展的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针对全县植被类型抽取调查样地,在样地中按样方和线路实施调查,采集标本、鉴定物种,统计分析。结果:宁强县域内共有药用植物1 085种,其中野生和栽培的重点药用植物有53科101属115种;分布最多的为菊科、蔷薇科和百合科;生活型大多为草本植物,占64.06%;在115种重点药用植物中,有109种被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结论:宁强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重点药用植物较多,但个别物种分布区域狭小,种群个数较少。建议加强保护力度,同时积极开展种苗繁育及仿野生种植工作。
2021年12期 v.44;No.454 2774-2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任卫合;王丽萍;罗龙龙;高彩雯;丁功涛;谢瑞扎·阿里玛;陈士恩;
目的:掌握不同品种红景天矿物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比较其与活性成分红景天苷、芦丁、没食子酸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光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对4个品种红景天20种矿物元素含量及3种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不同品种红景天中元素种类较为一致,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花红景天中红景天苷和芦丁的含量最高,狭叶红景天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4种红景天B、Cr、Sr元素含量与有效成分含量呈正相关,Cd、Mn、Na、Zn元素含量与有效成分含量呈负相关。结论:大花红景天元素含量特征、有效成分含量与狭叶红景天最为接近,长鞭红景天次之,与小丛红景天差异最大。
2021年12期 v.44;No.454 2781-2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郭连安;莫让瑜;谭均;潘媛;陈大霞;
目的:基于白术转录组数据的筛选和分析,掌握不同产地白术根之间差异表达基因的信息。方法:通过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分析,利用Trinity软件对Clean reads进行组装,基于FPKM值的log_2倍数绝对值大于1及错误发现率小于0.05为标准筛选DEG。将DEG在公共数据库中进行比对获得功能注释,根据注释信息挖掘白术萜类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并分析不同产地白术的表达量差异。结果:转录组测序共获得71 086条Unigene, N50长度为1 524 bp。从湖北与河北、安徽与湖北、安徽与河北白术之间分别筛选到2 333、1 846、1 239个DEG,其中在GO数据库中获得注释的DEG分别有1 424、1 091、731个,在KEGG数据库中获得注释的DEG分别有432、321、208个,这些DEG主要与代谢过程和次生代谢产物代谢途径相关。根据DEG在数据库中的功能注释信息,挖掘到5个萜类生物合成关键限速酶基因,这些基因在湖北白术中表达量最高,说明湖北白术中萜类合成更活跃。结论:该研究系统分析了不同产地白术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挖掘功能基因和研究有效成分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1年12期 v.44;No.454 2787-2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邓文静;欧晓华;罗可可;陈文意;严寒静;张宏意;
目的:克隆广藿香PcMYC2基因,获得纯化的PcMYC2-TrxA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PcMYC2调节茉莉酸信号通路和调控广藿香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广藿香转录组数据库PcMYC2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技术获得PcMYC2基因的cDNA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构建pET32b-PcMYC2原核表达载体,并考察IPTG诱导PcMYC2蛋白表达的最适条件。结果:广藿香PcMYC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 338 bp,编码446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48.82 kDa,等电点为6.20,PcMYC2编码的蛋白不稳定,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为非分泌、非跨膜类蛋白,属于bHLH类转录因子家族。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蛋白与丹参MYC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诱导PcMYC2-TrxA融合蛋白表达的最佳条件为0.25 mmol/L IPTG,20℃诱导10 h。结论:该研究为今后深入探讨PcMYC2基因在茉莉酸信号通路中的功能以及调控广藿香次生代谢产物的机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021年12期 v.44;No.454 2793-2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孟华;彭依航;马志国;张英;叶岸青;杨城;曹晖;
目的:系统研究喜马拉雅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Zucc.生药学方面的特征,建立活性成分的理化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基原鉴定、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定方法描述红豆杉的原植物形态、药材性状特征、显微组织特征;利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活性成分10-脱乙酰基巴卡亭Ⅲ。结果:确定了可用于鉴定红豆杉原植物和药材的特征,薄层色谱各成分分离良好,10-脱乙酰基巴卡亭Ⅲ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行。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红豆杉药材质量标准的制订和资源利用积累了必要的实验基础。
2021年12期 v.44;No.454 2798-28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1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吕双双;付钰;焦媛;陈俊;陈随清;
目的:研究兰科兰属植物蕙兰Cymbidium faberi Rolfe.干燥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采用柱色谱和制备液相等方法对蕙兰根正丁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结合NMR、MS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检测化合物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炎症介质NO、TNF-α和IL-6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从蕙兰根的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羟基-3,3′,5′-三甲氧基联苄(1)、2,3,4,9-四氢-1H-吡啶骈[3,4-b]吲哚-3-羧酸(2)、N-α-甲基-L-色氨酸(3)、3′,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4)、4-(4′-二羟基甲基苯氧基)苯甲醛(5)、(2R)-2-(对羟基苄基)苹果酸(6)。抗炎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1、4、5、6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抗炎活性,其中联苄类化合物1和4对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NO、TNF-α和IL-6表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说明其抗炎效果显著。结论: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抗炎筛选结果为蕙兰根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1年12期 v.44;No.454 2814-2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林浩;林芳霞;杨静雨;张斌;胡兵;吴昊;周学明;
目的:研究白千层枝叶的抗菌活性成分。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活性追踪的指导下对白千层枝叶的8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以及鉴定。结果:从白千层枝叶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桦脂酸(1)、白桦脂醇(2)、白桦酮酸(3)、羽扇豆醇(4)、算盘子酮(5)、lup-20(29)-en-1β,3β-diol(6)、3-O-乙酰基白桦脂酸(7)、齐墩果酸(8)、30-norlupan-28-oic acid(9)、槲皮素(10)、异鼠李素(11)、木犀草素(12)、芹菜素(13)。结论:其中,化合物3~11、13为首次从白千层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1年12期 v.44;No.454 2819-2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朱蔚芊;殷鑫;周英;周永强;雷传文;胡瑞航;俸婷婷;
目的:研究薏苡仁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ODS和HPLC等技术从薏苡仁甲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分离纯化其化学成分,并根据核磁共振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在薏苡仁中分离出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腺苷(1)、肌苷(2)、2′-脱氧尿苷(3)、尿苷(4)、胸苷(5)、tatarine C(6)、zarzissine(7)、己内酰胺(8)、2-O-β-glucopyranosyl-7-methoxy-1,4(2H)-benzoxazin-3-one(9)、cinnamyl-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0)、rossicasin A(11)、(E)-caffeyl alcohol-4-O-β-glucopyranoside(12)、6′-O-feruloylsucrose(13)、benzyl-1-O-β-D-gluc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14)、sibiricose A_3(15)、蔗糖(1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7)。结论:其中,化合物2~8、10~15、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1年12期 v.44;No.454 2823-2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20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1 ] - 李馨;代红梅;吕娜;范卫卫;郑新华;陈晨;
目的:研究金丝马尾连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金丝马尾连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等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体外人胃癌细胞株HGC-27、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人子宫颈癌细胞株HeLa筛选所得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从金丝马尾连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羟基-5-甲基苯乙酮(1)、对羟基苯丙酸(2)、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3)、libanoridin(4)、peujaponisinol A(5)、peujaponisinol B(6)、telitoxinone(7)、liriotulipiferine(8)、ethyl orsellinate(9)、8-hydroxy-6-methoxy-3-pentylisocoumarin(10)、palbinone(11)、polybotrin(12)、phellibaumin E(13)、myricadiol(14)。化合物8、13对上述肿瘤细胞株具有显著的体外抑制作用,化合物4、7、11对部分肿瘤细胞株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金丝马尾连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4、7、8、11、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金丝马尾连具有良好的抗肿瘤应用前景。
2021年12期 v.44;No.454 2829-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凡;李艳平;吴石丽;尹芃程;欧阳静蓉;邹秋萍;何红平;
目的:研究大叶山楝Aphanamixis grandifolia Bl.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学方法(MS,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大叶山楝果实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2个萜类化合物,分别为:dyvariabilin F(1)、hispidone(2)、bourjotinolone A(3)、toonapubesin A(4)、piscidinol A(5)、melianodiol(6)、hispidol A(7)、dihydroniloctin(8)、tirucalla-7,24-dien-3β,21,23-triol(9)、polystanin D(10)、methy 1(S),23(R)-diacetoxy-7(R),24ξ,25-trihy-droxy-(20S)-21,24-epoxy-3,4-seco-apotirucalla-4(28),14(15)-dien-3-oate(11)、polystanin A(12)。结论:其中,化合物1~4、6、8、9、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1年12期 v.44;No.454 2835-2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覃慧薇;杨绍兵;杨美权;王元忠;张金渝;
目的:分析拟草果果壳和种仁的化学成分差异,为其开发应用提供数据基础。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分离技术对拟草果果壳和种仁的成分进行提取;使用基于GC-MS的非靶向代谢物组学方法鉴定并分析各果实部位的成分组成和相对含量。结果:从拟草果中共鉴定出76个成分,其中果壳有55个,种仁有56个,二者共有的化学成分为癸醛、反-2-辛烯醛、α-蒎烯、α-水芹烯、右旋-柠檬烯、β-罗勒烯等35个。此外,果壳中特有的成分有戊基环丙烷、α-可巴烯、β-石竹烯、柠檬醛、δ-杜松烯、反-2-十二烯醛等20个;种仁中特有的成分有醋酸辛酯、1-辛醇、香树烯、γ-muurolene、反-2-十四烯醛等21个。结论:拟草果的果壳和种仁在主要化学成分组成及相对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果实主要成分含量在种仁中积累较多。
2021年12期 v.44;No.454 2840-2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晓莉;江志波;陈靖枝;郭鑫;房嬛;陈永欣;
目的:分析中药地骨皮中苦柯胺类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微型固相萃取柱对中药地骨皮的提取物进行前处理,借助于HPLC-Q-TOF-MS/MS对样品进行液相色谱分离和质谱数据采集,根据碎片离子和中性丢失数据的相似性解析苦柯胺结构类似物。结果:在HPLC-Q-TOF-MS/MS中解析了苦柯胺A和B在负、正离子模式下的二级质谱图,得到裂解规律。通过提取特征离子方式,在负、正离子模式下得到了保留时间为14.0 min的新结构类似物离子峰m/z 693.3526[M-H]~-和695.3681[M+H]~+,进一步通过二级质谱解析,推测了其化学结构,为苦柯胺A和B的结构类似物,命名为苦柯胺C。结论:该文报道了以HPLC-Q-TOF-MS/MS分析中药地骨皮中化学成分的方法,利用特征离子提取方法,发现了一个新结构苦柯胺类化合物。
2021年12期 v.44;No.454 2845-2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下载次数:7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阳;顾福根;郭桃桃;卢天才;许维岸;韩宏岩;
目的:全面了解菲牛蛭抗凝活性提取物蛋白质生物活性成分和功能。方法:比较了30%~80%饱和度硫酸铵沉淀法、20%~60%乙醇沉淀法和60%丙酮联合等电点沉淀法分离纯化菲牛蛭抗凝活性物质的方法;采用Nano LC-MS/MS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提取物的蛋白质成分;对提取物进行了体外抗凝溶栓和细胞毒性的功能研究。结果:3种方法抗凝回收率分别为83%、66%和64%。三种方法提取物冻干粉颜色均较浅,无强烈腥臭味。硫酸铵沉淀法得到的冻干粉完全水溶,乙醇和丙酮法有少量不溶。从提取物冻干粉中共鉴定出397种蛋白质,其中生物活性物质除了含有水蛭素,还含有多种生物活性蛋白;冻干粉能延长血浆复钙时间PRT、凝血酶时间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有体外溶栓效果;不影响正常的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增殖。结论:该研究建立了充分提取活体菲牛蛭抗凝活性物质的方法,抗凝提取物中含有多种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蛋白质成分。该研究对菲牛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021年12期 v.44;No.454 2850-2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1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龙倩倩;熊邵文;冯楠;干泓侠;李远飞;韩泳平;顾健;
目的:建立二十五味松石丸的X射线衍射(XRD)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主要衍射物相HgS的含量。方法:采用XRD法建立10批二十五味松石丸XRD指纹图谱;应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综合评价10批样品的质量;运用K值法分别测定10批样品中HgS的含量。结果:初步建立了二十五味松石丸的XRD指纹图谱,主要衍射物相表现为HgS和CaCO_3,在确立的13个共有峰中,5个共有峰为HgS的特征峰,1个共有峰为CaCO_3的特征峰;相似度评价结果表明10批二十五味松石丸样品的XRD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可将10批样品分为2类;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显示有3个成分是造成不同批次间样品差异的主要标志物;K值法测得的HgS含量均低于2.00%。结论:XRD指纹图谱可用于二十五味松石丸的鉴定与分析,为二十五味松石丸质量标准的提高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2021年12期 v.44;No.454 2856-2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嘉;严宝飞;刘圣金;张景正;凌旭恒;曾庆琪;
目的:建立蜈蚣中核苷类成分的UHPLC-QQQ MS检测方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方法:采用UHPLC-QQQ MS法同时测定4个省份(安徽、江苏、浙江、湖北)33批蜈蚣样品中的23个核苷类成分,并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蜈蚣中含有丰富的核苷类成分,不同样品核苷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次黄嘌呤的平均含量最高,2′-脱氧腺苷的平均含量最低,S25号样品的核苷总含量最高,S32号样品的核苷总含量最低。PCA结果显示33批蜈蚣样品聚为4类,相同省份蜈蚣样品品质接近,不同省份蜈蚣品质存在差异,提示地域生态环境与蜈蚣品质差异密切相关。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安徽蜈蚣得分较高,故从核苷类成分角度考虑,安徽蜈蚣的品质较好。结论:该研究建立的蜈蚣中核苷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可为蜈蚣的质量评价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2021年12期 v.44;No.454 2863-2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肖金超;刘慧;蒲健;谭丹;李勇军;黄勇;郑林;
目的:建立能同时测定金骨莲胶囊中富马酸、没食子酸、原儿茶酸、红景天苷、绿原酸、香草酸、表儿茶素、鹅掌楸苷、滇白珠苷A 9个成分含量的HPLC法。方法:采用ACE Excel 5 C_(18)-PFP(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40℃;进样量为10μL。结果:上述9个成分在各自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40%~102.43%,RSD为0.62%~2.68%。结论:该研究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重复性良好,定量准确,可用于金骨莲胶囊的质量控制。
2021年12期 v.44;No.454 2871-2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7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林婧;梁洁;祁金丽;胡珏;陈辉华;安施佳;刘星晨;
目的:建立广西不同地区华佗豆HPLC指纹图谱。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Plus C_(18)(250 mm×4.6 mm, 5μm)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6 mL/min;检测波长为246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建立10批华佗豆指纹图谱,分别采用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等化学模式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建立的华佗豆指纹图谱共确定了12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6个成分,分别为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10批华佗豆HPLC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在0.900以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10批样品可分为2类,并筛选出7个质量差异标志性成分。结论:所建立的广西不同地区华佗豆指纹图谱方法稳定可行,结果可靠,可为后续华佗豆的质量控制和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2021年12期 v.44;No.454 2877-2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樊晖;龚伟;刘勇明;田原;于艳;闵冬雨;陈民;
目的:建立苦参中黄酮类成分的指纹图谱,并对其中10个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ypersil GOLD(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95 nm;进样量为20μL;建立指纹图谱并同时进行含量测定,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进行差异性研究。结果:建立了苦参黄酮类成分指纹图谱,共确定了24个共有峰,相似度为0.927~0.999;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筛选出6个引起质量差异的成分。10批样品中三叶豆紫檀苷、异黄腐醇、高丽槐素、苦参醇I、苦参酮、2′-O-methylkurarinone、槐黄烷酮、苦参醇L、异苦参酮、kushenol A含量分别为0.14~0.53 mg/g、0.11~2.61 mg/g、0.34~1.00 mg/g、1.35~3.69 mg/g、6.49~11.07 mg/g、0.20~0.54 mg/g、1.71~5.82 mg/g、0.03~0.46 mg/g、0.12~1.32 mg/g、0.02~0.08 mg/g。结论:该研究建立的苦参黄酮类成分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可为苦参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2021年12期 v.44;No.454 2881-2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下载次数:10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肖琦;史行幸;方翠芬;陈碧莲;
目的:建立前胡水溶性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其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研究其与混淆品的差异。方法:采用Venusil MP C_(18)(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30℃;建立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采用SPSS 22.0和SIMCA-P 14.1软件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采用液质联用法鉴定共有峰。结果:建立的前胡药材指纹图谱含有12个共有峰,以相似度0.850可以区分正品与混淆品、地方习用品;通过UHPLC-Orbitrap-MS定性分析及对照品比对,指认了4个成分,分别是腺苷、鸟苷、芸香扔、异芸香扔,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研究,可区分前胡野生品与栽培品,并筛选出对分类结果贡献较大的3个成分。结论:建立的指纹图谱和化学模式识别法可为前胡药材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2021年12期 v.44;No.454 2886-2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聪聪;洪伟勇;韦红丹;王金明;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活血丹中单咖啡酰酒石酸、咖啡酸、木犀草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芹菜素-7-O-二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苷、大波斯菊苷、迷迭香酸7个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_(18)(150 mm×4.6 mm,3.5μm)色谱柱;以0.2%甲酸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1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结果:活血丹中上述7个成分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1%~100.83%,RSD<2.00%;不同来源活血丹中木犀草苷的含量较高。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比较不同来源活血丹的质量。
2021年12期 v.44;No.454 2891-2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李鹤;陈伟东;
目的:建立浙江、福建、湖南、广西、贵州产地三叶青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Phenomenex C_(18)(250 mm×4.6 mm, 5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6 mL/min;检测波长为300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20μL。结果:建立了三叶青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总确定14个共有峰,利用对照品指认了2个成分。22批三叶青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0.900,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福建、湖南、广西、贵州等产地三叶青样品聚为5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7.2%,22批样品按产地分为5类,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结论:所建立的三叶青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简单,重现性良好,可用于鉴别不同来源三叶青,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2021年12期 v.44;No.454 2896-2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6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惠娟;黄大元;谭敦勇;
目的:探讨野菊花总黄酮对人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增殖、凋亡、转移、侵袭、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MCF-7和MDA-MB-231细胞,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野菊花总黄酮组。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评价细胞增殖;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AnnexinV-FITC/PI双染法及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Bax、P53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β-catenin、E-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野菊花总黄酮处理MCF-7、MDA-MB-231细胞后,细胞发生缩小、变形、解体;CCK-8结果显示,野菊花总黄酮对MCF-7、MDA-MB-23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4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42.17±0.59)、(35.01±0.83)μg/mL;划痕实验显示,野菊花总黄酮可显著降低MCF-7、MDA-MB-231细胞的迁移率(P<0.01);Transwell实验显示,野菊花总黄酮使MCF-7、MDA-MB-231细胞侵袭率显著降低(P<0.01);AnnexinV/PI双染结果显示,野菊花总黄酮使MCF-7、MDA-MB-231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升高,且Hoechst染色可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凋亡的核浓缩、核裂解;流式结果显示,野菊花总黄酮使MCF-7、MDA-MB-231细胞阻滞在S期和G_2期;Real-time PCR结果显示,经野菊花总黄酮处理后的MCF-7和MDA-MB-231细胞的Bax、P53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Western Blot实验显示,野菊花总黄酮可下调MCF-7、MDA-MB-231细胞β-catenin蛋白表达(P<0.01),而对E-cadherin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野菊花总黄酮在体外能抑制MCF-7、MDA-MB-23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诱导细胞凋亡,影响细胞周期分布,其机制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促进凋亡相关基因Bax、P53的表达有关,与EMT进程无明显关系。
2021年12期 v.44;No.454 2908-2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9K] [下载次数:9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李雅娟;戴小军;钱亚云;
目的:究南蛇藤提取物对过表达miR-144的人胃癌AGS和HGC-27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利用改良型慢病毒小RNA表达载体,构建两株过表达miR-144的人胃癌AGS和HGC-27细胞。MTT法分析不同浓度(20、40、80、160、320μg/mL)南蛇藤提取物对人胃癌AGS/miR-144~+和HGC-27/miR-144~+细胞增殖的影响。qRT-PCR法定量检测胃癌细胞高表达miR-144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表达。对数生长期细胞经200μg/mL南蛇藤提取物处理24 h后,Transwell迁移实验考察南蛇藤提取物对人胃癌AGS/miR-144~+或HGC-27/miR-144~+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南蛇藤提取物对EMT主要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表达和mTOR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结果:南蛇藤提取物显著抑制人胃癌AGS/miR-144~+和HGC-27/miR-144~+细胞的增殖,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南蛇藤提取物处理24 h后,AGS/miR-144~+和HGC-27/miR-144~+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受到抑制,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同时N-cadherin、Vimentin、mTOR、PI3K、p-PI3K、Akt、p-Akt、4EBP1、p-4EBP1蛋白表达均显著减低(P<0.05~P<0.001)。结论:南蛇藤提取物协同miR-144靶向mTOR抑制胃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进程,其分子机制是通过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发挥作用。
2021年12期 v.44;No.454 2915-2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6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钦;蔡萧君;颉彦鹏;李宇;吴圆圆;
目的:基于BDNF/Trk B/CREB途径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T2D&D)大鼠海马的影响及抗抑郁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建立T2D&D模型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638 g/kg)组、盐酸氟西汀(3.17 mg/kg)组,给药4 w后,行为学实验(旷场实验、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评估大鼠抑郁状态;HE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BDNF、Trk B、CREB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BDNF、Trk B、CREB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中水平得分和垂直得分显著降低,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显著增加,悬尾实验中挣扎时间及晃动时间显著减少(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海马神经元结构损伤;RT-PCR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海马组织BDNF、Trk B、CREB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大鼠旷场实验中水平得分和垂直得分显著升高,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显著减少,悬尾实验中挣扎时间及晃动时间显著增加(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海马神经元结构明显复原;RT-PCR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海马组织BDNF、Trk B、CREB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对T2D&D大鼠具有显著的抗抑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升高大鼠海马BDNF、Trk B、CREB mRNA及蛋白表达,增强海马组织神经元的再生与修复有关。
2021年12期 v.44;No.454 2922-2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9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陶林;吴霜;文建文;廖作庄;苏延旭;谭雯雯;杨力龙;
目的:探讨矮陀陀提取物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选取SPF级雄性健康昆明种小鼠72只,以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剩余60只建立H_(22)荷瘤小鼠模型,将荷瘤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环磷酰胺(20 mg/kg)阳性对照组及矮陀陀低(20 mg/kg)、中(40 mg/kg)、高(80 mg/kg)剂量组,每组12只。环磷酰胺组隔天腹腔注射给药,矮陀陀各组灌胃给药,1次/d,连续14 d。实验结束后称取各组小鼠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肿瘤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及磷酸蛋白激酶(p-Akt)蛋白和mRNA表达;称取免疫脏器质量计算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IL-2、TNF-α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环磷酰胺组和矮陀陀中、高剂量组平均瘤质量显著降低(P<0.01);环磷酰胺组、矮陀陀高剂量组肿瘤组织中PI3K、p-Akt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量降低(P<0.01);矮陀陀各剂量组的胸腺、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环磷酰胺组胸腺及脾脏指数显著降低(P<0.01);矮陀陀高剂量组血清IL-2、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环磷酰胺组血清IL-2、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矮陀陀醇提取物能在小鼠体内抑制H_(22)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IL-2、TNF-α水平及增强免疫功能有关。
2021年12期 v.44;No.454 2928-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于云红;谢炜;闵存云;丘伟中;王昌俊;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汤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难治性癫痫大鼠认知功能损害及大鼠海马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难治性癫痫模型,将癫痫模型大鼠随机分别为模型组、丙戊酸钠(200 mg/kg)组及柴胡疏肝汤高(10 g/kg)、中(5 g/kg)、低(2.5 g/kg)剂量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各组大鼠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给药4 w后,观察各组大鼠在旷场实验、Y迷宫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及水迷宫实验中的认知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BDNF蛋白表达。结果:柴胡疏肝汤治疗4 w后,与模型组比较,柴胡疏肝汤高、中剂量组大鼠旷场实验总运动距离及排便次数显著增加,中央运动时间占比和中央运动距离占比显著降低(P<0.05或P<0.01);柴胡疏肝汤各剂量组Y迷宫实验交替指数、新物体识别指数显著升高,水迷宫实验中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显著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海马区BDNF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难治性癫痫大鼠模型合并认知功能损害,“从肝论治”复方柴胡疏肝汤对难治性癫痫合并认知障碍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癫痫大鼠神经元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021年12期 v.44;No.454 2932-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7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杨帆;魏小果;赵鑫;赵新艳;
目的:探讨白头翁皂苷B4保护四氯化碳(CCl_4)致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将72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水飞蓟素(20 mg/kg)组及白头翁皂苷B4高(20 mg/kg)、中(10 mg/kg)、低(5 mg/kg)剂量组,12只/组,连续灌胃给药7 d, 1次/d。采用腹腔注射CCl_4法复制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24 h后测定相关指标。结果:白头翁皂苷B4能显著降低CCl_4致急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脾指数、肝指数、肝组织MDA含量及血清TBIL、AST、ALT、TNF-α、IL-6、IL-1β水平,显著升高肝组织GSH-Px、SOD水平;HE染色结果显示白头翁皂苷B4能改善肝组织病理变化,显著降低肝组织病理学评分;此外白头翁皂苷B4还能降低肝组织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p65(NF-κBp65)蛋白表达。结论:白头翁皂苷B4对CCl_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与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及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2021年12期 v.44;No.454 2938-2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下载次数:1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徐祖清;于晴;王枭;王诗洋;金华;
目的:研究橙皮苷对庆大霉素致小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雄性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维拉帕米(21.43 mg/kg)组及橙皮苷高(200 mg/kg)、低(100 mg/kg)剂量组,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庆大霉素(100 mg/kg),1次/d,共7 d,建立小鼠急性肾损伤模型。第8天灌胃给药,1次/d,共14 d;计算肾指数,ELISA法检测BUN、Scr、SOD、GSH、MDA水平,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肾组织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体质量无明显改变(P>0.05),双肾质量、肾指数及BUN、Scr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肾组织病理学明显改善,血清及肾组织中SOD、GSH水平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肾组织中Nrf2、H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橙皮苷对庆大霉素致小鼠急性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进而减轻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2021年12期 v.44;No.454 2943-2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6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永军;张积涛;傅雪茜;孙恒晨;李建伟;李洁;
目的:探讨紫草素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功能及MAPK/ERK1/2通路的影响。方法:将SPF级雄性SD大鼠进行心肌梗死造模,另设正常对照组(20只),将造模成功的10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硫氮卓酮(2.61 mg/kg)组及紫草素高(25 mg/kg)、中(4 mg/kg)、低(1 mg/kg)剂量组,每组20只,灌胃给药,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等体积生理盐水进行灌胃,连续6周。通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大鼠进行心脏血流动力学检测,处死大鼠,提取心肌组织,通过HE染色法检测心肌组织病变,TCC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CK-MB、LDH水平,试剂盒检测心肌组织MDA、SOD、GSH-Px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ERK1/2、p-ERK1/2、P38 MAPK、p-P38 MAPK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增加,左心室LVEDD、LVESD及血清CK-MB、LDH、MDA水平显著升高,左心室+dp/dt_(max)、-dp/dt_(max)、LVEF、FS及血清SOD、GSH-Px水平和ERK1/2、p-ERK1/2、P38 MAPK、p-P38 MAPK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减小,左心室LVEDD、LVESD及血清CK-MB、LDH、MDA水平显著降低,+dp/dt_(max)、-dp/dt_(max)、LVEF、FS及血清SOD、GSH-Px水平和ERK1/2、p-ERK1/2、P38 MAPK、p-P38 MAPK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紫草素可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梗死情况,改善心功能、氧化应激及血流动力学,其机制可能与MAPK/ERK1/2通路有关。
2021年12期 v.44;No.454 2947-2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