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平贝母Fritillaria usuriensis Maxim.分布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分析影响其野生资源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平贝母资源保护以及人工种植选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优化后的MaxEnt模型,分析平贝母的分布位点和环境变量,模拟出平贝母在历史、当代和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适生区分布范围。结果:经测算AUC值为0.991,表明MaxEnt预测效果良好;当代平贝母总适生区面积为79.76×10~4 km~2,最适生区面积为31.53×10~4 km~2,主要位于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和乌苏里江周边区域;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平贝母最适生区均呈现扩张的趋势;影响平贝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最暖季降水量、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和最冷季平均温度,4个环境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9%。结论:建议今后应针对最适生区内野生平贝母资源开展专项调查,加大就地保护的力度。在最适生区域推广道地药材的人工种植,以保障平贝母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的:从分子水平分析九香虫类药材物种之间的分类关系,验证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作为DNA条形码对九香虫类药材物种鉴定的有效性。方法:利用PCR扩增及测序方法获得COⅠ基因序列,使用MEGA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算碱基信息与遗传距离,构建邻接法(NJ)系统进化树,通过ABGD网站检测COⅠ基因是否存在明显的DNA barcoding gap,并预测九香虫类药材的品种界定。结果:119批九香虫类药材样品的NJ系统进化树显示,九香虫种内均聚为两支,九香虫平均种内遗传距离为0.059,推测九香虫内部可能存在亚种或者隐种。除九香虫外,无刺蝽等混伪品在NJ系统进化树中均可单独聚为一支,九香虫与其他混淆品平均种间遗传距离为0.207,COⅠ基因存在明显的DNA barcoding gap,其物种界定预测结果与系统进化树结果一致。结论:COⅠ基因在九香虫类药材中可作为有效的DNA条形码基因,为九香虫类药材的分类及物种鉴定提供了新的依据。
目的:观察补肾解郁调经汤治疗肾虚肝郁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患者的效果及对相关激素水平、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4年3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妇科、中医科门诊和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确诊为肾虚肝郁型DOR的患者130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3例(剔除2例)和对照组64例(剔除1例)。对照组给予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解郁调经汤治疗,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统计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性激素指标、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卵巢功能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外周血CD8~+及血清FSH、LH水平显著降低,外周血CD3~+、CD4~+及血清E_2、AMH、AFC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65%)显著高于对照组(73.44%)(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解郁调经汤治疗肾虚肝郁型DOR患者可调节性激素、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改善卵巢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安全有效。
目的:探讨丹参饮通过调节线粒体通透性过渡孔(mPTP)开放对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9c2心肌细胞建立H/R损伤模型,以不同浓度丹参饮干预正常及H/R损伤H9c2心肌细胞,用CCK-8法筛选丹参饮的实验浓度。将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丹参饮组、丹参饮+ATR(mPTP激动剂)组、丹参饮+CsA(mPTP抑制剂)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酶标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LDH、Caspase-3水平;Calcein AM荧光探针检测mPTP开放程度;Western Blot检测Bak、Bax、CytC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饮组细胞活力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mPTP开放程度及培养液上清LDH、Caspase-3水平和细胞中Bak、Bax、CytC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mPTP激动剂ATR可显著减弱丹参饮上述作用(P<0.01),mPTP抑制剂CsA可显著增强丹参饮上述作用(P<0.05或P<0.01)。结论:丹参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抑制线粒体mPTP开放进而抑制细胞凋亡来实现。
目的:探讨三痹汤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治疗作用及其对Jmjd1c/STAT3信号的调控机制。方法:以牛Ⅱ型胶原和完全弗氏佐剂构建大鼠RA模型;以STAT3激活剂colivelin进行功能挽救实验;动物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三痹汤低剂量组、三痹汤高剂量组、三痹汤+colivelin(STAT3激动剂)组;计算各组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评估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超声检测踝关节滑膜厚度;HE染色观察踝关节及滑膜组织病理学;TUNEL染色检测滑膜的细胞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6、TNF-α含量;免疫荧光检测滑膜组织NLRP3、HMGB1表达;免疫组化检测滑膜组织OPG、BMP-2表达;提取动物脾脏组织B细胞;CCK-8法检测B细胞的增殖;RT-qPCR检测B细胞Bach2、Pax5、Prdm1、Xbp1 mRNA表达;BSP实验检测Jmjd1c的甲基化状态;Western Blot检测各组B细胞中Jmjd1c、Bach2、Pax5、Prdm1、Xbp1、p-STAT3蛋白表达。结果:三痹汤能显著降低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关节炎指数和踝关节滑膜厚度,抑制滑膜的细胞凋亡,改善踝关节及滑膜组织病理学,显著下调血清IL-6、TNF-α水平及滑膜组织NLRP3、HMGB1表达,上调滑膜组织OPG、BMP-2表达;显著降低脾组织B细胞的增殖率及其Prdm1、Xbp1 mRNA表达,升高其Bach2、Pax5 mRNA表达;显著降低Jmjd1c的甲基化;显著升高脾组织B细胞中Jmjd1c、Bach2、Pax5蛋白表达,降低Prdm1、Xbp1、p-STAT3蛋白表达。而colivelin可部分逆转三痹汤的治疗作用。结论:三痹汤能下调RA大鼠TNF-α、IL-6水平,抑制炎性应激,升高滑膜组织OPG、BMP-2表达,降低动物的关节炎指数,改善其临床症状,其机制与激活Jmjd1c/STAT3信号有关,能明显抑制Jmjd1c的甲基化,抑制p-STAT3表达。
目的:基于MLCK/p-MLC通路探讨宣痹汤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别嘌醇(0.02 g/kg)阳性对照组及宣痹汤低(5 g/kg)、中(10 g/kg)、高(20 g/kg)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自由采食含10%果糖水的正常食物,并每天灌胃氧嗪酸钾(OAPS)混悬液600 mg/kg持续21 d,第8天开始连续灌胃给药14 d。试剂盒检测血清UA、XOD、ADA水平;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病理学;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小肠组织MLCK、p-MLC、ZO-1、Occludin蛋白表达;RT-qPCR法检测小肠组织TNF-α、MLCK、ZO-1、Occludin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小肠组织MLCK、MLC、p-MLC、ZO-1、Occludin、E-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UA、ADA、XOD水平显著升高(P<0.01),小肠绒毛变短脱落,杯状细胞减少,部分有炎性细胞浸润,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显著升高,小肠组织ZO-1、Occludin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TNF-α、MLCK mRNA及MLCK、p-MLC蛋白表达显著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UA、ADA、XOD水平显著降低(P<0.01),小肠组织柱状上皮细胞微绒毛相对整齐,细胞间隙致密,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1),除宣痹汤低浓度组外各给药组大鼠小肠组织ZO-1、Occludin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TNF-α、MLCK mRNA及MLCK、p-MLC蛋白表达显著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宣痹汤能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恢复肠道屏障功能,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LCK/p-MLC信号通路有关。
目的:从生物学性状、药效成分含量和根鲜重等多个方面开展不同表型蒙古黄芪的种质资源评价,为蒙古黄芪农田栽培生产和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对收集的黄芪样品采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基原鉴定,并依据表型进行分类;采用HPLC法测定了药效成分含量;并通过TOPSIS模型,对不同表型的蒙古黄芪种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收集到的不同表型黄芪样品均为蒙古黄芪,生物学性状相对标准偏差为18.89%~35.09%,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7598~2.1701;绿杆粗表型黄芪的根鲜重显著高于其他表型;混合色杆细表型黄芪的黄芪甲苷含量最高(0.109%),绿杆粗表型黄芪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最高(0.038%);TOPSIS模型综合评价排序前三依次为:绿杆粗、绿杆细、混合色杆粗。结论:基于综合评价模型,建议在大面积种植和推广时优先选择表型为绿杆粗的种质。本研究结果对药用黄芪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
目的:探究不同种质类型朝鲜淫羊藿的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挖掘调控其黄酮类成分积累和植物器官颜色差异的关键基因与转录因子。方法:以朝鲜淫羊藿叶片为材料,采用HPLC法分析不同种质类型朝鲜淫羊藿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差异,并利用Illumina HiSeq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结合定量与转录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紫杆褐边叶型(Z-H型)的黄酮类成分含量显著高于绿杆绿边叶型(L-L型);Z-H型和L-L型种质转录组测序共获得77 140条Unigene,鉴定出20 50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2 777个基因在Z-H型中表达上调;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主要富集于有机氮化合物生物合成过程、细胞酰胺代谢过程、酰胺生物合成过程等;KEGG代谢主要富集于核糖体、碳代谢、光合作用、苯丙烷及类黄酮合成等通路;Z-H型相对L-L型而言,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PAL、C4H和部分4CL基因均呈上调表达;类黄酮和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CHS、FG2、FG3、ANS基因均呈上调表达;鉴定出34个MYB-related、WRKY、bZIP、bHLH转录因子,多数表达上调。结论:挖掘出的PAL、C4H、4CL、CHS、FG2、FG3、ANS基因及MYB-related、bHLH等转录因子,对朝鲜淫羊藿的黄酮类成分积累及茎杆、叶缘颜色变化具有调控作用,该结果可为朝鲜淫羊藿的遗传改良和黄酮类成分合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律制度能够为实现野生药材资源持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然而,由于我国野生药材保护核心法律制度——《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施行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其立法目的、法律原则以及法律制度缺乏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融入,已难以为我国野生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法治保障。因此,作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核心法律制度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应当在生态文明价值观指引下,加强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国内法律和国际条约的协调,明确主管部门的职责,修订《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建立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
目的:研究莲房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ODS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对莲房醇提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ESI-MS、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莲房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羟基-白桦酸-28-O-β-D-葡萄糖酯苷(1)、墨沙酮-6-O-β-D-葡萄糖苷(2)、鼠李素-3-O-β-D-葡萄糖醛酸-6″-甲酯(3)、(22E,24R)-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4)、槲皮素-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5)、nelumnucifoside B(6)、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7)、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8)、观音莲明碱(9)、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10)、金丝桃苷(11)、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12)、异鼠李素-3-O-β-D-半乳糖苷(13)、丁香亭-3-O-β-D-葡萄糖苷(14)、异槲皮苷(15)、鹅掌楸碱(16)。结论: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莲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9、12、16为首次从莲房中分离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