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list paperlistmore paperListPage

2024年 12期

上一期 下一期 本期统计数据 简明模式 完整模式
专论

我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

吴颖雄;茅宁莹;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律制度能够为实现野生药材资源持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然而,由于我国野生药材保护核心法律制度——《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施行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其立法目的、法律原则以及法律制度缺乏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融入,已难以为我国野生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法治保障。因此,作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核心法律制度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应当在生态文明价值观指引下,加强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国内法律和国际条约的协调,明确主管部门的职责,修订《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建立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

2024 年 12 期 v.47 ; 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生态文明视角下中药资源保护立法研究”(2022SJYB0326)
[下载次数: 25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栽培与饲养

不同种质类型朝鲜淫羊藿的黄酮类成分积累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黄湘迪;吴锋;侯会玲;王丹彤;张永刚;

目的:探究不同种质类型朝鲜淫羊藿的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挖掘调控其黄酮类成分积累和植物器官颜色差异的关键基因与转录因子。方法:以朝鲜淫羊藿叶片为材料,采用HPLC法分析不同种质类型朝鲜淫羊藿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差异,并利用Illumina HiSeq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结合定量与转录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紫杆褐边叶型(Z-H型)的黄酮类成分含量显著高于绿杆绿边叶型(L-L型);Z-H型和L-L型种质转录组测序共获得77 140条Unigene,鉴定出20 50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2 777个基因在Z-H型中表达上调;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主要富集于有机氮化合物生物合成过程、细胞酰胺代谢过程、酰胺生物合成过程等;KEGG代谢主要富集于核糖体、碳代谢、光合作用、苯丙烷及类黄酮合成等通路;Z-H型相对L-L型而言,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PAL、C4H和部分4CL基因均呈上调表达;类黄酮和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CHS、FG2、FG3、ANS基因均呈上调表达;鉴定出34个MYB-related、WRKY、bZIP、bHLH转录因子,多数表达上调。结论:挖掘出的PAL、C4H、4CL、CHS、FG2、FG3、ANS基因及MYB-related、bHLH等转录因子,对朝鲜淫羊藿的黄酮类成分积累及茎杆、叶缘颜色变化具有调控作用,该结果可为朝鲜淫羊藿的遗传改良和黄酮类成分合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024 年 12 期 v.47 ;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200404006YY); 2022年度吉林省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2022YY04)
[下载次数: 49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林下栽培金线莲最适采收期研究

张武君;赵云青;刘保财;黄颖桢;蔡净蓉;陈菁瑛;

目的:以福建林下栽培金线莲为对象,研究其不同栽培月龄的鲜重、干重及品质变化,为其最适采收期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逐月采收林下栽培0~9个月的金线莲样品,测定其鲜重、干重、水提浸出率、醇提浸出率、灰分及蛋白质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水仙苷、芦丁、槲皮素、槲皮苷、山柰酚、异鼠李素、金线莲苷含量;紫外法测定粗多糖、总黄酮、总多酚含量;采用DPPH和FRAP法比较不同采收期金线莲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品质评价指标和最适采收期。结果:金线莲林下栽培6~8个月可获得较高的干品产量;未栽培的组培苗及短期林下栽培即可具有较高的金线莲苷含量;未栽培的组培苗的灰分和蛋白质含量最高,在栽培过程中呈大致下降的趋势;林下栽培2个月、6个月和8个月的金线莲抗氧化活性高于栽培0个月和4个月;种植月龄和折干率、水提浸出率、粗多糖含量、水仙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品质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林下栽培6、8、7个月的金线莲。结论:林下栽培金线莲最适采收期为栽培6~8个月。

2024 年 12 期 v.47 ; 福建省科技计划公益类项目(2023R1105); 福建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超越“5511”协同创新工程项目(XTCXGC2021003-5);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科技创新团队项目(CXTD2021014-2)
[下载次数: 27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三种珍稀濒危石斛属植物光合特性及叶片解剖结构的比较研究

彭丽辉;陈妮;杨哲;江海都;韦霄;柴胜丰;曾丹娟;

目的:通过研究具槽石斛Dendrobium sulcatum、球花石斛Dendrobium thyrsiflorum和红灯笼石斛Dendrobium amabile共3种石斛属植物的光合特性及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为其合理栽培、资源开发利用及野生资源的保护提供参考。方法:以引种栽培的具槽石斛、球花石斛和红灯笼石斛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叶片的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片解剖结构和叶表皮特征,比较3种石斛属植物光合特性和叶片结构的差异,并探讨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3种石斛属植物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数值均较低,为典型耐荫性植物,其中球花石斛的光合能力最强,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为3.72μmol/(m2·s)。红灯笼石斛的潜在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最大,其利用CO2能力最强,3种石斛的Amax值较Pmax值显著增加。叶片SPAD值表现为球花石斛显著高于具槽石斛和红灯笼石斛(P<0.05),SPAD值与其Pmax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3种石斛属植物叶肉细胞均未分化出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红灯笼石斛叶片最厚,气孔密度最低和气孔面积最大,与其适合弱光环境生长的特性相匹配。结论:3种石斛属植物均为耐荫性植物,对光的利用范围狭窄,宜选择光强为400~600μmol/(m2·s)的阴生或半阴生环境进行栽植,适当增加CO2浓度有利于3种石斛属植物的光合作用。

2024 年 12 期 v.47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F1300700); 广西林业局项目(2024LYKJ01); 广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2023LYKJ03,[2022]GT23); 广西植物功能物质与资源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项目(ZRJJ2023-6)
[下载次数: 36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基于表型性状和TOPSIS模型联合分析的蒙古黄芪种质资源评价

张浩博;侯对虎;吴宇涵;侯梦梦;杨泽敏;高旦;李西文;

目的:从生物学性状、药效成分含量和根鲜重等多个方面开展不同表型蒙古黄芪的种质资源评价,为蒙古黄芪农田栽培生产和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对收集的黄芪样品采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基原鉴定,并依据表型进行分类;采用HPLC法测定了药效成分含量;并通过TOPSIS模型,对不同表型的蒙古黄芪种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收集到的不同表型黄芪样品均为蒙古黄芪,生物学性状相对标准偏差为18.89%~35.09%,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7598~2.1701;绿杆粗表型黄芪的根鲜重显著高于其他表型;混合色杆细表型黄芪的黄芪甲苷含量最高(0.109%),绿杆粗表型黄芪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最高(0.038%);TOPSIS模型综合评价排序前三依次为:绿杆粗、绿杆细、混合色杆粗。结论:基于综合评价模型,建议在大面积种植和推广时优先选择表型为绿杆粗的种质。本研究结果对药用黄芪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

2024 年 12 期 v.47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710601);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L2022038)
[下载次数: 23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云南白及叶斑病病原鉴定及植物源药剂的室内筛选

尹子寒;段飞;魏朝霞;

目的:明确云南白及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有效的植物源防治药剂。方法:采集白及叶斑病典型发病叶片,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性及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结果:本研究分离获得的白及叶斑病病原菌为高粱附球菌Epicoccum sorghinum。室内防治药剂筛选结果显示,植物源杀菌剂中,0.5%苦参碱水剂抑菌效果显著,EC50为1.759μL/L,4%小檗碱硫酸盐水剂、5%香芹酚可溶液剂和5%d-柠檬烯可溶液剂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化学药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与1%苦皮藤素水乳剂的抑制效果较差,EC50值分别为397.283、619.869μL/L。结论:本研究确认云南白及叶斑病病原为高粱附球菌,0.5%苦参碱对其具有最佳防治效果,为白及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控提供了有效参考。

2024 年 12 期 v.47 ;
[下载次数: 31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资源与鉴别

广东省吴川市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夏静;张宏伟;田恩伟;陈秋娟;陈兴兴;黄光胜;晁志;

目的:摸清吴川市药用植物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为后续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样方和样线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野外实地调查,对栽培基地以及相关人员采用走访式调查等方法,详细记录吴川市药用植物资源相关信息,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吴川市共录得药用植物520种,隶属于112科364属,常见的药用植物大多为豆科、菊科、茜草科和大戟科植物,其生活型以草本植物居多,占比超过半数(52.88%)。药用部位排位前三名的分别是全草类、根及根茎类和果实种子类药材。重点药用植物有70种,均为2020年版中国药典的收载品种。结论:吴川市药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当地民间具有浓郁的利用中医药强身健体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氛围,今后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和人文优势,寻求适合吴川市中医药发展的新路径。

2024 年 12 期 v.47 ; 2017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专项(2017-152-00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南药生态区划及种质资源圃建设项目(2022YFD1600301); 南药资源综合开发国际合作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科技函[2010]204)
[下载次数: 25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蟾酥基原中华大蟾蜍的特异性PCR分子鉴定

黄勇;李宏宇;林梦婷;王乙淋;蒙泳成;

目的:针对来源于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的蟾酥建立特异性PCR分子鉴定方法。方法:根据中华大蟾蜍及其混淆品线粒体中编码NADH脱氢酶2(MT-ND2)基因序列的变异位点,设计特异性鉴别引物,提取样品总DNA后建立PCR反应体系,分别对影响特异性PCR反应的主要因素如退火温度、循环次数、DNA模板量、引物量、不同聚合酶及用量、不同品牌PCR扩增仪等进行优化筛选,并对该方法进行了可行性验证。结果:当模板DNA质量符合要求时,中华大蟾蜍样品均在291 bp处有一清晰的特异性条带,而其他样品无此条带出现。结论:该研究所建立的特异性PCR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出蟾酥的基原动物中华大蟾蜍,其方法准确度高,稳定性和灵敏度良好,为蟾酥药材的物种真实性鉴定和品质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

2024 年 12 期 v.47 ;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2020GXNSFAA238017,2023GXNSFDA026065,2019GXNSFAA245084); 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210600060,S202310600133)
[下载次数: 23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鉴别九香虫类药材

熊希然;李莎;金凡森;向玉林;马晓晶;李娟;

目的:从分子水平分析九香虫类药材物种之间的分类关系,验证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作为DNA条形码对九香虫类药材物种鉴定的有效性。方法:利用PCR扩增及测序方法获得COⅠ基因序列,使用MEGA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算碱基信息与遗传距离,构建邻接法(NJ)系统进化树,通过ABGD网站检测COⅠ基因是否存在明显的DNA barcoding gap,并预测九香虫类药材的品种界定。结果:119批九香虫类药材样品的NJ系统进化树显示,九香虫种内均聚为两支,九香虫平均种内遗传距离为0.059,推测九香虫内部可能存在亚种或者隐种。除九香虫外,无刺蝽等混伪品在NJ系统进化树中均可单独聚为一支,九香虫与其他混淆品平均种间遗传距离为0.207,COⅠ基因存在明显的DNA barcoding gap,其物种界定预测结果与系统进化树结果一致。结论:COⅠ基因在九香虫类药材中可作为有效的DNA条形码基因,为九香虫类药材的分类及物种鉴定提供了新的依据。

2024 年 12 期 v.47 ;
[下载次数: 46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平贝母适宜分布区变化动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谷函泽;王其然;董文光;梁铁双;沐先运;

目的:了解平贝母Fritillaria usuriensis Maxim.分布变化的特点和趋势,分析影响其野生资源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平贝母资源保护以及人工种植选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优化后的MaxEnt模型,分析平贝母的分布位点和环境变量,模拟出平贝母在历史、当代和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适生区分布范围。结果:经测算AUC值为0.991,表明MaxEnt预测效果良好;当代平贝母总适生区面积为79.76×104 km2,最适生区面积为31.53×104 km2,主要位于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和乌苏里江周边区域;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平贝母最适生区均呈现扩张的趋势;影响平贝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最暖季降水量、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和最冷季平均温度,4个环境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9%。结论:建议今后应针对最适生区内野生平贝母资源开展专项调查,加大就地保护的力度。在最适生区域推广道地药材的人工种植,以保障平贝母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024 年 12 期 v.47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42014); 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S202310022216)
[下载次数: 24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1 2 3 4 5 .... 下一页 尾页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