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01期
天麻产区变迁与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丁铃;周涛;吴桃生;杨昌贵;李旭;熊厚溪;肖承鸿;天麻作为药食两用的热点品种,近年来备受关注,天麻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该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资料和现代中药资源类书籍,并结合数据库信息和栽培产区及市场调研,对天麻道地产区变迁、资源分布和栽培产区形成及市场产销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天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为进一步推动天麻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建议,同时也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川续断DaAACT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杨欢欢;徐娇;周涛;胡正平;胥春云;肖承鸿;目的:对川续断中川续断皂苷Ⅵ合成关键酶基因DaAACT进行克隆和表达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川续断皂苷Ⅵ合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克隆川续断中DaAAC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DaAACT基因在川续断不同组织及低温诱导时的表达模式;构建DaAACT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并异源转化拟南芥,并分析其功能。结果:克隆得到的川续断DaAACT基因全长1 780 bp,编码406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DaAACT为稳定的亲水性膜蛋白;DaAACT与唇形科糙苏PuAACT聚为一支,同源性较高;DaAACT基因在川续断不同组织均有表达,在根中表达量最高,且受低温诱导表达;过表达DaAACT基因能促进拟南芥三萜化合物合成途径中AtHMGS、AtHMGCR、AtSE等基因上调表达,激活三萜代谢路径。结论:成功克隆得到川续断DaAACT基因,DaAACT在川续断的根、低温处理样品中表达量高,过表达DaAACT拟南芥中三萜皂苷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上调,表明DaAACT基因具有促进川续断皂苷Ⅵ合成的潜在功能。
双膜覆盖对黄芩生长、生理特性及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
马斌;包杨梅;牛颖;刘华;王东清;李明;郭兰萍;目的:以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为研究对象,探讨双膜覆盖种植技术对宁夏中部干旱带黄芩生长、生理特性及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设置5个覆膜穴播处理,包括双层膜覆盖、单层白膜覆盖、单层黑膜覆盖、单层全膜覆盖、不覆膜(CK),测定黄芩药材产量、叶片光合速率、黄芩苷含量等指标。结果:不同覆膜处理均有一定作用效果,其中双层膜覆盖处理效果最佳,与CK相比,土壤含水量、黄芩根粗、药材产量、叶片叶绿素a+b含量、净光合速率、黄芩苷含量分别提高83%、141%、284%、43%、125%、24%;叶片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降低50%、33%、51%、24%、26%。结论:本研究表明双膜覆盖能促进黄芩生长、提高黄芩药材产量和质量,为该技术在干旱地区应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连作北沙参根际土壤化感物质鉴定及其化感效应分析
张晓聪;孙小雪;杨晓燕;李玉文;逄玉娟;卞福花;李丽霞;目的:分析北沙参根系分泌的化感物质对北沙参和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连作和非连作北沙参根际土壤化学组分的种类及相对含量进行分析,选择连作根际土壤比非连作根际土壤占总量比增幅明显的化合物进行单物质浇灌试验,验证其化感效应。结果:与非连作处理相比,连作北沙参根系分泌物占总量比增幅明显的化合物主要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4-二叔丁基苯酚、人参炔醇、甲氧补骨脂素。不同浓度的4种外源化合物对北沙参种子胚的生长及幼苗的生长整体呈现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4种外源化合物均抑制受体植物种子萌发,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对受体植物幼苗生长的作用综合表现呈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剂量效应。结论:北沙参根系分泌物产生的4种化合物具有较强的化感效应,北沙参连作障碍的发生可能与化感物质的积累密切相关。
不同栽培年限和采收期对蒙古黄芪根重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邵财;孙海;王秋霞;吕柏辰;梁浩;朱家鹏;张亚玉;目的:开展不同栽培年限和采收期对蒙古黄芪根重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为黄芪采收标准化制定及其规范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二年生、三年生蒙古黄芪不同采收期根鲜重、根干重、折干率进行测定,同时,采用HPLC-MS法测定黄芪中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结果:三年生黄芪单株根鲜重、根干重、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两种有效成分总量及单株两种有效成分总量均高于二年生黄芪,两个年生黄芪甲苷含量相差不大。随着采收期的延长,黄芪单株根鲜重、根干重呈现先逐渐增长,而后相对平稳的趋势,在9月30日采收的黄芪单株根干重相对较大;9月15日、9月30日采收的黄芪中黄芪甲苷及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相对较高,且两种有效成分总量相对较高,三年生黄芪两种有效成分总量分别达到5.015、5.106 mg/g; 9月30日、10月15日两个采收期三年生黄芪单株两种有效成分总量相对较高,分别达到103.76、96.22 mg。结论:以质量优先,兼顾产量为指导原则,本区域蒙古黄芪以种植第三年9月末到10月上中旬采收为宜。
箭叶淫羊藿叶枯病致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淡志伟;初雷霞;杨林林;侯文川;连明月;乔璐;董诚明;目的:明确箭叶淫羊藿叶枯病致病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生物学特性,筛选有效的杀菌剂及生防菌。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链格孢菌在不同培养基、营养条件、温度、pH值和光照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分别采用含药平板法及平板对峙法筛选杀菌剂及生防菌,田间实验验证二者防效。结果:链格孢菌在30℃、pH 7.0、硝酸钾为氮源、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条件下生长最佳,菌丝致死温度为50℃。6种杀菌剂中50%咪鲜胺锰盐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为1.943 mg/L;芽孢杆菌菌株K-1及JY6对病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为90.36%、83.85%。50%咪酰胺锰盐对链格孢菌病害一次施药的田间防效为48%;生防细菌K-1和JY6一次施用后的田间防效分别为26.20%和21.84%。结论:该研究明确了链格孢菌的生物学特性,田间防治中可施用50%的咪酰胺锰盐,芽孢杆菌K-1及JY6可用于开发生防菌剂,为箭叶淫羊藿叶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福建省龙岩市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李小芬;陈艳柠;孟静;陈懿冲;杨成梓;目的:在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的基础上对龙岩市中药资源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掌握龙岩市中药资源的基本数据及其变化规律,为合理调整资源保护政策,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和方案,利用实地调查和走访等方法,全面地收集中药资源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并与第三次中药资源的普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龙岩市目前已知的药用植物数量总计2 244种,隶属于236科981属,与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结果相比,药用植物数量增加了1 205种。种群个体数量较多的是菊科、豆科和唇形科的植物,草本植物为主要生活型。重点调查的药用植物共279种,其中185种为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品种。结论:建议龙岩市今后在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题下,可充分利用当地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的优势,有续地发展中医药康养产业,以满足民众对健康、养生、康复、旅游等多方面的需求。
野生和栽培红花龙胆药材品质的比较研究
高家丽;魏升华;杨玲;项文溪;李小明;周雅雪;安江勇;目的:在不同层面评价野生和栽培红花龙胆药材的品质特征,为红花龙胆的科学种植研究以及作为野生资源的替代品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以野生和栽培红花龙胆为对象,分别对其药材鲜品和干品的性状及显微特征进行鉴别。对芒果苷含量以及水分、总灰分及浸出物含量等药材品质指标进行测定。通过建立HPLC指纹图谱同步评价整体化学成分的相似度。结果:野生和栽培红花龙胆药材的株高、分枝数、叶长、叶宽等性状特征存在显著差异,野生药材的株高为46.80~80.93 cm,是栽培药材的1.3倍;野生药材的节间长和叶面积分别为栽培药材的1.24倍和1.17倍;但栽培药材的二级分枝数为野生药材的1.59倍。野生和栽培红花龙胆的显微特征无显著差异。以芒果苷为指标成分,栽培红花龙胆的芒果苷含量为36.76~50.70 mg/g,野生红花龙胆的芒果苷含量为38.28~51.62 mg/g,均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的要求。HPLC指纹图谱中共确定了18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在0.900以上。结论:野生和栽培红花龙胆除了株高和分枝数外,其余各项质量指标无显著差异,表明野生和栽培红花龙胆药材品质相似,今后应开展药效学方面的比较研究,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鸡内金配方颗粒的特异性PCR鉴别研究
李国卫;罗宇琴;宋叶;罗怡靖;谭斯尹;孙冬梅;陈向东;目的:建立鸡内金配方颗粒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别方法,用于原料-标准汤剂-配方颗粒一致性鉴定。方法:采用试剂盒法提取鸡内金药材、标准汤剂及配方颗粒基因组DNA模板,基于文献引物及初始PCR体系,优化PCR扩增体系及反应条件。结果:筛选并确定了PCR扩增体系及反应条件;鸡内金原料-标准汤剂-配方颗粒均可扩增出约279 bp的目标条带,而伪品及空白均无干扰;同时该方法适用于最大煎煮时长8 h的标准汤剂,并对鸡内金饮片检出限为0.33 ng,鸡内金配方颗粒检出限为2.32 ng。结论:该研究建立的鸡内金配方颗粒特异性PCR鉴别方法专属性好,灵敏度高,易于推广,为其他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气候变化对大齿牛果藤适生区的影响
张佩玲;姚志;吴复雯;冯致;向香月;李萌;王义强;目的:对当前及未来气候情景下大齿牛果藤Nekemias grossedentata(Hand.-Mazz.)J.Wen&Z.L.Nie资源分布状况进行测算,为其资源的合理保护以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大齿牛果藤在中国地区的308条有效分布记录和13个环境变量,利用优化的最大熵模型(MaxEnt)和ArcGIS软件预测不同气候变化模式下大齿牛果藤潜在适生区的分布特点及其变化趋势。结果:建立的MaxEnt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64±0.002,预测结果准确度高。模型预测当前的潜在适生区与现有分布区域吻合度较高,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包括广东、广西、湖南等19个省级行政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8.39%。在4种未来气候情景下,大齿牛果藤潜在适生区面积先增加后下降,并呈现出向北部和西部延伸的趋势。年降水量是影响大齿牛果藤分布的主要因子,其贡献率为44.2%。当年降水量在1 000~1 500 mm时,大齿牛果藤的分布概率出现最大值。结论:该研究将有利于大齿牛果藤野生资源的保护及蕴藏量的估算,也为大齿牛果藤种植地选址和种植管理措施的设定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