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封面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219
我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
吴颖雄;茅宁莹;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法律制度能够为实现野生药材资源持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然而,由于我国野生药材保护核心法律制度——《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施行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其立法目的、法律原则以及法律制度缺乏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融入,已难以为我国野生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法治保障。因此,作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核心法律制度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应当在生态文明价值观指引下,加强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国内法律和国际条约的协调,明确主管部门的职责,修订《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建立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
不同种质类型朝鲜淫羊藿的黄酮类成分积累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黄湘迪;吴锋;侯会玲;王丹彤;张永刚;目的:探究不同种质类型朝鲜淫羊藿的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挖掘调控其黄酮类成分积累和植物器官颜色差异的关键基因与转录因子。方法:以朝鲜淫羊藿叶片为材料,采用HPLC法分析不同种质类型朝鲜淫羊藿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差异,并利用Illumina HiSeq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结合定量与转录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紫杆褐边叶型(Z-H型)的黄酮类成分含量显著高于绿杆绿边叶型(L-L型);Z-H型和L-L型种质转录组测序共获得77 140条Unigene,鉴定出20 50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2 777个基因在Z-H型中表达上调;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主要富集于有机氮化合物生物合成过程、细胞酰胺代谢过程、酰胺生物合成过程等;KEGG代谢主要富集于核糖体、碳代谢、光合作用、苯丙烷及类黄酮合成等通路;Z-H型相对L-L型而言,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PAL、C4H和部分4CL基因均呈上调表达;类黄酮和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CHS、FG2、FG3、ANS基因均呈上调表达;鉴定出34个MYB-related、WRKY、bZIP、bHLH转录因子,多数表达上调。结论:挖掘出的PAL、C4H、4CL、CHS、FG2、FG3、ANS基因及MYB-related、bHLH等转录因子,对朝鲜淫羊藿的黄酮类成分积累及茎杆、叶缘颜色变化具有调控作用,该结果可为朝鲜淫羊藿的遗传改良和黄酮类成分合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林下栽培金线莲最适采收期研究
张武君;赵云青;刘保财;黄颖桢;蔡净蓉;陈菁瑛;目的:以福建林下栽培金线莲为对象,研究其不同栽培月龄的鲜重、干重及品质变化,为其最适采收期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逐月采收林下栽培0~9个月的金线莲样品,测定其鲜重、干重、水提浸出率、醇提浸出率、灰分及蛋白质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水仙苷、芦丁、槲皮素、槲皮苷、山柰酚、异鼠李素、金线莲苷含量;紫外法测定粗多糖、总黄酮、总多酚含量;采用DPPH和FRAP法比较不同采收期金线莲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品质评价指标和最适采收期。结果:金线莲林下栽培6~8个月可获得较高的干品产量;未栽培的组培苗及短期林下栽培即可具有较高的金线莲苷含量;未栽培的组培苗的灰分和蛋白质含量最高,在栽培过程中呈大致下降的趋势;林下栽培2个月、6个月和8个月的金线莲抗氧化活性高于栽培0个月和4个月;种植月龄和折干率、水提浸出率、粗多糖含量、水仙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品质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林下栽培6、8、7个月的金线莲。结论:林下栽培金线莲最适采收期为栽培6~8个月。
健脾消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临床疗效、胰岛素抵抗及脂肪因子的影响
李海霞;施斌;时文远;黄梅花;杨照华;周全;目的:观察健脾消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胰岛素抵抗及脂肪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浊内停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加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健脾消脂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C、TG)、体质量指数(BMI)、脂肪衰减参数(UA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脂肪因子(LEP、Chemerin、ADPN、FGF-21)水平和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71.67%)。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ALT、AST、GGT、TC、TG、BMI、UAP、HOMA-IR、LEP、Chemerin显著降低,ADPN、FGF-21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事件。结论:健脾消脂方能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疗效,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减轻肝脏脂肪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脂肪因子水平有关。
基于成分变化比较五指毛桃炮制前后的差异
陈娟;冯冬婵;颜渊鸳;孙国祥;林玲;目的:建立不同五指毛桃炮制品的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其多成分含量。方法:采用月旭Welch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2%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8nm;柱温为35℃;采用指纹图谱软件,绘制生品及炮制品等50批样品的色谱图并进行相似度比较。结果:生品和炮制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00,同时采用对照品比对指认了牡荆苷、橙皮苷、紫云英苷、柚皮素、补骨脂素、木犀草素、芹菜素及山柰酚8个色谱峰;上述8个成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0,8个成分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45%~100.44%(RSD<3.00%);50批样品中8个成分炒炭后的成分含量最低,清炒后各成分含量比生品略低;在蜜制、酒制样品中,橙皮苷、山柰酚的含量总体上比清炒的低,其余成分总体上比清炒品高。结论:该方法可用于比较不同炮制方法对五指毛桃成分含量的影响,可优化五指毛桃的质量标准。
两面针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黄秋云;林晓燕;刘中秋;吴鹏;曹丽萍;目的:研究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 DC.中生物碱类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HPLC及重结晶等方法对两面针醇提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并结合文献对比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两面针醇提物的二氯甲烷部位中分离得到17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4-hydroxyl,N-methyl tetrahydrothalifendine(1)、8-demethyloxychelerythrine(2)、zanthoxyline dimethoxy derivative(3)、thalifoline(4)、9,12-octadecadienamide(5)、pyrazinamide(6)、两面针碱(7)、氧化两面针碱(8)、6-carboxymethyldihydrochelerythrine(9)、得卡瑞花椒碱(10)、氧化白屈菜红碱(11)、二氢白屈菜红碱(12)、isoarnottianamide(13)、turraeanthin A(14)、arnottianamide(15)、加锡果宁(16)、鹅掌楸碱(17)。结论:其中,化合物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康复新液干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金璐;谭迪;薛艳妮;吕长玲;吴定宇;彭芳;目的:基于肠道菌群研究康复新液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作用及机制,并初步探讨康复新液不同给药方式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秦(0.4 g/kg)组和康复新液低(1.25 g/kg)、高(2.5 g/kg)剂量组,以上各组均采用灌胃和灌肠两种给药方式进行,每组8只,持续给药1周。实验期间持续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观察结肠表征并进行肠黏膜损伤(CMDI)评分;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大鼠粪便及结肠组织的炎症因子和修复因子水平;运用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度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康复新液能使大鼠一般状态好转,DAI、CMDI评分降低,结肠长宽比升高,结肠组织上皮细胞消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隐窝损伤等情况改善,组织损伤学(HS)评分降低,大鼠粪便中CP和结肠组织IL-18、MPO、TNF-α水平降低,结肠组织EGF、HGF水平升高。肠道菌群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产生变化,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降低,迷踪菌门(Elusimicrobiot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弯曲菌门(Campylobacterota)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升高;在属水平上,Parasutterella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相对丰度升高,Ligi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unidentified_Muribaculaceae相对丰度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康复新液给药后可反向调节上述菌群结构和水平,调整有害菌和有益菌占比,使其趋近于正常对照组,显著改善肠道屏障功能,且不同给药方式在unidentified_Muribaculaceae、Bacteroides和Parasutterella等菌群的调节程度不一致,说明康复新液灌胃和灌肠对菌群的作用靶点有一定差异。结论:康复新液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及丰度,影响相关代谢过程,修复肠道屏障功能,抑制炎症。因康复新液两种给药方式总体疗效相近,故可通过口服给药方式替代康复新液灌肠给药,更加方便患者用药。
不同处理对凉粉草种子萌发及成苗的影响
尤健开;王仲冬;冯杰聪;曾丽珊;林颖;詹若挺;张桂芳;目的:研究不同处理对凉粉草种子萌发及成苗的影响。方法:考察不同储藏时间、温水浸种处理、GA3外源激素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杀菌剂处理和干热处理对种子萌发和成苗的影响。结果: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凉粉草种子发芽指标呈逐渐下降趋势直至达到平缓。在温水处理中,45℃温水浸种处理对种子萌发促进作用最显著。GA3外源激素处理对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当浓度为200 mg/L时,种子发芽率最高,为80.67%。在杀菌剂处理中,0.005 g/mL 80%WP处理种子发芽率最高,为81.33%;0.001 g/mL KMnO4处理对种子成苗促进作用最显著,4片真叶期的成活率为48.00%。干热处理中,70℃3 d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和4片真叶期的成活率最高,分别为89.33%和53.33%,效果优于杀菌剂处理。结论:筛选出适合的种子处理条件,为凉粉草优质、高产种苗繁育提供借鉴。
当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李曦;张丽宏;王晓晓;杨雯;金玉青;吕光华;当归具有治病、防病、保健等多种用途。国内外学者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当归含有苯酞类及其二聚体、酚酸类、多糖、黄酮等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当归及其主要化学成分对机体的造血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具有药理作用;其主要生物活性包括造血、抗血小板聚集、抗心律失常、抗辐射、抗肿瘤、镇痛、调节平滑肌以及对脏器的保护作用。本文对当归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当归的临床应用和人们日常生活保健、药品及健康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
桂枝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许源;宿树兰;王团结;段金廒;王振中;桂枝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形成系列以桂枝为主药的经典方剂。本文通过查阅近十年来国内外文献,对桂枝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概况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桂枝中主要含有挥发性成分、有机酸类、香豆素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抑菌、抗炎、抗过敏、抗肿瘤、抗病毒、利尿、扩张血管、促进发汗、降压、解热、解痉镇痛、镇静、抗惊厥、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等多种药理活性。为桂枝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一定依据与参考。
当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李曦;张丽宏;王晓晓;杨雯;金玉青;吕光华;当归具有治病、防病、保健等多种用途。国内外学者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当归含有苯酞类及其二聚体、酚酸类、多糖、黄酮等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当归及其主要化学成分对机体的造血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具有药理作用;其主要生物活性包括造血、抗血小板聚集、抗心律失常、抗辐射、抗肿瘤、镇痛、调节平滑肌以及对脏器的保护作用。本文对当归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当归的临床应用和人们日常生活保健、药品及健康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
桂枝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许源;宿树兰;王团结;段金廒;王振中;桂枝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形成系列以桂枝为主药的经典方剂。本文通过查阅近十年来国内外文献,对桂枝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概况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桂枝中主要含有挥发性成分、有机酸类、香豆素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抑菌、抗炎、抗过敏、抗肿瘤、抗病毒、利尿、扩张血管、促进发汗、降压、解热、解痉镇痛、镇静、抗惊厥、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等多种药理活性。为桂枝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一定依据与参考。